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从亡国到复国
- 秦朝原来是这样(白金升级版)
- 醉罢君山
- 6624字
- 2021-07-26 15:52:32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是《老子》的一句话。
简洁,却充满真知灼见。
大帝国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秦国亦然。从开国到一统天下,秦国花了将近七百年的时间,几多沉浮,几多曲折,几多坎坷,几多艰辛,唯一不变的是一脉相承的铁血文化,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坚韧品质,是吞吐天地的无限雄心。
秦国的君主们把自己家族的谱系上溯到远古时代的颛顼大帝,他是黄帝的孙子,也是赫赫有名的“三皇五帝”之一。显赫的先祖背景固然令后人深感光荣,但细究其族谱,却又令人有几分狐疑。
一般说来,族谱都是以男丁相传,秦的族谱却不然。从颛顼大帝往下传了N代后,冒出个女子唤作女脩,女脩吞了一枚玄鸟蛋,生下儿子大业。这听起来像是东方版的圣母马利亚,未婚而先孕,带着某种神迹而孕。倘若以中国人传统的观念,大业才是秦的真正先祖,他的父亲是谁,没人知道,来路不明。
大业的儿子大费,在历史上也是个人物。他与大禹一同治水,后来大禹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便让他去管理山林鸟兽,大约是因为他总躲在树荫下,故而又被称为“柏翳”,后来又称为“伯益”。帝舜赐给大费“嬴”姓,后来的秦、赵两国都是属于嬴姓,大业、大费就是他们的共同祖先。大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夏启建立夏王朝,大费(伯益)在与夏启的斗争中败北,死于非命。
我们跳过夏、商两代漫长的历史,把时间快速推进到西周。
时间大约是公元前870年,正是周孝王当权的时代。在犬丘(甘肃天水西南),居住着一个名为非子的养马师,他是大费的后裔。这时的犬丘是周王朝的政治中心,西周已开国近两百年,正是由盛而衰的时期。周孝王上台前,西周多次遭到戎人的进攻,首都镐京多次岌岌可危,周王室不得不临时迁都到了犬丘。
由于战争频频,马匹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政府非常重视马匹的牧养。周孝王想找个养马能手管理牧场,有人就推荐说,非子这个人特别会养马。天子十分高兴,召见非子,派他去管理汧河、渭河之间的牧场。非子不负所望,在他悉心管理下,牧场的马匹大量繁殖。
鉴于非子为国家作出特别的贡献,周孝王封了一小块地给他,这块巴掌大的地就叫秦。数百年后秦国统一了中国,不过在周孝王时,秦国并不是一个诸侯国,只是西周的附庸国罢了。依照西周礼制,附庸国的面积,方圆不超过五十里。谁又能料想得到,毫不起眼的秦国,后来竟成为周王朝的掘墓人。
作为周王室的附庸国,秦国的任务之一是安抚西戎蛮族部落。
周孝王去世后,周夷王即位,随即对戎人发动大规模战争,缴获甚多。此役后,西北边疆略为安定,故而秦国与蛮族相安无事,颇为清闲。但好景不长,到了周厉王统治时期,政治混乱腐败,暴虐无道,激起诸侯的叛乱,西戎蛮族也乘机反叛,从此西方开始进入混乱无序的状态。蛮族人频频发动进攻,弱小的秦国,正是在与西戎蛮族不间断的战争中,铸就了铁血国魂,一步步迈向强大。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他是周朝历史上的一位中兴名君,力图重振周王室的辉煌。上台伊始,周宣王便频频用兵,先是讨伐北方的狁(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戎狄部落),继而南征淮夷。
在伟大的周宣王的感召下,秦国第四任君主秦仲摩拳擦掌,主动请缨讨伐西戎。宣王大喜,任命秦仲为大夫,率自己的族人反击西戎。秦仲一腔热血,忠心可鉴,只是这时的秦国不过是个弱小的附庸国,军事力量远不能称强大。在如狼似虎的西戎人的反扑下,节节败退。
宣王六年(前822),这是秦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刻。西戎人反客为主,攻入秦国,秦仲拼死抵抗,最终还是寡不敌众,战死沙场,秦国沦陷。
刚刚立国五十年的秦国,就这样悲壮地灭亡了。
倘若不是秦仲有几个有出息的儿子,未来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秦国就不存在了。
在秦国沦陷后,有几辆马车向东疾驰,坐在车上的人是秦仲的五个儿子,他们面如死灰,神情沮丧,只有眼睛里还喷射着复仇的火焰。要怎么复仇呢?他们已是两手空空,甚至无家可归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求助于伟大的周宣王。
