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男家抬轿和担抬嫁妆的人也都深深地被感动了,他们也都在纷纷地感慨和议论了起来了:
“哎呀,还没见过哭了这么久、能有这么长情的新娘,这新娘的身世呀也真是令人感慨呀!啧啧啧……”
“哎呀,没想到洋葱头娶了一个这么长情的老婆,嫁妆又丰厚,这洋葱头是那世修来的福气呀……”
“哎呀,这新娘呀,将来一定是个贤妻良母,一定是个贤良淑德的人,是啊,这洋葱头是那世修来的福气呀……”
“对呀,这新娘这么有情,这哭声又长又软、情真意切、想前又想后、没完没了,她对家人的感情这么深厚,这么重感情,真是难得!真是难得呀!”
“哎呀,这新娘哭了这么久,真是让人心疼啊……”
……
众人在感叹了一番后,其中的一个抬轿老哥便在劝道:“哎呀,新娘嫂子呀,你听我说一句好不好?你哭得让我一个大男人都感到心酸酸的,都让我们心疼你了,要我说呀,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了吧,好不好呀?都新社会了,我相信我们杨家,我达哥和芬嫂,我们的洋葱头都一定会对你好的,将来的生活呀一定是不会再苦了,你就别哭了哈?”
另一个抬轿老哥也在劝道:“是啊,新娘嫂子呀,你就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好不好?可千万别哭坏了身子啊!等一下进门,你要见我们杨家的亲戚、要拜祖宗、要敬茶,晚上还要闹洞房,你还要跟我们的洋葱头洞房呢,新娘嫂子呀,身体要紧啊!是不是?”
跟着,彭淑娟和田秀英及男家的另几个人也都纷纷地走近过来,大家隔着轿帘都在安慰和规劝着罗海燕。
就这样,众人都在说着劝着、也在马不停蹄地向白沙村的杨家赶去……
又在过了将近一个小时后,眼看着迎亲送亲队伍已经接近白沙村了,但那罗海燕却还在抽泣着。
这时,杨家的一个充当叔公的年长者便走向了彭淑娟和田秀英,他悄悄地对她俩说道:“那个,叔婆和叔姆呀,你们看,就要进村打轿门迎新娘入屋了,但是新娘却还在哭……这……你看这样好不好?我们稍为走慢一点,就麻烦两位再劝一劝新娘一定要……好不好?”
彭淑娟应道:“哦,明白明白,我们也知道礼数,好的,就请大家稍慢一点,慢慢走……”
田秀英也在应道:“好的、好的,我燕燕呀,新娘子呀,她真是个好女孩,她也确实是令人同情悯惜……”
跟着,那彭淑娟便又贴着轿门在对着罗海燕说道:“燕燕啊,就快要到了,听叔婆的话哈,你可一定要调整一下自己了,千万别再想过去了哈,千万别哭了哈,一定不要失礼男家,知道吗?你可一定要笑着入婆家的门才好呀……”
那田秀英也在对着罗海燕说道:“对呀,燕燕啊,就快要到了,你老公就要打轿门迎你入屋了,你可千万别哭了哈,赶快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呀,为了自己也为了婆家,你可一定要笑着进门呀,这可是你一辈子的幸福啊……”
原来呀,当地自古以来的送嫁迎亲,那新娘出娘家的门是要哭的,而进婆家的门则是要笑的,这也是当地嫁娶的一种习俗。
这一哭一笑,这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这有时也真是挺难为新娘子的。
轿里的罗海燕听后,她便应道:“嗯,好的,淑娟婆,英婶,你们就叫他们走慢一点吧,我……我确实……嗯,好吧,我会尽力忍住、不哭了……”
说完后,罗海燕便深深地在呼吸了几口气,她咬了咬牙、又在用手帕抹了抹眼泪……
十几分钟后,那罗海燕便慢慢地才把自己调整了过来了。
唉!真是令人感叹同情和令人悯惜可怜呀!从白沙村至罗家寨,大约十四、五里的路程,那罗海燕足足哭泣了近两个钟头!
唉!在这里面,真不知那罗海燕回忆起来了多少的辛酸和流露出了多少的凄情呀!
