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奇档案

哥斯拉世纪必杀阵——人类之子与星球意志的终战

文/苍月生

引言:

2021年3月26日《哥斯拉大战金刚》上映,两大知名“怪兽宇宙”实力战将的终极PK堪称一大吸睛热点。“怪兽宇宙”作为好莱坞当年“宇宙热潮”中硕果仅存的系列(1),“哥斯拉”这只全球知名度第一怪兽形象随着电影热度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愈发活跃。

今天,就让笔者从一个非宏观的角度,述说一下围绕着这只怪兽展开的故事。

“哥斯拉”星球的意志

如果追述哥斯拉的历史,那么我们必须把时间往回拨大半个世纪。哥斯拉这个形象最早来源于日本小说家香山滋(1904—1975)创作的同名科幻小说,并于同年被日本著名特摄导演本多猪四郎(1911—1993)改编为电影,搬上大银幕。

据称,香山滋和本多猪四郎创造“哥斯拉”时,深受好莱坞科幻怪兽电影《金刚》的影响,没错,就是今年银幕上大战哥斯拉的“金刚”。

最早的金刚形象来自1933年好莱坞传奇导演梅里安·C.库珀(1893—1973)拍摄的同名电影。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科幻怪兽电影,不过在当时,金刚不过只是一只特别巨大的猩猩,和如今怪兽宇宙中“泰坦巨神”的设定相差甚远。

从金刚到哥斯拉,实则蕴含着人们想象力的升华。在1933年,人们对“怪兽”的理解似乎还停留在“庞大动物”的阶段,而到了哥斯拉,它的形象具有暴龙和海鬣蜥等生物的影子,却又并非完全相似,在自然界中并没有明确的原型(据称,哥斯拉设计的初稿参考了中国古代文物形象中常见的辟邪神兽——貔貅)。而后来的《奥特Q》《奥特曼》系列特摄片以及后来好莱坞的《环太平洋》系列中的怪兽造型更是天马行空,这都是人类想象力不断发展的体现。

言归正传。

最初的《哥斯拉》电影实际上是一部包含了环保以及反战情绪的科幻电影。1954年,人类刚刚走出“二战”的阴影不久。惨烈的世界大战让整个世界生灵涂炭,而随着军备对抗,人类科技也得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战争机器,尤其是核武器的出现让人类获得史无前例的破坏能力。而最初的哥斯拉正是由核武器诱发产生的破坏之神。

在笔者看来,最初的哥斯拉包含着以下几种含义:

一、最初的哥斯拉原本是侏罗纪时代的恐龙,这种本该灭绝的生物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界万千物种的残害(虽然恐龙灭绝与人类应该没有任何关系)。

许多人可能觉得,人类对自然界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起源于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前的时代,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十分和睦。然而事实却是,自从智人在地球上出现之后,自然界的生物便开始以“属”为单位,迅速地灭绝,只不过工业革命后这种速度大幅提高了而已。

哥斯拉的形象象征着自然界中万千被人类灭绝的生物对人类的反击。

二、哥斯拉的诞生来源于核武器带来的辐射变异。

核武器是人类有史以来杀伤力最大的武器,本身就象征着毁灭和破坏。而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核武器彻底将二战画上了句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全球九千多万人的死难,核辐射就如同“二战”死难者的亡灵夹杂着不甘与愤恨,附着在哥斯拉身上,对人类展开疯狂的反击。

综上所述,最初的哥斯拉,象征着自然界甚至是人类自身对于人类破坏行为的报复,它是自然的意志,也是地球的意志,如同神明一般对人类发动最后的审判(正如哥斯拉英文名Godzilla中的God)。

当然,在电影中,哥斯拉最终并没有灭绝人类。在东京湾中,哥斯拉最终死于芹泽博士发明的“氧气毁灭者”,没错,就是“怪兽宇宙版”(以下简称“传奇版”)中由演员渡边谦饰演,说出那句著名的“再见,吾友”台词的角色。尽管两位芹泽博士的人设已经完全不同,但传奇版中芹泽博士牺牲自己引爆核弹的行为实则是对1954版哥斯拉的一种“致敬”——在1954版中,博士发明的武器杀死了哥斯拉,但在传奇版中,博士却牺牲了自己,令垂死的哥斯拉重获新生。