马车驰入京城,来到一座层台高耸的宫殿前。在周宣王面前,秦仲的五个儿子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只有坚毅的目光,锋锐如剑。他们有长有幼,小的尚未成年,但国破家亡的遭遇让他们坚强,挺起胸膛,体现出男儿应有的勇气与决心。
那一刻,号称“中兴明君”的周宣王被深深打动了。他慷慨地拨出一支七千人的部队,交给秦仲长子,勉励道:从今天起,你便是秦的主人,去收复自己的家园吧。
没有周宣王的雪中送炭,就没有秦国的绝处逢生。
五兄弟叩首拜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发下誓言,誓死效忠周王,誓死扫灭西戎。
秦仲的长子,史称秦庄公。
此时的秦只是附庸国,不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内,根本够不上“公”的标准,那么他为什么被称为秦庄公呢?显然,这是秦国强大后,为纪念伟大的先祖而追封的尊号。
秦庄公将用他余下的生命之烛,再造秦国。
凭着从周宣王那里借来的七千精锐部队,秦庄公把西戎人赶出秦地,收复故土,再建家园。现在,权力、地位、美女都有了,舒适的生活又回来了。倘若秦庄公就此收手,享受美妙的人生,他就不是伟大的君主了。西戎未灭,杀父之仇未报,他怎么能被美酒美女消磨意志呢?他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他唯一的使命就是战争。
他是一架永无休止的战争机器。
他抛弃了一切,甚至把国家交给弟弟,自己宁可风餐露宿,率着一支虎狼之师奔驰于原野,随时与西戎人血腥杀戮。他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唤来,让他们庄严立下誓言:“西戎杀我的祖父,我若不手刃西戎之王,绝不归来。”
除了复仇,不知其他。
在秦庄公之前,秦国只是一个武力平平的小国,没有光荣的历史,没有赫赫的战功,没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是秦庄公给国家带来雄心,带来扩张的渴望,带来不可动摇的复仇观念。他那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为后世强秦树立了一个勇武的传统;他是秦国铁血兵团的缔造者和精神领袖;他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君主,也是一名伟大的战士。
看上去这是一场以卵击石的决斗。
夏、商、西周三代千年历史,作为游牧部落的戎人始终是中原政权之大患,以中央朝廷号令天下的权势,尚且无法荡灭,区区一个毫不起眼的秦国却异想天开,岂非可笑至极?
在秦庄公眼里,没有可笑的字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代不能实现的理想,还有子子孙孙去继承发扬。人心所至,愚公亦可移山!
岁月催人老。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老年,转眼间,秦庄公已走过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时光损蚀他的容颜,唯有战斗的心永不老。战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曾经不堪一击的秦人,在战火的洗礼中变得坚强,他们无所畏惧,为战斗而生,为战斗而死。秦庄公的浴血坚持,缔造出一支伟大的军队。
从此,秦人以悍勇顽强闻名天下。
而秦庄公就是秦国铁血精神的缔造者与独一无二的精神领袖。
他在位共计四十四年,没有时间去享受奢侈的生活,拒绝让荣华富贵消蚀万丈雄心。他宁愿选择在荒山野岭宿营,在疲倦不堪中行军作战。他坚忍不拔,充满斗志,并把这种坚忍的理念灌输到国人的精神理念之中。
秦襄公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复仇的旗帜仍迎风飘扬。
但是,不能低估西戎的力量。
此时周王朝与西戎的战争全面展开,号称“中兴之主”的周宣王开足国家机器的马力,频频发动对西戎的打击,然而收效甚微。
周宣王三十一年(前797),西周大举讨伐盘踞在太原的戎人部落,兵败而还。五年后(前792),周宣王再度用兵,讨伐条戎、奔戎部落,又一次败绩。最惨的一次是公元前789年,周宣王动用南方诸侯的庞大力量,发动规模空前的伐戎之战,岂料遭遇最大的一次败仗,尽丧“南国之师”。后世史学家颇为惋惜地评价“中兴之美未尽焉”,周宣王毕竟只是半截英雄。
周宣王去世后,周幽王继位。幽王三年(前779),西周以伯士为统帅,再度发动对西戎的战争,非但大败,连统帅伯士都死于非命。
秦襄公是在公元前778年上台,此期正是戎人势力最强的时期,整个周王朝都打不赢戎人,何况小小的秦国呢?可以想象秦庄公、秦襄公是在何等艰难的环境下,浴血生存。
西戎的军事力量如日中天,秦襄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襄公二年(前777),西戎人包围犬丘,迫近秦国。