不久后,迎亲送亲队伍便到了白沙村的村口了,这时,等待在那里的杨家的好命婆便来接新娘了。
在杨家好命婆的引领下,迎亲送亲队伍便进村了,很快,便又到了杨家家门口了。
在一阵阵热烈的鞭炮声过后,也在杨家众多亲朋好友的欢声笑语中,那杨健聪便笑盈盈地手执宝扇往轿门上一敲,随即,他便掀起了轿帘。
罗海燕低头起身,杨健聪便拉着她的手,罗海燕便带着笑容从杨健聪的腋下钻过、下了轿了。
这个从腋下钻过的仪式叫做出嫁从夫、唯夫言是听。
随后,杨健聪和罗海燕进入了家门,罗家送亲的人也被迎进了杨家。
跟着,杨健聪和罗海燕先拜了杨家祖宗,之后,拜了父母杨育达和何秀芬,再后是夫妻对拜,此时,鞭炮声喧,笑声阵阵,杨家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接着,好命婆便把新娘新郎送进了洞房(新房),杨健聪便揭开了罗海燕的头盖……
中午,杨家开席数十桌宴请了众亲朋好友,那杨健聪和罗海燕与罗家送亲的人员同坐一桌,在席中,新郎新娘心情欢畅地喝交杯酒,还一同例行当地的各种民俗礼节,并向宾客们敬茶和敬酒,期间,众人交杯换盏、无不开怀畅饮、喜笑颜开,杨家充满了欢声笑语、热热闹闹……
那在前一天参加了罗家嫁女宴的舅父李雪峰和李雪松也参加了杨家的婚宴。
杨育达和何秀芬及杨家的亲属们都万分感激作为媒人的李雪峰,杨育达和何秀芬更封了一个鼓鼓的媒人红包给李雪峰,杨家人在欢天喜地地感谢李雪峰。
那陈晶及王杰也参加了杨家的婚宴,他们两人那是特别的活跃和风趣,在席中,陈晶及王杰搞笑般的向众人讲起了在罗家修房时的杨健聪和罗海燕的一些趣事,其两人便在搅起了阵阵的欢笑声……
在午宴结束后,新娘罗海燕便笑容可掬的向杨家家族中的长辈亲属和长辈亲戚们依次敬茶,此被当地人称为“食新娘茶”,被敬茶者则向新娘回以红包或金银首饰,此被称为“赏面”,通过这个仪式,便完成了新娘与杨家亲属和亲戚们的互相认识了。
至下午,在完成了有关的繁琐礼节后,那罗家送亲的人除了叔姆田秀英外,其余人员便在杨家人的欢送后则结伴自行返回罗家寨了。
按当地的习俗,那田秀英是留下来陪伴新娘罗海燕的,是留下来帮助新娘应付度过当晚的“闹洞房”的仪式的,这叔姆既要能言善辩又要懂礼俗、在出现尴尬场面时又要能为新娘挡驾和解围,她既要顾全来“闹洞房”者的颜面,又要保护好新娘不受到伤害,因此,她既是一个村寨的女人们的外交礼仪水平的体现,又是新娘在“闹洞房”时的保护伞。
在当晚的晚饭后,那杨家白沙村的乡亲们,无论男女、老少、卑贱、富贵、亲疏,人人几乎都来“闹洞房”了,人人都来看新娘、认识新娘了,乡亲们来了一批又一批、热闹了一场又一场……
在此期间,有些活跃调皮的后生哥则自始至终闹个不停,他们要新郎新娘喝交杯酒、背着手口对口地合咬吊在红丝线上的苹果,甚至是吊在红丝线上的红枣和花生米,还要新娘帮忙卷烟点火,但当火到嘴边时,后生哥又用鼻气把它吹灭,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新娘点火,以此来逗玩新郎和新娘,以此来试探新娘的脾气、修养和人品性格等等。
也有文之绉绉者,他们在“闹洞房”时,会为新郎新娘作诗吟说“对句”,说些赞美和祝福的诗词韵句,以此来显耀和热闹一番。
而新郎新娘则要不停地向人们递送喜糖,并向说“对句”者送“熟烟袋”,因为能说“对句”者几乎都是男人,更是长者,另外,也要向来“闹洞房”的小孩们送小手巾或手帕。
那田秀英则一直陪伴在罗海燕的左右,一直在教导罗海燕该如何地去应付,使其做到不失礼节地大方自如地应对,有时,面对众人的话语,其中或咸或甜或酸,那田秀英便会冲着来宾说上几句,她总能掌控“闹洞房”时的气氛,以使其热烈而又不失度。
当晚,在新房里,“闹洞房”的嬉戏打趣之声、嘻哈喝彩之声那是一浪高过一浪,杨家的人流可谓是川流不息,那祝贺声、祝福声在家人面前响彻不断,使家人应接不暇,乐得那杨育达和何秀芬几乎是从头笑到了脚……
