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力:再造企业价值战略
- 童文锋 杜义飞
- 1791字
- 2021-08-06 15:03:23
疑惑的价值新空间
通过上述对价值链、价值棒及价值网的说明,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技术主导的年代,企业组成了不同的价值前沿(value frontier),它们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方式。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时代的主角。图2-3以个人智能终端行业为例来说明企业的价值前沿扩展过程。
图2-3 个人智能终端行业价值前沿扩展图
在二维坐标系中,横轴表示产品实现成本,纵轴表示消费者支付意愿。在个人计算机刚刚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IBM与Urban Life等“七个行星”的八家公司共同主导着计算机行业。采取整机的生产方式,IBM占据着近80%的市场份额,引领着整个计算机行业。IBM除了通过巨大的研发投入和市场份额来保证消费者的高支付意愿,还通过不断优化上下产业链提升公司利润。IBM等八家公司共同组成了图中最下层的价值前沿,公司内部依据价值链优化生产,以价值棒方式创造和获取价值。
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行业持续火爆,更多的企业投身其中。得益于电话、邮件等通信技术的发展,企业生产分工愈加精细,模块化生产模式兴起。操作系统、芯片等领域出现了微软和英特尔公司,电脑生产和销售领域则由康柏、戴尔、惠普等公司占据。以戴尔公司的兴起为例,为了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戴尔推出了坚持直销、摒弃库存、与客户结盟三个原则,与客户直接建立联系,并提供最新的、定制化的方案和技术。在戴尔的主导下,消费者、供应商、互补者、企业共同组成了相互连接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合作范围极大扩展,关联互补者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戴尔、康柏等共同构成了图中中间的那条价值前沿。个人智能终端价值前沿从价值链、价值棒模式跃迁至价值网模式,表明消费者有了更高的支付意愿,企业的相对成本也得以下降。
通过消费者支付意愿提高和产品实现成本下降可以看到,价值网模型具有比价值棒模型更高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能力。然而,不管是价值棒模型,还是价值网模型,它们所涵盖的主体角色较为固定。价值棒中的供应商、企业、消费者各自属于价值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任务分明。价值网中虽然主体间的连接更加多样、自由,组织间的价值边界得以扩充,但模型中企业、竞争者、互补者等角色分工明确。也就是说,在企业的价值链、价值棒或价值网中,其自身依旧是主体,供应商、消费者、互补者属于客体。戴尔、惠普与康柏依靠不断优化的物流、库存、组装等流程系统,不断压缩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利润。可见,无论是价值棒模式还是价值网模式所主导的价值前沿,都是基于还原论的思想而产生的。
自移动互联时代以来,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让个人成为网络中相互连接的节点,信息能够实时共享、频繁交互。这使得原有的单个个体或组织的角色界限被打破,消费者、生产者、供应商、互补者之间产生了更为快速、复杂的关联和交互。在移动互联时代,消费者不再局限于消费端,他们还成为生产端的“主角”,参与设计、宣传工作,这也冲破了价值网模型下“自我为主体,他者皆客体”的思维模式。于是,Apple、华为、小米的新生业务得以爆发,其产品宽度扩展至智能手机、平板、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以及各种相互关联的生态产品。各家企业也纷纷开始运营线上商店或线下体验店,如Apple的Apple Store和线下体验店、华为的华为商城和“花粉”俱乐部、小米的小米商城和“米粉”贴吧等。在这些业务中,企业注重建立和维系一个更包容广阔的系统,旨在与其他相关者建立广泛的关联和持续的互动。例如,小米的MIUI系统便是从“米粉”贴吧的互动交流中诞生的产物。这些企业构成了图2-3中最顶层的价值前沿。可以看到,在移动互联时代,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从2G发展至5G,企业的战略思维也随之转变。这些企业不再将其他价值参与主体视为客观存在,仅仅关注与它们的关联、匹配,而是将其视为同样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并与其持续互动。
纵观价值模型的演化路径,价值链模型有效地解释了工业革命时代的大机器生产方式,专注于企业内部的价值获取。价值棒模型突破价值获取维度,专注于主体间的交易关系。价值网模型中各参与者相互关联,突破了主体间单向连接的限制,将价值从一维链条扩展至二维平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主体之间自由地关联与交互,共同定义着价值。这种价值逃脱了产品基本属性的牢笼,渗透至各主体间的关联和交互过程中。基于价值链、价值棒及价值网模型的思想,面对这个没有绝对主客体之分的价值新空间,新的价值模型又应该在什么维度实现突破,以适应这一时代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