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学生实现真正自学的方法

今天又重新拜读了张伟忠博士的《彻底的行动来自彻底的思想》一文,结合这几天的观看视频和与大家的交流,对新课程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然后“自反”,最终“自得”的学习过程对我的教学观影响很大,但就像文章题目所示,“彻底的思想来自彻底的行动”,我现在思想还不“彻底”,对自学环节还有一些困惑,希望能给与“解惑”。

什么才叫真正的自学

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是要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自学的解释是:“没有教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我认为这里的“没有教师指导”,绝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让学生自学,绝不是放任自由的学。自学和预习不是一个概念,预习只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自学是一种能力。

在学生没有养成自学的能力之前,教师的随意放手,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我们决不能将自学无限制的放大,那样将损害学生的利益。自学应该包括在教学过程中,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存在,应该指导学生科学的、合理的、高效的自学。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师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教法,还要指导学生的学法,这里也包括如何自学。

魏书生老师的如何“自学整册教材”的方法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参考。他认为,自学前从7个方面提出自学内容和要求:列生字表,列新词表,单元分析,习题归类,知识短文归类,书后附录和列出文学常识简表。

仔细分析一下,魏书生老师提供给学生的自学方法很明确,不仅具体,学生“有法可依”,内容上也突出了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内容,环节上循序渐进,很值得参考。

让自学成为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学习习惯。”如果让自学成为了习惯,这种习惯才能转变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才是学生受用终身的。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严格的要求,按照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使学生在不断地重复中形成自学的习惯。

面向全体,突出个体

“因学论教”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学论教”是要教师考虑全体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因材施教”则要照顾到少数学生的个性特长,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时候,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度放开,真正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各有所得,而绝不能机械的一刀切,把自学变成了简单的课前预习。

让学生体验自学带来的成功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所以,自学之后必有教师的反馈,可以利用课堂的提问,作业的批改等机会展示学生预习的成果,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的及时鼓励会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下一次的自学中去,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惯,最终定型为一种能力。

学生“自学”,然后“自反”,最终“自得”,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不过还是先从“自学”开始,让学生开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千万不能让学生摔倒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