至半夜,在送走最后一批“闹洞房”的乡亲们后,在洞房里,便只剩下了杨健聪和罗海燕了,这时,才是属于新郎新娘自己的甜蜜时间了,那杨健聪和罗海燕才相拥着上了床……
这样,“出嫁”、“迎娶”、“闹洞房”等的程序便也在热热闹闹、欢欢喜喜中完成了。
在第二天早上,罗海燕在杨家好命婆和何秀芬的引领下,她到杨家白沙村的水井里去挑水,并往水井里撒下了一把红糖,这表示了她要尊敬他人、要与村中人和睦相处的习俗,而在挑水回到家后,罗海燕又为每个家人舀了洗脸水,以供每个家人洗脸。
在早餐后,杨家人便客气地把田秀英送出了村口,让其自行回家。
至当天晚上,罗海燕又为家人舀了洗澡水,以供每个家人洗澡。
这罗海燕帮家人舀洗脸水和舀洗澡水,是表示了她要尊老爱幼的习俗礼节的。
就这样,在婚后的第一天,那罗海燕又如此这般地完成了相关的礼俗了。
在婚后的第三天,按当地的习俗,是回娘家“转门”的时间,这也被当地人称为“头转料”。
在上午,罗海燕便偕着杨健聪,夫妻俩便带着婆家准备好的粄食、猪肉、鸡等礼品,便回到了罗家寨了。
那做了新女婿的杨健聪,他本来在修房时就与罗家寨人熟络了,所以,在这回,他便更是嘴甜舌甜,他逢人便与其打招呼,他也表现出了人逢喜事精神爽、乐与大家融洽交往的乐观态度了。
罗家福和李雪梅便又盛情地招待了女儿和女婿,同时,也按习俗完成了“转门”的有关礼节。
在当天下午,杨健聪和罗海燕便返回了杨家,这也是按风俗,新郎新娘在“转门”时,是不能在娘家宿夜的。
这样,那所有婚嫁的礼俗便全部礼成了,那罗海燕便算是嫁入了杨家、成了杨家人了。
但是,在婚后的十几天后,那罗海燕却返回来了娘家居住了,在这天,是杨健聪送她一起回来的。
原来呀,是罗海燕思亲心切啊,是她与父母弟弟分别七年的感情还未完全补回来呀,因而,她在征得家公杨育达和家婆何秀芬的同意后,她便和杨健聪回娘家来居住了。
杨育达和何秀芬乃是一对十分开明的夫妻,在听了那天迎亲的人介绍了罗海燕哭嫁的情形后,夫妻俩便知道了罗海燕重情重义、这时与父母和弟弟才重聚不过几个月,思亲也是人之常情,因此,他俩的心里便也是十分的疼惜和理解罗海燕,二老便也就不以旧礼俗来约束罗海燕、反而是十分的支持罗海燕,便让罗海燕自由决定回娘家来居住了。
罗家福和李雪梅在知道了这个情况后,他俩也十分地感激杨育达和何秀芬的理解,更十分地赞赏亲家杨育达和何秀芬能通情达理、深谙人情世故、能疼惜自己的女儿。
这样,罗家福和李雪梅便在安排罗海燕及杨健聪的食宿的同时,也在教育罗海燕要两头兼顾,以做到不失男家的颜面、不给别人闲话、又能兼顾到自己的情感。
因此,自此以后,那罗海燕便来往居住于罗家和杨家之间,她在杨家住了10天半个月后,又在娘家住个10天8天。
罗海燕在娘家住时,这便是苦了杨健聪了,因为,在这新婚燕尔充满缠绵的时候,小夫妻俩却要分开,所以,那杨健聪便会在劳作收工后,在傍晚时匆匆忙忙地赶来罗家,在罗家食宿,以与罗海燕同床共枕。
罗海燕与杨健聪的这种生活状况一直持续了好几个月,直到那罗海燕怀孕后,由于长辈们担心罗海燕的身孕安全,所以,在罗家福和李雪梅的劝说下,那罗海燕才从此长久地居住到了杨家。
在罗海燕和杨健聪结婚后,那罗家人和杨家人的来往便是十分的密切了,两家人的亲情纽带便拴得了紧紧的了,两家人常常互相来往、互帮互助,特别是在后来1950年代末的困难的时期,那时的罗海龙经常到龙江里捕鱼,他便把捕到的鱼时不时地送到姐姐家里,以帮其度过了困境,使其能免于饥饿的生活。
罗海燕可谓是在一个新旧交替、是在分田分地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在随波逐流和匆匆忙忙的情况下与杨健聪结了婚的,她有点像是闪婚的味道。
