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理论来源

一、经济发展阶段论

林毅夫在其《新结构经济学》中提出: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是一个自低收入传统农业开始、历经各种中等收入的工业化过程、最终达到高收入的后工业化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林毅夫,2014)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苏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最早由瑞斯曼于1958年在《后工业社会的娱乐和工作》中首次提出。贝尔于1959年首次公开使用,并进一步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李勇坚.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3.

前工业社会的主要发展思路是依靠大自然的资源,它的主要工业是采掘业,但受到报酬递减规律制约,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社会是以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利用能源来把自然环境改变成技术环境;后工业社会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导致了经济部门的特点和职业取向巨大差异。在后工业社会,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对服务行业的需求会增大,如贸易、金融、运输、保健、娱乐、研究、教育和管理等部门的出现与发展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20.。在这里,贝尔强调了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不同的消费构成和生活方式,即工业社会是由标志着生活水平的商品数量来界定,而后工业社会就是由服务和舒适所计量的生活质量来界定的,比如健康、教育、娱乐和艺术江小娟.服务经济——理论演进与产业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4.(见表2-1)。

表2-1 社会变化的总图式

资料来源: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30.

后工业社会是建立在知识、信息技术等要素基础上,这一阶段整个社会发展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的革新。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智能技术将会大规模代替人类劳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带来休闲时间的增加,从而加快休闲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趋势将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工作的含义,后工业社会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机会,即摆脱机械式的生活,享受自由带来的休闲和游乐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83.

目前,美国的休闲娱乐业已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早在1993年美国人在这方面的支出是总消费增长率的两倍,娱乐支出的明细账户中,有580多亿美元花在录像机、录像带、移动电话和其他高技术通信装备上,80亿美元花在家庭个人电脑上,140亿美元花在娱乐公园和其他商业参与的娱乐上,650亿美元花在玩具、运动器材上等等。可以看出,在后工业社会,休闲娱乐业将会在国民经济增长份额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与后工业社会理论相似的是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所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从生产技术水平、主导产业、消费模式、经济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对经济成长阶段进行了划分,提出了六阶段理论(见表2-2)。

表2-2 罗斯托经济成长六阶段

资料来源:根据范桂汕.经济增长的阶段与固定资产投资规律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11-14整理而成。

罗斯托认为,“起飞”和“追求生活质量”是两个关键性阶段,他关于“追求生活质量”的表述,与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有很多相似和相互补充之处。这不仅为休闲产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了理论基础,而且对深入研究休闲产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即包括生产方面的利益(即生产规模经济),也包括消费方面的利益(即消费规模经济)。前者表现为,当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而产出上升时,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便产生。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当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斜率为负时,生产才达到规模经济;后者则表现为单位消费品或消耗品的平均支出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投入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和专业化因素,对第一种因素而言,由于较小的生产规模需要投入与较大生产规模同样多的生产要素,因而生产要素的成本平均分摊在增加的产出时,平均生产成本会随着产出的提高而降低。专业化因素指的是,工人的工作具有连续性和熟练性,因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规模经济效应产生。对休闲产业来说,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一般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或地区,其服务业比重也越高。一个国家或地区规模大,依托本地休闲相关产业就能够获取足够多的消费群体。有大规模的需求为支撑,相关产业就有可能获取足够的收入来吸引优秀的人才,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以电影产业为例,电影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但如果有庞大的国内观影市场,那么实现电影的规模经济就有了可能性。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电影高投入、高回收的特征。美国电影在国内市场回收成本后,制片商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电影版权,从而以价格优势和高质量的制作水准占据国际市场。在我国,电影市场拥有良好的观影基础,1992—2016年,我国观影人次从1.05亿人次增加到13.72亿人次,票房收入从8.1亿元上升到457.12亿元,电影市场保持平均35%的增长率赫杰梅.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457亿元 观影人次超过13亿[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6-12/31/c_1120227058.htm,2016-12-31.。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我国电影市场发展空间广阔,规模经济效应显著。

市场规模推动了众多企业的出现,这直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Lucas(1988)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是逐步提高的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1):3-42.。相应地,城市的人力外部性会增强,因为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需要人与人面对面交流产生人力资本外部性。服务业的外部性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强,这显然解释了年轻人为什么要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我国一线大城市定居、工作、生活、娱乐。个人选址反映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口会向更高收入、更好就业和更优生活质量的地方迁移陆铭.请用历史的长镜头看城市规模[EB/OL].财经网评论.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60316/4089843.shtml,2016-03-16.,这是城市规模经济效应的体现。

规模经济的实现需要相应地市场需求,因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为企业合理规模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社会经济技术和市场条件。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为企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同时劳动力的集聚化,又为企业的规模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即带来了各种偏好的消费者。可以说,正是大量的企业和消费者的集聚,带来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29-231.。消费需求与产品供给的多样性为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这是规模经济的外部经济效果体现。

