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戏大王的高情商育儿法
- 刘勇赫
- 2478字
- 2021-07-23 18:47:12
家长需要了解的孤独症前沿知识
孤独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1000,发展到了现在的1/50,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很多家长对于孤独症了解甚少,从而延误了一些孩子的最佳诊断时机与治疗时机。所以向全民普及孤独症知识,提供家庭与学校的治疗方法就显得迫在眉睫。拿北京来说,在这方面,海淀区是超前的,海淀区的特殊教育中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邀请PRT(关键反应训练)疗法的创始人——Koegel夫妇来京讲座。先生70岁,太太59岁,夫妇携手从遥远的美国来到北京,将最前沿的教育与治疗方法传递给我们,让我们感觉很温暖。我非常荣幸地聆听了两位孤独症儿童研究大师的讲座。
与大师面对面,就如同直面壮丽的自然风光,你能记录事件,却不能准确描述当时的心情。我像一个如饥似渴的学生进入大师的教育场,但是短暂的两天时间不可能参透所有,只能把我个人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Koegel先生非常自豪地说,自闭症的治疗方法有上百种,而真正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只有10种左右,PRT就是其中之一。PRT的核心观点指出,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训练与治疗时,有一些领域对于这类儿童自我发展、适应环境尤为重要,比如动机、自我发起、自我管理等。我们应该从这些领域着手,而不是只关注普通儿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并且也有类似的研究倾向,大师的这次讲座让我产生了自信,也给我指明了更加精准的研究方向。下面我就从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三方面内容做一个介绍。
其一,关于动机。
Koegel先生讲到了一个例子: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打开箱子,我们会采取什么办法呢?有的人会告诉孩子,打开箱子会给你奖励;有的人会说打开箱子,才是好孩子;有的人会说你不打开箱子,就是不听话,就是笨蛋……而Koegel先生则是把孩子们都喜欢的MM豆放到了箱子里面。这样一来,打开箱子就有了“动力”,孤独症的儿童就会觉得打开箱子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样他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你的口令,而且丰富了行为。在我的工作过程中,我也很注重动机的培养,我曾经在给教师们培训的时候,对他们说,教育的过程,一方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一方面是让孩子们感觉获得知识是快乐的过程。这样一来,当你不在现场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以获得快乐的名义去寻找知识。其实这就是先生说的“动机”培养。我在学校里遇到过一个读初中的男孩,他是孤独症与智障患者,但他天生一副乐观的模样,人见人爱。他喜欢唱歌和拥抱,每次见到喜欢的老师,他都会从很远的地方跑过来,给你一个深情的拥抱。这个男孩见到我,总会问:“刘老师,你会唱《心太软》吗?”我说“会啊”,就这样,我在他的面前唱了不下10遍《心太软》,我不是为了迎合他或者图省事,而是为了与他建立最重要的信任关系。10遍之后,我开始激发他的“动机”:我每次唱不同的歌,与他一起在同学们面前合唱,办小型的校园演唱会……这些做法让他更愿意唱歌,而且不是只唱《心太软》。最重要的是,我问他:“你想不想唱得更好?”他点点头。我告诉他,要想唱得更好不但需要多唱,还要问问歌迷哪里唱得不好。就这样,他开始愿意和人交流唱歌这个话题,慢慢地拓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
可以想见,这个动机并不只是学习动机,而更应该是生活动机,这恰恰是孤独症的儿童最迫切需要的训练。我在给我的孤独症学生进行辅导时,便采用“多元刺激”的方法,也就是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地激发生活动机,让他们感觉到生活的乐趣。比如礼物法、夸张表情法、闲谈法、仪式法,这些都是专门针对儿童的方法,事实证明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其二,关于自我发起。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话题。不知道你是否看过《海洋天堂》,电影里面自闭症儿子始终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不会与父亲进行主动的交流,这也是孤独症患者的又一重要特征。自我封闭,是指将语言与行为等一切与外界互动的通路全部关闭。Koegel先生提出,对于孤独症儿童,我们应该积极引导他们“自我发起”,而不是一味地“被发起”,简单来说,不是你要他做什么,而是他主动要做什么。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非常可贵的,因为不仅在全纳教育中,即便在普通教育中,我们的很多学科老师也未必意识到这一点。大家习惯了制定课堂常规,遵循教案思路,控制课堂节奏,却忽视了个体需要。久而久之,普通的孩子也变得缺乏探索动机,因为他们习惯了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学习,他们把顺从教师意愿当作学习任务的全部——这非常可悲。
Koegel先生给我们放了一段视频,里面是治疗师与孤独症少年的对话,很显然治疗师在寻找孤独症少年的兴趣点,并且积极暗示他,让他去提问。少年要搬家,治疗师给他提了很多的建议,并表示如果有需要她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少年最后问了一句:“你家有两个微波炉吗?”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有一个,可以给我一个。这让治疗师感觉非常欣慰。是的,“提问”在普通人眼中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它恰恰是自我发起的一个重要信号,这也给了普通教育工作者一个很大的启发。
其三,关于自我管理。
Koegel先生表示,自我管理是从成年人的自我管理理论中找到的经验与灵感。自我管理的范畴非常广,但是管理自我却是其核心内容。如何让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这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一个重点。从某种角度上看,自我管理是一个人产生成就感最直接的方式,很多自我管理能力强的人也因此获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收获。会管理自我的人,也会为自己设定目标、安排自己的时间、自我约束、协调关系、进行自我决策,而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自然也就适应了社会环境。孤独症儿童的自我管理是在动机培养与自我发起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而要耐心地与孩子们一起改变。Koegel女士在参加美国《超级保姆》节目时,给患有孤独症的小主人设计了满满一大张日常计划表,里面包括具体而多样的亲子互动活动,这让小主人的父母感到非常吃惊。真正做下来他们才发现,这个“量”其实便是“治疗”,也是在训练自我管理。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Koegel老师提倡的同辈群体之间的帮助。他把方法教给了研究生,研究生把方法教给了一位母亲,而这位母亲又把方法教给了孤独症孩子的亲姐姐。于是你在镜头中看到的一幕便是,两个姐妹在非常有秩序而有兴趣地玩着钓鱼的游戏。这是爱的传递,而且是专业的爱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