第9章 历史学科中渗透社会公德教育
- 学生公德素质教育
- 《“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著
- 5115字
- 2021-05-24 17:23:26
由于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能较自然地将德育因素与历史知识融合在一起,达到以事明理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中学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一门重要课程,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通过历史学科的德育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德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我们打开电视或翻开报纸经常会耳闻目睹一些让人沉思的事件:青少年飞车抢劫、大学生甚至中学生轻生、恶人行凶而百人围观、一个个巨贪侵吞国家亿万资财、体育明星面对众多外国记者而坦然言道“泸沟桥事变”不知为何物、某女明星穿着日本国旗装招摇于舞台……。真是古有“商女不知亡国恨”,今有“明星不知民族耻”的悲哀。
社会上那些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等现象的严重存在,必然会反映到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状况中来,青少年对社会上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道德问题不能从整体上认知把握,而是片面错误理解,于是,导致青少年理想信念淡薄,产生信仰危机,人生观、价值观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斜。
一些青少年思想认识错位,主要表现在:片面追求自我价值,把及时行乐奉为人生信条,摆阔气、高消费,不求上进,对社会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一点挫折,有的问题还非常突出。于是人们感叹当前社会的“道德失落”、“世风日下”。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道德问题。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教育会上特别指出:教育系统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把德育放到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每个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品质的高低是衡量这个人对社会是否有用的重要尺度,一个人无论他的知识多么丰富,能力多么高,体格多么健壮,如果缺“德”的话,那他不仅对社会、对人民无用,甚至还会构成更大的威胁和破坏,成为人人痛恨和唾弃的败类,当今社会上出现的“智能犯罪”便是证明。
所以说“百行德为先”。然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社会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从反面证明了这种做法的错误,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忽视德育教育了!尤其是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的历史学科,更承担着责无旁贷的社会历史重任。
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优越性
悠悠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造就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与其它学科相比,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则有益于我们提高德育效果。历史学科的德育优势有:
(1)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历史知识具有具体生动、真实可感的特点。其具体主要表现在它有时有地、有人有事、有凭有据;其生动主要表现在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姿,它不象文学,没有艺术的虚构;也不象政治,没有抽象枯燥的理论说教。
因此,这对于正向抽象思维发展,而更多保留着形象思维习惯的学生来说,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自然要比其它学科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历史以事实说理,容易令人信服古人云:“历史是一种以事实为训的哲学。”故历史学科在渗透德育方面,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它不是用抽象的理论进行说教,而是重在以事实说理。
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这一认识观出发,在接受思想教育时,往往喜欢并容易接受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由无数事实所证明的真理。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思想认识上,也逐渐出现了这一特点,他们希望老师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往往在事实面前,他们才心悦诚服地放弃怀疑的目光,因此,历史学科在渗透德育方面用事实说理的特点,要比其他学科更容易使学生信服,从而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2)容易进行思想教育 历史内容丰富多样,可用于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所反映的是以往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综合。它既有人类长期生产、生活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也有人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正是历史这一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赋予了历史学科在渗透德育方面还具有这样一种优势,即人们从丰富多样的历史内容中可发掘出丰富多样的德育素材,应用于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这一优势对培养具有健全思想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能够选择学习榜样 杰出的历史人物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单纯以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引入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就能使德育过程中知、情、意、信、行丰富饱满。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不仅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德、情操,也是人类教育和培养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杰出历史人物不同于文学虚构的人物,他真实、具体、生动、形象,更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
因此,以杰出历史人物为学生的学习榜样,用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去熏陶学生,必定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会起到其它学科的渗透德育方面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内容的有效途径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课程资源十分丰富,这需要教师下大力气发挥智慧潜能加以整合运用,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中学历史课本包含的德育元素,上至治国理政,下至为人处事,容包各大领域,涉及人类社会发展整个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整理出丰富的德育素材,加以提炼总结,装订成册,成为历史科校本德育课程。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集体主义教育课程、品格修养课程、民主法制教育课程、诚信教育课程、艰苦奋斗教育课程、孝敬父母教育课程、时事热点焦点问题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杰出人物事迹课程、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感恩教育课程、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战争启示课程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的道德、性格、良好习惯等都可以得到提升。具体说来:
