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胜浦山歌”,顾名思义,是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胜浦地区人民世代传承的山歌。它与胜浦传统的江南水乡地理环境、稻作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紧密联系,是胜浦人民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丰厚的精神财富,是胜浦人民的“精神家园”。

根据相关资料①的介绍,胜浦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它作为行政建制才只有一个甲子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民国元年(1912),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合并为吴县,胜浦分属甪直乡、唯亭乡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改建新乡时始置胜浦乡,由原属唯亭、甪直两个乡的52个大二三百户、小几十家农户的自然村合并为25个行政村组成,但是历史上并无集镇。1994年撤乡建镇,属吴县。同年,胜浦从吴县划归苏州工业园区。2012年,撤镇建街道②。由此,成为“农镇成功变身街道、社区的典型”。

现胜浦街道位于苏州城区的最东端,是苏州工业园区的东大门。东起界浦河,西临青秋浦③,南接吴淞江,北靠沪宁公路,区域面积17.85平方千米。下辖9个社区④。目前共有约9.38万居民,其中户籍人口近2.95万人,外来人口约6.43万。所以,单从人口构成就可看出胜浦是一个由农村向城市化过渡的典型社区:“行走在胜浦大街的每三个人中,起码有两个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新胜浦人,剩下一个土生土长的胜浦人,是刚刚洗脚上岸的动迁农民。”①胜浦拥有纵横贯通的河网、整齐划一的街道、井然有序的小区、风格独特的景观、优美洁净的环境、独具一格的民间服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自1994年划归苏州工业园区以来,伴随着园区二十多年的大发展,胜浦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之前偏僻落后的小乡镇发展成现在交通便利、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副中心。2009年,当时的胜浦镇在园区三个乡镇中率先全面完成农村一次动迁和撤村建居。现在的胜浦,区域经济突飞猛进,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社会综合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基本实现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这一地区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的一片热土。

胜浦的发展可以用以下几个数据来具体说明:

1.经济实力稳步增长。2011年,胜浦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86亿元,新口径财政收入7.38亿元,新增注册外资2.42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亿美元,新增注册内资48.4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亿元,胜浦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在苏州市乡镇中的排名稳步提升。同时,胜浦主动接受园区辐射,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至2014年,累计引进内外资企业千余家,涉及造纸、机械、电子、纺织、物流等行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家。2014年,街道实现新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45亿元,到账外资9098万美元。②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胜浦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与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科技型企业不断增加,现代服务业不断扩展。金光集团中国地区总部正式落户胜浦;呼叫中心产业不断壮大,成功打响“中国胜浦”品牌;锦富新材成为园区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科技型企业;此外,四大银行、国合假日酒店、肯德基等也于近年纷纷入驻胜浦。

3.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副中心的框架基本形成,镇区高楼林立,城市形态日益丰满,已集聚建成与在建的高层、小高层楼房100多幢。市镇功能配套逐渐完善,镇区绿化率超过45%,全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八通一平”,污水、雨水、燃气、给水等管网以及有线电视、电话等网络基本到位,完成了改水改厕、天然气入户、农贸市场改建等重点工程,成功通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的复查验收。

4.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农村一次动迁全面完成,建成动迁社区8个,最后一个动迁社区滨江苑于2012年完成回迁;建成动迁社区均完成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富民工作扎实有力,积极助推居民就业,深入开展“三大合作”改革,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2013年,胜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保并轨工作稳步推进,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5.社会事业和谐繁荣。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一社一品”特色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社区教育水平名列前茅,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胜浦三宝”——山歌、宣卷、水乡传统妇女服饰2007年成功入选苏州市非遗项目,2009年成功入选江苏省非遗项目;2013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年,“胜浦宣卷”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扩展名录。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口计生事业稳步发展。在苏州乡镇中率先开辟了“数字电影城镇二级影院”,成立了苏州市首家乡镇红十字会以及苏州市红十字会麾下的第一家乡镇“博爱互助中心”,社会始终保持和谐稳定。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胜浦街道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就基本完成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过渡,当地人称之为“土胜浦”变成了“金胜浦”,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样例。这样迅速的转型,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世代以耕作为生的农民如何成功转变为靠上班挣钱的现代市民?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并得以延续?“胜浦山歌”与其他优秀的胜浦传统文化品种如宣卷、水乡传统妇女服饰等,都是传统农耕生活下的产物,它们在城市化后的命运如何?这些问题,均引起了地方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胜浦地区本土人士和一些外来学者都在关注胜浦的未来走向。民俗学者、文化学者和非遗保护专家们关注尤甚。

胜浦山歌与胜浦水乡传统妇女服饰、胜浦宣卷一样,曾经伴随农业社会的胜浦人民度过了千年之久的农耕文化时期。如果这些民间传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成功蜕变,继续成为胜浦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胜浦地区的精神支柱,那么,这样的实践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文化转型的成功范例。有鉴于此,笔者选取“胜浦山歌”这一“吴歌”的现存歌种,作为民间音乐文化活态传承能否继续的特定考察点,考察其当下的生存样态,并延续至其生长、生存环境,艺术特征以及在现代社会的蜕变轨迹,为民族音乐研究特别是民歌研究增添丰富的支撑材料,为当今城市化快速推进下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一个鲜活的个案。

