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 自主学习有办法(“四特”教育系列丛书)
- 《“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著
- 1896字
- 2021-05-28 20:00:33
自学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能力。国内外的教育家都赞同这样一句格言:“学习就是学习如何学习。”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为不教。”
这些名言的精髓,就是如何培养学生自学。就学校教育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因为学生的需要而存在。在学生的一生中,教师的教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也是非常短暂的。而自学能力却是长久用得着的。
将来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主要还是靠自学去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就语文而言,如何培养学生自学,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呢?
依纲靠本,感知教材
(1)应让学生学会感知教材
因为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数是名家名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范例文。我们历来提倡“依纲靠本”。如果学生对教材生疏,教师在课堂上的“启发”教育便很难实施。
学生只有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才能争相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发现了存在问题,才能给予更正,给出答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预习题是引导学生自学的好方法。
比如,在教第八册《我的母亲》一文时,针对这篇传记篇幅较长,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较多。设置的练习题也较艰深的特点,在课前设置了另外的预习题进行指导:
在出预习题时,考虑以下几点:不要和课文后边的“研讨与练习”题重复,但可以类似。要有新知识内涵,让学生的知识有“飞跃”的余地,利于提高能力。
(3)要有前瞻性
“读”是为了“写”,“写”才是知识的巩固和创造。“写”要切合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4)把“写”作为引起学生求知欲的动力
通过“写”去带动“读”。使“读”和“写”成为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点拨辅导,激发兴趣
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后,要加强辅导和点拨。学生在预习或做自学作业时或许还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论提的是否切合实际,回答问题是否中肯,教师都应给予鼓励,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积极提问,努力完成预习作业的良好习惯。例如,“求知欲”问题,班与班之间,班内同学之间,往往都存在积极与消极、主动和被动,强和弱等差别。这是正常的现象,教师可以不必计较,教师侧重从正面鼓励。
比较阅读,拓展思维
要让学生学会比较,学生对同类课文有了较多接触之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启发,养成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想象力、联想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必读课文而且有助于全面掌握“单元要求”。对增益探索兴趣,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大有好处。比较的方法很多,角度很多,要结合现有教材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求同求异比较,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对今后作文构思,能起到联想课例、举一反三的作用。
“互改”促进,自学提高
“互改”指的是学生的作业或作文大部分是指导学生自改、互改。“改”的过程,也是学习交流提高的过程。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好办法。
建立笔记,规律整理
正如“春种秋收,秋收冬藏”的道理一样,学生通过自学耕耘,掌握了一些知识之后,还要指导学生做好“冬藏”:建立读书笔记。当然,读书笔记并不单纯是记些名人名句。谚语成语,精美片段之类,而且是要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补充完整,解词释义让各种知识变得条理清楚、有规律性,方便今后记忆和使用。
比如,“古文翻译六字法”,即留、补、扩、换、调、删,并分别为“六字法”补上说明性的例句。这样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便可以把“六字法”当作翻译的工具,轻而易举地把学过的或未学的文言文翻译出来。于是,有的学生把六字法制成书签,有的进行列表整理,使之一目了然。这不但提高了自学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怕读文言文的心态。
至于其他“对联常识”、“背诵诗词的方法”“文言虚词、实词分类表”、“辨识错别字”、“名句择抄”等知识点,我们都指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每人都有一本自制的精美的自学笔记,也是一本自学工具书。有的学生把它称为知识的“仓库”。
最后,值得说明的是:也许有人担心布置学生预习、对比阅读、互改作文、整理笔记等会加重学生负担,或者认为有违我们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初衷,但事实上,在认真备好教好“精读课文”的前提下,巧妙地引导学生多读略读其他课文的好办法,是一种巩固知识、扩大知识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是在一种轻松、愉悦、自觉的心态下开展学习的。所以,培养学生掌握自学本领,不但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会因为有了自学本领而长久地甚至是永远地减轻学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