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 自主学习有办法(“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 《“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著
- 1538字
- 2021-05-28 20:00:33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重要特点,那就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迅速。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不会通过自学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那么要不了几年,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在未来的社会,自学已是每一个人实施终身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途径了。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常言道:“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作为一名教师,与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填鸭式的满堂灌,不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搞好自学,首先要让学生产生自学的兴趣。如何产生自学兴趣呢?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有的同学有直接兴趣,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有的同学没有直接兴趣,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信息技术、不了解计算机技术,老师要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
比如,讲“用word制作贺卡”这节课的时候,可以结合某个即将来临的节日,如圣诞节,春节,母亲节等,告诉学生们学完这节课便能自己制作一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贺卡送给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并且可以先展示出一些精美的电子贺卡,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就会浓厚得多。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实际状况,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收到“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效果,最终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界面的时候详细讲解,在随后的教学中讲excel2000软件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习过的word软件自学,找出它们的界面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找出答案后教师再对excel中特有的编辑栏进行具体讲解。这样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教会他在信息技术的学习时候如果能举一反三就能事半功倍。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特点,因此,学生要学会“做中学,学中做”,有了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基本内容的教学后,学生入了门,就可以进行提高性的教学。设计一个任务,由学生们完成。任务的内容有教师明确要求的,也有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
比如,讲发送电子邮件时,就可以设计一个“给上课教师发邮件”的任务,在任务中“给教师发邮件”是确定的内容,而邮件的内容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从中获取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任务完成中,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老师的任务更加艰巨,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启发。老师的引导作用在于,要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与方向,启发的作用在于,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提示点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
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能主动地去学习、自主地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只有教给学生如何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当他们独自面对新的知识、新的事物的时候,才会少一些惊慌,多一点沉着,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这个已经信息化了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