一、当今吴歌研究现状

“吴歌”是长三角地区“吴地”(吴语地区)著名的民歌种类,以其委婉清丽的风格和包罗万象的内容而为人瞩目。它生动记录了吴地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状况,因此,吴歌既是研究吴地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当今一笔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吴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文学类),足见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是笔者认为吴歌首先是歌唱艺术,因此归入“民间文学类”实属权宜之计。事实上,吴歌是包含着民间歌唱艺术、民间文学以及民间民俗文化现象等诸多事象在内的内涵丰富的民间艺术门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党和政府“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计划的推行,吴歌的搜集、整理达到了一个空前高峰。也就是在这时候发现了长篇叙事吴歌,从而打破了汉族无长歌的传统固见。进入21世纪以后,吴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据王松的梳理①和本人的思考,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比较明显的收获:

一是继续搜集、整理吴歌。这时期出版了多部吴歌歌种的歌集,如《中国·白茆山歌集》(江苏省常熟市文化局、江苏省常熟市文化馆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中国·芦墟山歌集》(金煦等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中国·河阳山歌集》(张家港市文联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沙家浜石湾山歌集》(叶黎侬等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吴歌奇葩——白洋湾山歌集》(苏州金阊区白洋湾街道办事处等编,文汇出版社,2012年)等。2007年《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周正良、陈泳超主编,学苑出版社, 2007年)出版,这一著作“完全站在传承人的角度”,将陆瑞英演唱的白茆山歌和讲述的民间故事以记录稿、整理稿两种形式呈现,记录稿力求不做任何修改地还原陆瑞英的歌谣、故事作品,以全面展示这位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动人风采,是吴歌研究领域收集整理民间文艺资料的一次新尝试。

二是深入研究吴歌的源流和历史发展。2005年,高福民、金煦编成专辑《中国·吴歌论坛》(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出版,从先后举办的6次吴歌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171篇论文中精选出论文数十篇,内容涵盖“吴歌的定义、范围、特征;吴歌的语言特色;长篇吴歌的形成及其时代背景;长篇吴歌繁荣的原因;长篇吴歌的人物形象;长篇吴歌的人民性;长篇吴歌与江南戏剧、曲艺的关系;长篇吴歌与吴越文化;长篇吴歌与江南民俗;长篇吴歌与民间信仰”等。这一著作与稍早出版的《吴歌遗产集粹》(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共同成为研究吴歌的两部基础性文献汇集。

三是探究吴歌的本体艺术规律。这一方面主要以郑土有《吴语叙事山歌的演唱传统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为代表。该著作为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结合“帕里—洛德”理论和鲍曼的“表演理论”,在广泛深入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探究了吴歌的传承、编创艺术规律以及表演艺术规律。

四是探究吴歌的保护路径。廖海的《试论吴歌的辅翼教育功能》(《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倡导将吴歌文化引进大学语文课堂,增加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冯智全的《吴地民间歌曲解读》(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为大学生、音乐工作者及爱好者提供了一本可以学唱和表演的吴歌专业教本,同时为吴歌在高校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五是对一些具体吴歌歌种的研究。作为吴歌的重要传唱地,苏州地区拥有白茆山歌、芦墟山歌、河阳山歌和阳澄渔歌等典型吴歌,它们被称为吴歌的“四大嫡系”。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主要是以这四个歌种的材料为主要内容申报的。因此,研究这四个歌种的文献相对较为厚实。如王小龙对白茆山歌的研究,徐雪婷对河阳山歌的研究,包志刚对芦墟山歌的研究,等等。苏州大学吴磊、张红霞、刘耀华等教授还积极鼓励硕士研究生研究这些吴歌歌种,极大地丰富了这些歌种的基础文献,丰富了人们对这些歌种的基本认识。

总体说来,21世纪开始的近二十年间,民间文学界、民俗学界和民间音乐界等对吴歌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是,本阶段对吴歌基本规律的深入揭示,对吴歌本体艺术特征的探讨,只有郑土有的专著堪当大任。针对某一具体吴歌歌种所做的深入研究目前仍付诸阙如。因此,选取胜浦山歌作为吴歌的一个重要观察点,以展现吴歌的一般共性,以及某一具体吴歌歌种个性与吴歌一般共性间的关系,应该成为这一阶段吴歌推向深入研究的选项之一。

① 百度百科“胜浦”“胜浦街道”词条以及“吾师金山词霸的博客”。百度百科“胜浦”词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3%9C%E6%B5%A6/6598160? fr=aladdin; 《为今日胜浦点个赞》,吾师金山词霸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5d97120102vk1y.html。

② 此前,2009年25个行政村已经先后撤村动迁建成市镇、金苑、园东、吴淞、新盛花园、浪花苑、闻涛苑、滨江苑8个社区。

③ 古称“青丘浦”或“青邱浦”。有人认为“青秋浦”命名不确。参见《青丘浦、青邱浦、青秋浦——方言地名的陷阱》,寒寒豆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12a5fb01019458.html。

④ 分别为:市镇社区、吴淞社区、金苑社区、园东社区、浪花苑社区、闻涛苑社区、滨江苑社区、新盛花园社区、兴浦社区。“兴浦社区”成立于2017年,是胜浦街道“唯一一个管辖纯开发商小区的社区,入住居民大多数是新胜浦人”。见《兴浦社区:“三个更”夯实党建工作 提高为民服务举措》, http://www.sipac.gov.cn/dept/spjd/gzdt/sqzx/201706/t20170614_573842.htm,2017年6月9日。

① 《解读胜浦的“学习”能量》,记者施艳燕,《苏州日报》2013年12月20日,http://www.sipac.gov.cn/sipnews/siptoday/20131220/yqbd/201312/t20131220_248150.htm。

② 数据来自“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官网的“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概述”, http://www.sipac.gov.cn/dept/spjd/gywm/gk/201611/t20161114_503394.htm。

① 王松:《新时期吴歌研究综述》,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