(1)通过文明史的学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深厚的感情。”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以千百年来的史实做依据,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西方垂涎的陶瓷和丝绸,让世人惊叹的四大发明,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充满智慧的象征。面对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学生会无比自豪,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近代史学习,树立爱国思想 近代史是祖国屈辱的百年史,无数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艰苦的抗争,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关天培、邓世昌、黄继光等勇赴国难、守土保国、甘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杨靖宇血洒东北,马本斋率众抗日、拒寇诱降;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才取得了最后的斗争胜利,扭转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通过这些史实要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可以救中国,才可以摆脱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热情同时要学生铭记“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3)通过人物了解,形成正确科学观 历史是怎样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呢?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为什么司马迁不畏权贵倾注全部心血写成《史记》,李时珍用毕生的精力写成《本草纲目》,孙中山百折不挠从事民主革命?他们追求的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历史舞台上众多的圣贤、名家,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们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人们追求青史留名,《左传》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为历代所推崇。
人们吸取之,认识到,如果不追求人生的意义,只随波逐流,那么人的一生只是扮演了一个泡沫的角色;如果只是吃喝玩乐,那么生命只是一短暂的年华,很快付诸东流,毫无意义。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奋发进取,为人类作出贡献,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这是古代人的人生观。尽管这种人生价值观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相比,在境界上有一定差距,但这种思想境界,已是十分高尚的了。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形成正得益于历史的启迪。
(4)利用挫折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历史上能成就大事业者无不经受挫折,但他们能忍辱负重,最终成就了大业。现代家庭由于子女较少,父母宠爱有加,学生吃苦的机会少。
因此很多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甚至连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考试的一次失利,父母之间的误会,都会想到逃学或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他们时而盲目自信,时而妄自菲薄,经不起打击,容易失败。利用历史人物虽经挫折而奋起的事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司马迁受腐刑却仍在狱中倾注全部的心血写成《史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吴;林肯少时口吃且相貌丑陋却没有阻碍他成为一名著名的演说家和杰出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不因残疾之躯放弃他的梦想并且成为著名的总统……用这些历史人物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来激励学生,正如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夫”有志者应该敢于面对千难万险,坚忍不拔,奋发向上,才能成就大业。从而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斗志,增加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5)通过英雄事迹,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古代突出科技文化成就和杰出文学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的勤奋努力的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文化同经济、政治一样重要,都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古代历史部分介绍了很多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文化艺术成就,许多文学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的优秀事迹。像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建筑,农学医药,四大名著,史学重典,蔡伦、祖冲之、张衡、李时珍、王羲之、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在感受辉煌灿烂文明获得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更要学习名人大家勤奋认真,科学求实,执着追求,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6)用历史人物,影响学生将来 运用历史人物事业成败得失,让学生懂得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性格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一个人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从日常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中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运用历史人物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影响事业成败得失的事例,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和借鉴。
如:世界历史上的拿破仑迷信武力,终于众叛亲离,落得个玩火者自焚的结果。中国历史上的项羽刚愎自用、杨秀清的居功自傲、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北魏孝文帝的坚毅果断、刘备的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诚信等等。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可以让学生知道谦虚谨慎、艰苦创业、积极进取、坚毅果断、为人真诚等是多么可贵的品质。而一个人如果刚愎自用、盛气凌人、居功自傲将会导致事业上的失败。
(7)利用古代美德,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教会学生做人,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古代孔融让梨,廉颇负荆请罪已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革命战争年代,先辈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社会主义时期雷锋、焦裕禄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社会公德的内容十分广泛,通过教育使学生自觉做到待人接物,礼貌谦让,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爱护公物等良好品质。
总之,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十分丰富,只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把握好时间、尺度,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地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能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