至于“氧气毁灭者”的原理和具体构造,电影中并没有进行非常“硬核”的解释,大致的原理是通过电磁反应将氧原子分解,令生物窒息而亡,效果与美军GBU-43大型空爆炸弹(俗称炸弹之母)有那么些许相似。

氧气,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部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氧气,大部分生物都无法生存。虽然作为生命最初的存在形式,厌氧生物在生物界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但从已知的角度来说,厌氧生物仅仅存在于单细胞生物领域,目前已知的多细胞生物全部依赖氧气存活。虽然诸如水熊虫一类的缓步动物门生物虽然能够以蛰伏形式在缺氧环境下“假死”,但它们本身依然是一种需氧生物。

从某种角度来说,氧气要比水更能代表生命之源。

虽然作为一种生物,哥斯拉站立在生态圈的顶点,可即便如此,它依然无法逃离生命生存的基本条件。

然而,氧气毁灭者摧毁了生命之源,它能够毁灭哥斯拉,那么毁灭人类自然也是轻而易举,这也是影片中之所以会选择氧气毁灭者作为人类的最终手段的原因。在笔者看来,这其中包含着对人类的警示——如果要人类非要站在地球的意志对抗,那么除了同归于尽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出路。

顺带一提,这种武器在2019年上映的《哥斯拉2:怪兽之王》中也有客串,但已经不再是“主角”甚至还起到了反效果。它非但没有伤到王者基多拉(2),反而差点儿杀死电影中与人类站在同一边的哥斯拉。另外,由于王者基多拉是诞生于金星的外星生物,而金星的环境与地球截然不同,所以王者基多拉并不依赖氧气生存,以至于氧气毁灭者对它全无效果。

生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这个角度讲,王者基多拉可谓是对生命多样形式的一种幻想。

在最初的哥斯拉电影中,虽然我们难以简单的以“善”和“恶”来给哥斯拉贴上标签。但站在人类的角度来看,哥斯拉毫无疑问地站在对立面。然而,在该系列的后续作品中,随着“二战”阴霾的逐渐消散,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开始逐渐觉醒。哥斯拉的形象也逐渐发生变化,从人类的对立面逐渐变为中立,甚至成为对抗外星生物入侵的盟友。

例如在传奇版哥斯拉的前两部作品里,哥斯拉几乎变成了奥特曼、贼鸥机甲一般的人类守护者。两部共计长达264分钟的电影里,从未出现过一个哥斯拉攻击人类的镜头,即便在人类的攻击下,哥斯拉也没有反击而是选择了无视,甚至还主动绕开人类舰艇避免碰撞(当然,这在最新上映的《哥斯拉大战金刚》中被打破了)。

从这个角度看,哥斯拉形象的逐渐变迁,或许也象征着人类与地球的意志从对立逐步地走向融合,无论现实中是否真实如此,至少它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人类之子“戴斯特洛伊亚”(3)

说完了哥斯拉,话题就将来到本文另一个主角“人类之子”。

人类之子,自然应当是人类的造物。可能大多数读者会以为笔者指的是机械哥斯拉“机龙系列”。很遗憾,这次主角不是它,而是被誉为“敌役三巨头”之一的怪兽“戴斯特洛伊亚”。

对于这只怪兽,国内非哥斯拉系列粉丝的读者可能不太了解,它出自1995由大河原孝夫导演的哥斯拉系列电影《哥斯拉之世纪必杀阵》(又名《哥斯拉VS戴斯特洛伊亚》)。

说来有趣的是,这部电影恰恰是笔者最早接触的哥斯拉系列电影,当时,还是小学生的笔者仅仅只是抱着看怪兽大战的心态看完了这部精彩的作品。然而,许多年以后,当长大成年的笔者回顾这部作品时,其中包含的深意不由另笔者感叹其无愧为20世纪哥斯拉系列电影的收官之作。

看到戴斯特洛伊亚的外形,可能许多人会觉得“一看就像大BOSS”,但却完全无法将这狰狞又强悍的形象与“人类之子”联系在一起。它和人类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是什么生物实验的失败品?如果这么想,那可着实太小看这部影片了。

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外观强悍的戴斯特洛伊亚其实并不是一个生物个体,而是无数微小生物的聚合。在影片中,它的外形变化经历了五个阶段。