三、产业竞争力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体系是四大关键要素,该理论的提出者波特教授认为,生产要素是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如劳动力的素质或基础设施;需求条件是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表现;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是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是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竞争对手的表现。这些因素都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1.生产要素

波特教授认为生产要素是产业互通有无的根本,这是任何一个产业最上游的竞争条件。生产要素对竞争力的影响在于这些要素所发挥的效率和效能。

要明确生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就必须将生产要素进行分类。第一种分类方法是将生产要素分为初级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非技术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人力资本以及教育研究机构等。相对初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性要高,尤其是技术、创意、金融、医疗等产业领域。第二种分类方式是将生产要素划分为一般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前者包括交通、资本、受过大学教育而且上进心强的员工;后者则主要是技术型人才、专业的知识等。

2.需求条件

波特教授认为需求会刺激企业变革和创新,要充分发挥需求条件的作用,就必须具备三个特征。

第一是细分市场需求的结构,这是调整企业的战略方向的前提。第二是欢迎专业的有要求的客户,这类群体是企业追求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压力来源。如果企业与这些人群在文化特征上相近,这就会促使企业敏锐地觉察需求动向,从而创造出有新意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二战前,日本人就以拍照记录旅游和家庭活动出名,这促使日本相机业拥有领先全球的实力;而美国人对体育、影视等娱乐方式尤为偏好,使得美国的休闲娱乐产业在全球都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第三是预期需求。掌握本地居民需求的特征和变化,能帮助企业获取新产品的未来走向,这样的持续观察与变化,将会促进企业的产品迭代升级,长期来看,会极大地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比如美国人喜欢便利性的生活设施,这一需求特征符合世界各国的趋势,这一现象促进了美国的快餐业、家居业等产业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3.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样会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因为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带来产业上下游的发展创新。同样,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也会促进相关产业的竞争水平,二者之间可以展开合作和分享信息,形成互补关系。

当一个国家的服务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时,必然地会带来该国相关产品的销售。近年来,服务业的多元化趋势已逐渐展开。在美、英等国出现的大型国际服务性企业正开始在相关领域中取得优势。强势的服务企业进入新行业之后,也带来了它们在系统化方面的优势。当国内产业结合的脚步加快时,下一个会采取的步骤就是海外扩张。如酒店业的龙头万豪酒店同时也正在空中餐饮和其他食品与接待等相关事业中,获得全球领先地位。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产业要获取竞争优势,还必须学会利用自身的条件、了解自身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更要掌握企业周围的竞争环境。

设定发展目标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条件之一,这包括企业相关利益者群体的目标,也包括企业员工自身的目标。除此之外,个人的民族感和使命感也会影响产业的经营绩效,进而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时,必然会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这一产业领域,并为之忠诚且努力工作。当员工对企业有极高的忠诚度后,产业的竞争优势就会越来越强,进而与其他关键要素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从产业竞争优势的观点看,国内市场竞争水平能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从而带来企业降低成本、服务质量提高,并惠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城市和区域的特色会浮现,进而带动企业获利能力的提升。

四、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或者产业间的比例关系,都是产业结构的表现。这种结构状态,可以从产业分类角度来帮助观察产业内深层的联系和联系方式。从静态视角看,运用投入产出法可以反映产业间的最终需求与最终产品去向的多部门关系。从动态视角看,产业结构的主要表现是哪些部门会优先,哪些产业会逐步衰退。

三次产业间的联系和联系方式是一种重要的产业间关系。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深入分析了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分布结构演变的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国民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转移到第三产业。劳动力在产业间移动的原因主要是,一是人们有向高收入产业移动的倾向;二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个人收入中用于物质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减少,用于服务或精神消费的支出不断增加,这就导致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发劳动力的转移;三是随着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资源和劳动力在投入要素中的比重不断降低,从而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整个产业结构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国际经验表明,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要比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大,这是由于随着消费市场的扩大,需求收入弹性上升,不仅使第三产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且由于信息、金融、文娱、教育等现代第三产业的产生,使其产品的附加价值随着价格的不断提高而提高,从而使其国民收入比重上升的速度要快,从而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向,是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社会需求结构看,我国人均GDP已经整体突破5000美元,消费结构处于“追求时尚与个性的阶段”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06.。经过工业化阶段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极大满足,精神性的消费欲望出现多样性。消费需求的这种特点,正是休闲产业高度发展的主要动因。同时,工业化初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已不再符合人们的要求,人们需要的是富含“小而美”“品质”“质量”等元素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产业内部结构的高级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服务业的组织行为日益复杂化,这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变化促使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从而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供给结构看,一定的供给结构反映了一国的工业化水平。在工业化初期,由于技术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受制于资源的供给状况;工业化后期,由于技术水平提高,使得一国工业结构对本国资源的依赖度下降,供给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