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这个人便是秦庄公的长子,名唤世父。他请缨出战,率秦师与戎人大战于犬丘。可惜的是,他遇到史上最强大的戎人武装,不仅溃不成军,自己也成为戎人的阶下之囚。作为游牧部落,戎人崇尚武力,敬重勇士。世父虽兵败被俘,但他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气概,征服了戎人。戎人非但没杀他,反而礼待有加,后来还把他释放回秦国。
敌我实力悬殊,秦襄公不得不韬光养晦,苦练内功。
在秦襄公苦练内功的同时,西周王朝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周幽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宠幸褒姒,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又废掉太子,改立褒姒的儿子为嫡。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周幽王最终众叛亲离,申侯勾结犬戎(戎人的一支)杀入镐京,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史称“骊山之乱”。
西周由是灭亡。
这一年是秦襄公七年(前772)。
周幽王死后,他的儿子姬宜臼被立为天子,是为周平王。由于镐京残破,只得东迁到了洛邑,这也是东周的开始。经骊山一役,周王室威风扫地,再难号令诸侯。而东方老牌诸侯国,如齐国、鲁国等,根本不理会周平王,没有人愿意出兵相助。
小小的秦国却向周王伸出援手。
秦襄公还记得那一幕:五十几年前,父亲战死了,国家灭亡了,他与哥哥一路逃到镐京,是周宣王的慷慨相助,秦才有复国的机会。这个恩,他不能不报。此时的襄公不复年少,已然垂垂老矣,可强烈的责任心让他义无反顾地率一支部队,驰援周平王,直到把平王送到新首都洛邑。
周平王的心里泛起一阵暖意,时穷节乃现哪,那些受尽王室恩惠的大诸侯,没有一个靠得住,倒是没有封爵的秦襄公忠心耿耿。天子感动了,当即把秦襄公封为诸侯。从此,秦不再是一个附庸国,而是堂堂的诸侯国,与晋、齐、鲁等国平起平坐了。
给个诸侯的头衔是件容易的事,不过有名还得有实才行。
周代礼制,公侯者,封国面积方圆百里。在此之前,秦只是附庸国,土地面积方圆不超过五十里。现在周平王提升了秦襄公的政治地位,可是土地呢?他拿什么土地赏赐给秦国呢?
周平王满脸通红,他实在囊中羞涩,没有什么可拿得出手的。
天子毕竟是天子,没点智慧行吗?周平王脑筋动得蛮快的,给了秦襄公一个空头支票:岐山以西的周王室领地都落入犬戎人之手,只要秦襄公能把犬戎击败,夺回的土地就归秦国所有。
这算是赏赐吗?
不管怎么说,周平王保住了面子,秦襄公得到了一个承诺。
有了承诺,秦国就有了奋斗目标。
对秦襄公来说,这无异于天赐良机,国偏地瘠,这一直是秦之心痛,也大大限制了其发展,现在只要击败犬戎,就可以得到大片肥沃的土地。
为了得到岐山以西的土地,秦人与犬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战争。
公元前766年,秦军兵临岐山,秦襄公病逝于前线,在位时间共计十二年。
襄公未竟的事业,由儿子秦文公继续完成。
经过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到秦文公十六年(前750),秦国终于击败西戎,收复了被西戎人占领的周王室的土地,同时也占领了部分西戎人的土地。秦文公遵照与周王室的约定,岐山以西的土地归秦国所有,岐山以东的土地,秦国归还给周王室。当年周平王的承诺,是双赢的承诺。
夺取岐山的战争意义非凡,不仅是军事的胜利,也是政治的胜利。
秦国被周王室封为诸侯国,急需军事上的胜利来作为与东方强国平起平坐的资本。当时周王室虽然威风不再,但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秦国为其夺回岐山以东被占领的地盘,提高周王室地位的同时,秦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从秦庄公经秦襄公到秦文公,历经三代共计七十二年的时间,秦国在这漫长的时间中由弱小变得强大。自秦文公之后到最后秦统一中国的数百年间,秦国一直保持着国力的强盛,是一等的强国。
秦在数十年与西戎的战争中,铸就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最初秦庄公连自己的军队都没有,依靠着从周王室所借七千人起家,到了秦文公击败西戎,秦国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在这场以蛮力对抗蛮力的长期战争中,秦人开始体现出其勇悍、顽强、好斗的性格,这个尚武之国显露其虎狼本质,日后这种凶狠拼命的作风,将令其他诸国闻风丧胆。
秦国在西方默默地奋斗着,并没有引起中原诸侯国的注意。这一时间段的史料,对秦国的记载如凤毛麟角,它似乎处于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与中原诸侯国也绝少往来。这种封闭性使得秦国在文化上远远落后于中原诸国,其政治充满野蛮的色彩。