在影片最初,戴斯特洛伊亚是一种全长仅几毫米的微型生物(称为微小体,较大个体称为游泳体)其能量来源是一种被称为“微小氧气”(4)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衰减分子间的结合力,将物质变成游离的原子。在此后的数次聚合进化中,这些微小的个体逐渐进化成长达230米的巨型怪兽。

另外,由于戴斯特洛伊亚是一种聚合群体,几乎所有的攻击都只能将其“打散”而无法对它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设定,笔者认为并不能简单地用“灵光一现的脑洞”来解释。这种设定很可能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映射——单一的人类并不见得强大,但是聚合在一起,便会形成可怕的力量。

说到这里,也许已经又读者从“微小氧气”这一设定元素中窥到了些许端倪,这是否和“氧气毁灭者”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

戴斯特洛伊亚正是初代电影中氧气毁灭者作用下诞生出的新生物,它继承了并强化了氧气毁灭者的能力,成了它的化身。

人类依靠智慧与科技立足于世间,氧气毁灭者虽然是同归于尽的破坏兵器,却也是人类智慧的终极结晶。人类创造了氧气毁灭者,也创造出了戴斯特洛伊亚。它是人类的终极造物,是“人类之子”。但这位“人类之子”却为创造者带来了毁灭。如同奥林匹斯神话中,天神乌拉诺斯诞下泰坦克洛诺斯,却被其赶下王座。克洛诺斯自己也被自己的孩子宙斯推翻,连宙斯自己也逃脱不了被自己诞下的雅典娜所取代的命运……

如同许多人工智能题材的科幻作品中,人类创造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最终演变为诸如智能机械式的新生命形式,而作为创造者的人类却将被新的生命形式取代,走向末路。

不过人类从不坐以待毙,片中的人类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戴斯特洛伊亚的弱点——作为其能量来源的“微小氧气”在极端低温环境下活性会大幅度衰竭,这会导致戴斯特洛伊亚无法活动,失去再生能力。可单凭人类的力量不足以对其造成致命伤害,于是有人提议诱导哥斯拉与其交战。然而本片中,哥斯拉的存在本身也是对人类严重的威胁。

片中的哥斯拉有两只,一只是大哥斯拉(一般称为红莲,与1954版的哥斯拉非同一个体),由于其栖息的巴斯岛发生火山爆发,大量铀矿外露,红莲吸收了巨量辐射后自身温度调节能力失效,核心温度急剧升高,即将发生爆炸,届时将会造成一场毁天灭地的灾难,足以毁灭地表生态圈。

它象征着大自然狂暴、凶悍、与人类对立的一面。

另一只则是系列前几部电影中被人类抚养过的小哥斯拉(一般称为“二世”)。它性情温和对人类十分友善,象征着大自然平和、温柔,与人类共生的一面。

由于红莲过于危险,人类选择诱导“二世”进行作战。然而,尽管在人类的配合下,“二世”一度占据上风。但面对再次进化的戴斯特洛伊亚,温和友善的星球意志最终还是倒在了由人类创造的暴虐和毁灭之下。

此时,红莲终于赶来,目睹唯一的伙伴被杀害,暴怒的红莲对戴斯特洛伊亚发动了全力攻击(红莲即传奇版中哥斯拉吸收了摩斯拉能量秒杀王者基多拉的形态)。然而即便如此,在战斗中红莲依然居于下风。此时此刻,人类终于摒弃了所有顾虑,动用全部力量协助这位“星球意志”对“人类之子”发动殊死的反击。

经过艰难的战斗,哥斯拉几乎燃尽了生命,重创了对手,而人类也抓住时机,利用对手的唯一弱点——低温,使用冷冻镭射和导弹了断了戴斯特洛伊亚。亲手埋葬了由自己的暴虐和贪欲一手创造的恶魔。终战的结局,“星球意志”和人类成了战友,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星球的意志却也迎来的最后的时刻……

影片的末尾,人类动用了所有手段降低红莲完全失控的温度,虽然成功阻止了爆发,但红莲也因为核心溶解彻底死去。面对亦敌亦友“伙伴”的逝去,人类也露出了哀伤。然而,在灰烬的烟幕中,哥斯拉独特的嘶吼声却再次响起,原来,本被杀死“二世”由于吸收了红莲溶解时释放出的大量辐射而恢复了生机。