幸运的是,在长辈的意识和安排下,她在结婚前能认识和了解了一些杨健聪的情况,已经是有自由恋爱的行为了,她便不必像以前的女孩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样、要在揭开盖头以后才知道丈夫的模样,这也许也是解放初期当地人思维的一种进步和解放吧?
而在长久住到了杨家后的罗海燕,她也能孝顺公婆、与家人和睦相处、夫妻恩爱,她随后为杨家开枝散叶并建设家园,那这也许又是传统的传承吧?
后来,自罗海燕结婚后,从1950年至1970年代初,她从19岁起至40多岁,在20多年的时间里,罗海燕先后共生育了5男2女,可谓是儿女成群。再后来,在改革开放后,那从事建房起屋会建筑的杨健聪便成为了一个包工头,他成立了建筑公司,率领儿子们把建筑生意做得了红红火火。
罗海燕在到了老年时,那更是儿孙满堂,而且还是四代同堂,此时,罗海燕便成了白沙村名符其实的“好命婆”了。
罗海燕在结婚后的更可贵的是,她在孩童时期,有奶奶林木兰教她识字练字学习算术,她熟读诗书儿歌童谣,她当时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了,在后来的扫盲学习文化运动中,她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升,因而,在那个男尊女卑、女人文化荒芜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她便成为了白沙村当地女人中掌握文化知识的佼佼者。
在解放之后,实行了男女平等的政策,当地的乡村一级组织需要一名最基层的女干部,由于罗海燕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能说会写、善于沟通各方,而且她人缘极佳、家庭又和睦,因此,她便被上级提拔当起了当地的妇女主任,在热情地为当地的妇女们服务,她因此便得到了当地广大群众的爱护和爱戴、成了妇女们的好姐妹。
罗海燕可谓是得益于奶奶林木兰的教育,其实,罗家的祖孙三代人几乎都是受益于知书达理、能文能武有思想的林木兰的言传和身教,林木兰使其子孙受益匪浅。
所以,那林木兰便一直都受到其子孙后代的怀念和尊敬。
当地有一句古训语叫做:娶个好媳妇,受益三代人。
此话似乎说得不无道理,这说明了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和知识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家教、家风和家训对子孙后代的生活影响的重要性。
罗海燕是我的姑婆,她在老年时对我说,另外我的祖父罗海龙也对我说,罗海燕是罗家寨最后一个坐着大红花轿出嫁的新娘,也是当地河东乡最后一个坐着大红花轿出嫁的新娘。
因为在罗海燕出嫁后,国家的第一部《婚姻法》便颁布实施了,此后,国家实行了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更还提倡新事新办,在崭新和欣欣向荣的社会面貌下,当地的很多繁琐而又封建的婚嫁礼节便逐渐地被人们自觉地废除了,当地的迎亲出嫁便由坐轿改成了步行了,新娘的出门哭嫁礼俗则更是被取消了。
总之,在此时,人们在滚滚的历史车轮的推动下,大家的思想观念便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大家都在开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活……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续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