直到秦文公十三年(前753),秦国才设史官以记录史事。七年后(前746),秦文公制定诛灭三族的法律。所谓三族,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有的则认为是父族、母族、妻族。在此之前,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直是比较文明的,秦国的诛三族制度强化了君主专制,开了一个坏头。
秦文公死于公元前716年,在位达五十年之久。
他够长寿的,自己还没死,被立为太子的长子先死了,只能把君主宝座传给孙子。秦宪公上台时,年仅十岁,国家权力落入几位权臣手中。
秦宪公与祖父相反,二十二岁就早夭了。但是他在位的十二年里,秦国多次发动对西戎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随着秦国的强大,西戎蛮族已经无法抵挡秦人凶狠的进攻了。
宪公二年(前714),秦军大举进攻西戎蛮族大首领亳王所盘踞的荡社,并于次年铲平荡社。西戎军队被打得大败,亳王落荒而逃。
宪公十二年(前704),秦军进攻荡氏,消灭了这支西戎部落。
秦国在西方的战斗,无形之中对捍卫中原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骊山之乱后,西戎崛起,对中原华夏族构成严重威胁,如果不是秦国人以拼命三郎的勇气与战斗精神遏制并削弱西戎,西戎蛮族的势力早已经渗透到中原地带了。
胜利的消息传回国内时,秦宪公已是病入膏肓,眼看就要不行了。与此同时,看似平静的宫廷,实则暗流涌动。当时宪公的长子已被立为太子,权臣弗忌、三父等人则打算立其幼子出子。宪公一死,弗忌、三父马上发动政变,废掉太子,拥出子为君主。
不料几年后,弗忌、三父等人发现出子虽然年轻,却不愿意当他们手里的傀儡。这些权臣不禁在心里冷笑,我等既可立你,也可以杀你。公元前698年,三父等人派人假扮盗贼,把出子杀了。此时的出子年仅十一岁。
出子一死,国君的宝座又空出来。三父等人想来想去,有资格当国君的,也就只有出子的哥哥,以前被废掉的太子。没办法,只好又把太子扶上台,他就是秦武公。
秦武公也只是十几岁的小孩子,经历了被废的风波后,心智较他人更为成熟。他假意迎合三父等权臣,暗地里却策划诛杀权臣的计划。武公三年(前695),他以霹雳手段发动政变,把杀害弟弟的一帮权臣绳之以法,并处以夷灭三族的酷刑。
从武公的谥号可以看出,他乃是一代雄君,在武功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他初即位时(前697),便发动对彭戏氏(西戎的一支)的战争,一直追击到华山之下;十年后,秦武公重拳再度出击,讨伐戎人的分支邽戎、冀戎,逐一击破之。秦在与西戎的百年战争中,已是占尽优势。
不仅如此,秦武公还把目光盯在小诸侯身上。此时正是春秋时代初期,史无前例的大兼并战争已拉开帷幕,秦国自然不甘落后。公元前686年,秦国吞并了小虢国,迈出兼并诸侯的第一步。
从地缘来看,秦国在诸侯国中处于偏远地区、接近蛮夷。这本是地缘劣势,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劣势反倒成为优势。秦国的地理位置使其有向外拓展的广阔空间,通过对西戎的鲸吞蚕食,秦国的土地不断延伸向西方。
武公在位时间二十年,于公元前678年去世,时年也不过三十多岁。武公死后,采用活人殉葬制度,陪葬的人多达六十六人。殉葬是商周时代一种丑陋的制度,王公贵族不仅生前要享受,死后还要享受,这才有殉葬的陋习。《墨子》一书曾写道:“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舆马女乐皆具。”进入春秋战国后,儒、墨等显学都极力批判殉葬制度,这一丑陋的制度才慢慢被各诸侯国废除,文化落后的秦国废除得最晚,这后面再说。
由于秦武公死时,儿子尚年幼,他担心权臣一手遮天的历史重演,没传位给儿子,而是传给同母弟弟,这就是秦德公。
秦德公只是个过渡人物,他三十三岁即位,两年后便死了,长子秦宣公立。
此时在秦国以东,一个伟大的国家正以火箭般的速度蹿起,这个国家便是晋国。晋国是春秋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家,也是秦国的克星。秦宣公四年(前672),晋献公大举讨伐骊戎(戎人的一支),灭其君,取得伟大的胜利。两个相邻的强国碰到一起,冲突不可避免。这一年,秦国与晋国爆发战争,双方战于河阳,凶狠的秦人占了上风。这也是两国的第一次交锋,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两国还有无数次的兵戎相见。
宣公当了十二年国君,死时大约也不到三十岁。他同样没把权力交给年幼的儿子,而是给了弟弟秦成公。
秦成公是个短命鬼,只当了四年国君便死了,君位传给弟弟,他便是秦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主秦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