自然狂暴的一面与人类的暴虐同归于尽,而自然温和的一面却获得了新生。星球的意志生生不息,永不消亡。

结语

《哥斯拉之世纪必杀阵》是20世纪哥斯拉系列电影的最终作,在本片拍摄完毕后,哥斯拉版权所有者东宝便将哥斯拉版权出售给好莱坞电影巨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后者于1998年,由著名科幻片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执导,将哥斯拉首次搬上了好莱坞的大银幕。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由笔者十分喜爱的法国影帝让·雷诺主演的“肥蜥蜴”版哥斯拉。

虽然从纯粹的科幻灾难电影角度,98版也不失为一部佳片,成熟的好莱坞电影特效带来的真实与震撼远非东版的模型皮套特摄所能相比。但美国人显然完全没能领悟哥斯拉系列的精髓所在。尽管拥有相似的设定(核辐射影响下的变异生物),可无论是哥斯拉的形象还是影片整体故事,都与正统的哥斯拉系列大相径庭。基本只能将其视为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式怪兽灾难电影。因此,这部作品备受系列粉丝及电影评论家的诟病,就连哥斯拉的“生父”东宝也不愿意承认这个“西洋儿子”。于是,这只好莱坞创造的“肥蜥蜴”被他的生父除名,改称为“斯拉”(又译酷斯拉)。

“哥斯拉”系列电影从人类的恐惧和忧虑中诞生,伴随着人类的反思与自省,跨越大半个世纪,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作为20世纪收官作《哥斯拉之世纪必杀阵》中深刻的寓意以及脑洞大开的科幻元素都给后世的科幻怪兽电影带来的深远的影响。但在21世纪的今日,笔者不经心生疑虑——我们真的反省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吗?又或者仅仅是将其当作一面“正确”的遮羞布,掩盖自己依然时刻膨胀的暴虐和贪欲?人类真的如同影片中那样,埋葬了自身的丑恶,与星球的意志携手共生,迈向丰饶了吗?

在2016年,由著名动画导演庵野秀明与樋口真嗣共同执导的电影《真哥斯拉》中,影片花费大量笔墨描绘了灾难面前日本政客间的“扯皮”和“推卸责任”导致灾难进一步扩大化,毫不掩饰地讽刺了一把“日式政治”。而继承了进化要素的哥斯拉也在影片的末尾转化成了一种类似人类的生物形式,这种类人生物将会取代人类,遍布地表。这是否寓意着星球的意志,以及它对人类彻底失去信心,想要创造新事物来取而代之呢?

其实,人类何尝不是星球意志孕育出的孩子。我们与地球,究竟会如同中国传统家庭观念里那般共享天伦,还是如同奥林匹斯神话那般互相杀伐,最终也被自己的造物所毁灭?相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期盼。

愿戴斯特洛伊亚,这只人类心中的恶魔,永远不会出现在现世中。

【责任编辑:艾 珂】

(1)威宇宙大获成功后,好莱坞的许多电影公司都开始效仿打造属于自己的电影宇宙,但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仅有华纳兄弟、东宝、传奇影业联合打造的怪兽宇宙系列得以健康平稳地逐步发展壮大。

(2)者基多拉(日文原文:キングギドラ),是日本东宝电影公司所拍摄哥斯拉系列电影中最具知名度的邪恶怪兽,也是系列作品中首只宇宙怪兽,被誉为“系列中最强反派”“哥斯拉最大的对手”,外形特征为三个龙头、两条尾巴、背上有一对的巨大蝙蝠翅膀、无前肢只有后肢双腿,全身披覆金色鳞甲,整体类似西方神话里的龙,口中可发射状似闪电的引力光束。

(3)斯特洛伊亚(日文:デストロイア)是《哥斯拉》系列电影中出现的一只怪兽。戴斯特洛伊亚的第一次出场是1995年的《哥吉拉VS戴斯特洛伊亚》。 重复增殖与合体,从微小体(游泳体)、幼体、集合体、飞行体、到完全体的变化,作为变身、成长型怪兽。

(4)小氧气具体的构成和作用原理在电影中没有非常硬核的详解,所以这里不做过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