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谋攻篇(3)

穆巴拉克与中东战争

穆巴拉克行武出身,有着良好的军人素质,打仗肯动脑用计谋。他参与了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军作战计划的制定和整个战争的指挥。战争中充分显示出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特别是他“以虞待不虞”,重创以军,粉碎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由于他战功显赫,获得了“杰出英雄”的称号和共和国勋章。

《孙子·谋攻篇》曰:“……以虞待不虞者胜……”这里的“虞”是指“有准备”的意思。那么,“以虞待不虞者胜”就是以预有准备对待没有准备的,会胜利,不知穆巴拉克是否研读过《孙子》,但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对《孙子》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如“上兵伐谋”、“以虞待不虞者胜”等不仅懂得,而且运用自如。

穆巴拉克懂得这些道理,也是在战争的实践中学会的。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对阿拉伯联盟诸国的突然袭击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

第三次中东战争开始前,以色列空军编成内只有战斗轰炸机320架。阿拉伯联盟诸国空军共拥有作战飞机630架,其中最先进的苏制米格-21歼击机就有176架,还有36架能载弹近十吨、作战半径达2700公里的苏制图-16中型轰炸机。埃及的防空力量也很强,有一千余门高射炮和15部萨姆-2地对空导弹发射架。1960年代末,阿拉伯联盟诸国的战争潜力也大于以色列,阿拉伯人是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民族,年收入达260亿美元以上,而以色列的人口不到三百万,年收入仅为35亿美元。1960年代,以色列人不愿意处在埃及、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下过日子,一定要除去心腹大患。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军突然轰炸阿拉伯人的二十四个机场,埃及、叙利亚、约旦的四百余架飞机毁于一旦,其中百分之九十毁于机场上,即没有升空即被炸毁。接着,以色列地面部队大举入侵并占领了西奈半岛、耶路撒冷老城、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戈兰高地。战争只进行了短短的六天,以色列大胜,阿拉伯人大败。

经过1967年“六五”战争洗礼的阿拉伯将军们汲取的共同教训是:对以色列的突然袭击缺乏应有的充分准备。穆巴拉克作为埃及的空军指挥官,他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说:“六五”战争中,埃及的停机场没有一个掩体,因而导致大批飞机被以色列击毁在地面上。穆巴拉克从敌人那里学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对敌人进行一次猝不及防的行动是取得战争初期胜利的好办法。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阿拉伯国家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特别是埃及、叙利亚、由于大片领土的丧失、民族自尊心大受伤害。为了洗掉这种耻辱,他们在秘密策划发动一次新的中东战争。埃及军队总参谋部从1970年10月萨达特当选总统后就开始考虑制定对以色列的作战计划。穆巴拉克参与了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后来整个战争的指挥。

穆巴拉克和总参谋部的决策人都深知,这次新的中东战争对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声誉至关重要,只能胜不能败。为此,他们对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失败的原因、目前以色列的防御战略等等情况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发现以色列人有一个可供埃及人利用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在取得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胜利后,产生了骄傲感和轻敌思想。以色列人认为:埃及这个反以色列的大国在文化、技术上远不如以色列;埃及军队没有横渡苏伊士运河、突破“巴列夫防线”的能力;阿拉伯国家也不会联合起来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进攻。

穆巴拉克认为,以色列人的这种轻敌弱点,使埃及军队发动先发制人的突袭成为可能,他极力主张“以虞待不虞”的策略击败以色列。埃及总参谋部的决策人也都持有同穆巴拉克一样的想法。埃及总参谋部一致通过了一个对以色列实施突然袭击的作战计划。在这个计划中、要求埃及军队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击溃以军主力。要达到这一目的,空军的突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担负空袭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当时担任空军司令的穆巴拉克的肩上。

穆巴拉克担负此任后,就思索如何圆满完成这个任务的良策。他心里非常清楚,以色列国家虽小,但在美国的扶持下,武器比较先进,军队的应变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埃及空军要想给这样的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只有也必须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而要确保突袭成功,又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准备措施。穆巴拉克决定采取以假乱真的计谋,在备战中制造一系列假象,掩盖埃及空军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的真正意图。为此,穆巴拉克制定了一套周密的行动计划。

