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小品的起源与发展

小品类活动指导

小品是曲艺的一种派生,或者说是曲艺的升华,在现实社会中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其幽默、逗笑的语言,声泪俱下的神态,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收场效果,往往使人回味无穷。

广义的小品包含非常广泛,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小品名称大致起源于艺术学校和演艺团体。在美术界,一幅简洁的、单纯的小作品称为小品。它本身没有复杂的内涵,只反映事物的一个侧面或现象,表现形式较单一。如国画小品、版画小品、油画小品等。

在演艺界,通过形体和语言表现一个比较简单的场面或艺术形象的单人表演或组合表演,也称为小品。

小品的起源历史

“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就有了,本属佛教用语。如《世说新语·文学》中“殷中军读小品”句下,标注为:

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

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将较详细的27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粗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

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备受人们的青睐。

晚明文人为逃避政治,嗜佛成风,但只是逃于禅、隐于禅,大多数人并未真的遁入空门。他们根本没有耐性钻研深奥玄秘、卷帙浩繁的佛典,却对小品情有独钟。随着禅悦之风的兴盛,文士们将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学中,便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小品的新发展

中国喜剧小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

陈佩斯、朱时茂、严顺开、赵丽蓉、宋丹丹、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赵本山、小沈阳等人是知名的喜剧小品演员。

从1984年到1990年,小品可以说是陈佩斯与朱时茂大放异彩的时期,两人1984年合作的《吃面条》使小品成为以后历届春晚的保留节目,《二子开店》红红火火。

1989年春节晚会的4个小品都堪称佳作:像赵丽蓉、侯耀文的表演《英雄母亲的一天》;笑林、黄宏等4人表演的《招聘》;赵连甲和宋丹丹等3人表演的《懒汉招亲》;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胡椒面》。

从这年开始,小品取代相声成为春节晚会的第一主角,这种局面一直在延续。

小品在荧屏上走红,是有其原因的。

除夕之夜,观众的普遍心理,是希望看到喜庆、有趣、高质量的节目,而小品正是用喜剧形式去讽刺那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和表现某种社会心态,在笑声中给人思考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