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自学能力,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

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

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养成自学习惯,首先要激发他们的自学热情。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积极性,对学生讲道理,明确学习目的,只有有了自学能力,才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向纵深开拓,将来才能有所创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生物学已经渗透在许多领域中: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医药、能源及人口控制、优生等。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更有重要的意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学好这门科学,提高自身素质,对国家才能做出更大贡献。

指导学生会阅读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对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有着重要作用。过去,不少学生习惯“满堂灌”的教学,只能消化教师“嚼碎”了的知识,口、耳、眼以及思维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不会读书,也不习惯读书;不会发现问题,也不善于解决问题,大大影响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影响生物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各章节的特点出发,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学有所得。

如指导学生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亲子鉴定的依据是什么?有位哲人说过在世界上找不出同样的两片树叶。这是为什么呢?一般同学们会回答,这是DNA分子决定的。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神通呢?由于进行阅读前的启发,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想知道DNA到底是什么,怎样的结构,又怎样在遗传变异中起作用。又如,在学习“光合作用”一节时,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有机物,绿色的青蛙为什么不能?那么叶子是怎样施展它那惊人技艺的呢?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也就给学生自学实践、独立思考创造了机会,增添了阅读热情。

(2)设计思考性问题

为了引导学生读书,领会课文精神,先编写自学提纲,提出思考性问题,比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一节中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再让学生自拟学习提纲,归纳整理学习笔记,即对知识内涵及重点、难点找出答案和写出结论。凡是学生懂的,不讲或少讲,尽可能留有余地,做到手脑并用,让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提高自学能力。这样既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又使学生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自己去更新充实知识体系。

组织好课堂讨论

组织好课堂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讨论课的内容一般选择教材的重点、易混淆的概念和学生的共性问题。课前要作充分准备,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看书习惯和查阅资料的能力。讨论时要各抒己见,相互辩论。

这样,就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颜色很相近,一个为蓝绿色,一个是黄绿色,学生容易混淆又不好辨认,所以在实验中,展开讨论,加以弄清。

又如,“生物的生殖”一节中,讨论极体和极核是否同一概念,有的同学说:“是,极体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细胞,极核是植物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细胞,因为胚囊内卵细胞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极核。”有的同学不同意上述说法,争辩说:“极核在植物有,动物没有,但极体在植物和动物都能产生。”也有同学认为:“极体是减数分裂产生的,而极核都是有丝分裂形成的。”

经过这样的讨论、争辩,再加上教师对这一难点的点拨、分析,弄清了它们的区别,同时称赞参加讨论并踊跃发言的同学,并鼓励人人参与,不要怕错,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学生学习生动、活泼,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注意的问题

指导学生自学,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由于课程内容深浅程度不同,新课的自学和复习课的自学不同,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强弱的之分,指导学生自学要从实际出发,因课而异、因人而异,特别注意应因材施教,不应强求一律。对优秀生可提出高一点要求,让他们的能力和智力有更充分发展的余地,对差生要进行个别辅导,给予及时和必要的帮助,让他们能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