首先,他命令各空军基地的所有作战飞机都处于战备状态。因为从1973年9月22日以来,以色列一直在监视埃及的空军,只要有一架埃及飞机起飞,以色列飞机也就马上起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实袭成功,必须采取措施使以色列人的戒备心理松弛下来。穆巴拉克命令在尼罗河三角洲、苏伊士运河一带的上空每天要有埃及飞机作迷惑飞行,似引逗以色列也派出飞机,保持戒备。但是,当以色列飞机升空后,埃及飞机立即返回基地,使以色列人认为埃及空军是在进行例行的训练,以扰乱以色列的监视。

为了保证突袭计划得以顺利进行,穆巴拉克又搞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被称为“利比亚使命”的计划:1973年10月5日下午4点,即第四次中东战争开战的前一天,穆巴拉克命令五位空军高级军官陪同他去利比亚执行一项任务,又通知开罗地区的空军基地司令为他们准备一架飞往利比亚的专机,飞机6点起飞,第二天返回。同时也把起程的时间通知了埃及驻的黎波里联络处。但是,过了一些时候,他却通知机长因“特殊”原因,把起飞时间推迟两小时。过后,又命令再推迟到10月6日上午零点。然而到了10月6日早晨,他又把起飞时间延迟到下午2点,而这正是他缜密策划的向以色列发动进攻的时间。10月5日夜,穆巴拉克因开战时间的临近而内心十分激动,但他表面上仍十分平静,照常“把斋”。6日凌晨,他还开车前往开罗西部的空军基地,同那里的飞行员一道吃“封斋饭”。穆巴拉克沉着、冷静,直到这个时候,连他的贴身助手们都不知道他的真实意图。

1973年10月6日上午9点半,穆巴拉克召集空军基地指挥部高级军官紧急会议,命令他们坚守岗位,整装待发。

10月6日下午2点,埃、叙军队同时向以色列军队发动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就此拉开帷幕。埃军部署在苏伊士运河西岸的四千门火炮齐鸣,轰击“巴列夫防线”上的以色列阵地。与此同时,在穆巴拉克的指挥下,250架早已整装待命的埃及作战飞机,从分布在阿斯旺、曼苏腊、开罗西部和尼罗河三角洲中部的三十个机场腾空而起,飞向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在180公里长的战线上,对以色列军的指挥所、炮兵阵地和机场进行猛烈轰炸。二十分钟后,埃及空军就摧毁了以色列在西奈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军事目标,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担负的空袭任务,埃及空军仅仅损失五架飞机。充分的准备,出色的指挥,巨大的战果,一下子使穆巴拉克的名声大振。

在穆巴拉克成功地实施空袭的同时,埃及的8000名突击队员操纵橡皮舟渡河,工程兵架设浮桥,用高压水龙头冲开东岸的沙堤,开辟通路,埃及主力部队源源不断地渡过苏伊士运河。10月9日,埃及越过运河的军队人数已达十万,控制了运河东岸约10~15公里的地带。尽管后来以色列实施反击,在美、苏大国的干涉下,以色列与埃及达成了停火协议,但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初期,埃及军队由于准备充分,对以色列发动的突然袭击是相当成功的,特别是穆巴拉克指挥埃及空军打了一个十分漂亮的胜仗。这一胜利,使埃及洗雪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所蒙受的耻辱,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埃及的国际威望,对以后的中东和谈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穆巴拉克指挥空军之所以突袭成功,就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以虞待不虞”这一谋略,以自己的准备对待以色列的无准备,从而取得了胜利。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发生的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在今河南濮城一带进行的一次战争,对当时争霸战争的发展趋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晌。在这场战争中,楚军的实力要比晋军强大,但是由于晋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取得了“伐谋”、“伐交”方面的优势,“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从而最终击败了楚军,称霸中原。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中原,最先崛起的是东方的齐国。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霸业中衰,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乘机向黄河流域扩展势力,它的势力范围一直发展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控制了鲁、宋、郑、蔡、许、曹、卫等众多中小国家,拥有人口数百万,兵车数千乘。

