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高中生劳动观念的培养指导

照道理说,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到了高中阶段,正确的劳动观念应基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也早该养成了,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有相当多的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对这些家务活不仅不干,不愿干,甚至认为这些事根本就不应该由他们干。有一位家长是这样描述他与孩子间的一次关于做家务劳动问题的争执的:一天傍晚他下班回家,忙着做饭,发现垃圾桶满了,就叫早已放学在家而现在正在听音乐的儿子去把垃圾倒了,连叫几声儿子都没睬,他跑过去把收录机关了后又叫他去倒垃圾,儿子居然回答说:“你自己的事干吗叫我去干!”

说到这里,这位家长气愤地说:“老师,您瞧瞧,这孩子一点道理都不懂,家务活全成了父母的事,与他无关,好像做父母的就该伺候他似的。”

(1)即使是高中生,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劳动观念也是极淡漠的,劳动习惯也是极差的,他们对待劳动本身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正确的看法。

一些高中生在家不能积极主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学校里又怎样呢?通常情况下的初中生,特别是小学生,在家时有可能比较懒,但到了学校相对就勤快多了,相比较而言,高中生则不然,即使在学校,哪怕是在班主任面前,一些同学也不能表现出较积极的劳动热情。

尽管这一现象涉及到诸多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但也不能不说这是其劳动观念淡漠,对待劳动本身有着一些不正确的看法所导致的结果。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就连有限的一点点值日工作都抱着:能溜就溜(轮他值日时,一放学就溜回家或溜到球场上去,让劳动委和小组长找不到他);不能溜就混(如被“抓”住,就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不能混再干(如班主任亲自检查,那没办法,只得认真干一回)的态度。在一次向高一年级学生的不记名问卷调查中,下列几个问题的统计很能说明问题:

①轮你值日时你是否溜过?约20%的填“是”;

②轮你值日时你是否想溜过?约40%的同学填“是”;

③别人溜了而你却留下来干,是怎么想的?有同学答:不干怕班主任批评;有同学答:我和劳动委、小组长不错,我不能拆他们台;特别是有一个同学答得最有意思:我倒不是怕班主任批评,主要是被班主任叫去谈话我很烦,反正轮我值日的机会并不多,干就干呗……从上述调查情况来看,即使是高中生,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劳动观念也是极淡漠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自觉性也是极差的,他们对待劳动本身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正确的看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诚然,独生子女在家里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宠爱,这种宠爱对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不利,但把这个问题完全归罪于“独生”也是不公平的。除了家庭教育外,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他们的班主任,不该负起一些责任来吗?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做呢?

(2)“人才,人才”先要成“人”,然后才谈得上成“才”。如不能尊重父母、老师、同学,不能尊重他们的劳动,一味只要求他人为自己服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不愿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来服务于他人,这成什么“人”?

不成“人”,还谈什么“成才”?

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劳动方面)就大大地降低了。家长们谈及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时,就有不少家长说:“只要孩子能好好读书,我根本不需要他做家务,为他干什么我都愿意。”在学校教育中,甚至也会有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所有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劳动观念淡漠和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及劳动自觉性的主要原因。

鉴于此,要帮助高中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起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自觉性,首先应从思想上帮助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参加一些必要的劳动,这是他对这个社会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与他本人的“成人”、“成才”目标有着密切联系的。而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又应首先让时时刻刻通过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老师和家长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当然,要让家长、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劳动与“成人”、“成才”的内在联系,仅仅是开几次会,讲几次话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家访很重要。家访中能够从家长处了解到同学在家除了贪玩,毫无节制地看电视,做功课坐不住等毛病外,还有就是较为普遍的问题:懒,不愿做家务。可以利用班会上谈家访情况时重点批评某同学的不愿做家务的缺点。他们感到奇怪:怎么别的“大缺点”不批评,却在这“小问题”上做文章?针对同学们这种模糊认识,总结说:“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动开始。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不是小事情,是成‘人’,成‘才’的重大障碍。之所以在这样的‘小问题’上做‘大文章’,就是想提醒所有同学注意到这一点,从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开始做起,逐步地成‘人’,进而成‘才’。”

类似的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使同学们在对待劳动问题的认识上或多或少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社会缺少了你的那份劳动,社会还是那个社会;你若缺少了你应付出的那份劳动,你就不是那个你了。

一些同学思想上对劳动本身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也是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重大障碍。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我付出劳动,受益的是别人。特别是我付出象家务、值日这样的不能从中获得丝毫物质报酬的劳动,尤其是这样。因此,我当然有理由尽可能地节制这类劳动的付出。

这种想法,实质上就是一部分同学的那种对待值日工作“能溜就溜,不能溜就混,不能混再干”的态度的思想根源。借助于“主题班会”、“辩论会”等适当的形式讨论甚至争论一些有关劳动本身的问题。通过讨论、争论,使大多数同学在一些有关劳动的问题的看法上取得了一致,特别是对无物质报酬劳动的收益问题,社会缺少了你的那份劳动,社会还是那个社会,你若缺少了你应付出的那份劳动,你就不是那个你了。

劳动,说到底是与付出劳动的你关系最为密切的事。尽管这里面有你的辛劳和汗水,但相应地也必然有你的甜密与收获。象值日、家务这类无物质报酬的劳动,最能帮助一个人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帮助一个人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自觉性,同时也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不仅在观念上澄清部分同学对劳动的不正确认识,我们还在制度上给以保证。班级的值日工作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包括奖惩制度),实践证明:观念上统一认识,可以使同学们心情愉悦地投入劳动;制度上合理可行,又可以保证劳动在有条不紊中进行。二者对于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都是不可缺少的。

高中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不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工作,而是关系到学生成人,成才的,非做不可,且非做好不可的工作;同时这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好的工作,而是必须动脑筋、花气力才能做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