正当楚国向黄河流域发展的时候,在今天山西、河北西南、河南北部一带的晋国也兴盛了起来。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内政建设和争取盟国的外交活动,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国势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楚国的不安。楚国急于想要阻止晋国的进一步向南发展,而晋国要想争夺中原霸权,向黄河中流挺进,也非和楚国较量不可。于是,晋楚两国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尖锐起来。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莒、卫两国结盟,几次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而原来屈服于楚国的宋国,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投靠晋国。楚国为了保持在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想借此来扼制晋国势力的南下;而晋国也正好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这样,晋楚两国的军事交锋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等多国军队进攻叛己投晋的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宋人危急中向晋国求助。晋国大夫先轸力劝晋文公出兵,认为这正是“取威定霸”的最好机遇。但是,当时晋、宋之间隔着曹、卫两国,劳师远征,多有不便,况且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也恐难以取胜。晋国狐偃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晋文公先攻曹、卫两国,调动楚军北上,以解除宋围。晋文公采纳了狐偃这一建议,并随即进行了战前准备,把原来的二个军扩充为上中下三个军,任命了一批比较优秀的贵族官吏出任军队的将领。

战争准备就绪后,晋文公于公元前632年一月,陈兵晋、卫边境,向卫国借道攻打曹国。卫国方面拒绝了晋文公的要求,于是晋国军队从现在河南汲县南黄河渡口渡河,进攻卫国,先后攻占五鹿及卫都楚丘,占领了整个卫地。楚军方面却因晋军进军迅速,救卫不及。晋军接着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三月间,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晋军攻占了曹、卫两国,但楚军却依然用全力围攻宋都商丘,宋国又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救。这使得晋文公颇费踌躇;如不出兵驰援,宋国力不能支,一定会降楚绝晋;出兵驰援,则己方兵力单薄,没有必胜的把握。为此晋文公召集大臣们进行商议。先轸仔细分析了楚与齐、秦两国的矛盾,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然后由宋国出面,送一份厚礼给齐、秦两国,由他们去请求楚国撤兵,而晋国则把曹共公扣押起来,把曹、卫的士地赠送给宋国一部分。楚国同曹、卫本来是结盟的,看到曹、卫土地为宋所占,必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解。这样,楚国就将触怒齐、秦,他们就会站在晋国一边,出兵与楚国作战。晋文公对此计颇为赞赏,马上施行。楚国果然上当中计,拒绝了秦、齐的调停。而齐、秦见楚国不给面子,也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齐、秦都是当时的大国,他们反楚立场的确定,使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楚成王看到齐、秦与晋国联合,形势不利于己,就把楚军撤退到楚国的申地(今河南南阳),并命令戍守榖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离齐国,要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他告诫子玉,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知难而退。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仍要求楚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并请求楚王增调兵力。楚成王勉强同意了他的决战请求,但不肯给他多增加决战兵力,只派了西广、东宫和若敖之六卒等少量兵力去增援他。

子玉为了寻求决战的借口,派使者宛春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的条件:晋军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解除对宋都的围困,撤离宋国。晋文公采纳了中军元帅先轸的对策:一面将计就计,以曹、卫同楚国绝交为前提条件,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这样一来,就瓦解了楚国的盟国。另一项措施是,扣留楚国的使者宛春,以激怒子玉来寻战。子玉眼见使者被扣,曹、卫叛己,果然恼羞成怒,倚仗着楚国的优势兵力,贸然带兵长驱直入,扑向晋军,寻求决战。

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进,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命令部队“退避三舍”(九十里),撤到预定的战场——卫国的城濮。城濮距离晋国比较近,后勤补给供应方便,又便于齐、秦、宋各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所以晋军“退避三舍”,实际上是晋文公以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棋,它起到了麻痹楚军、争取舆论同情、诱敌深入、激发晋军士气等多重作用,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