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屈原:拿什么昂扬你的歌唱

他用一颗火热的心来歌唱,当国破家亡的时候,他抱着“宁肯玉碎,不为瓦全”的忠贞,纵身一跃,激荡成汩罗江不息的浪涛,谱写出他生命的最强音!

1953年,在赫尔辛基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颁布了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分别是波兰的天文学家、日心说创始人哥白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以及我国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那么,为什么我国入选的是屈原而不是孔子呢?那是因为孔子的儒家思想虽然在后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但《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他的言论整理而成,并非他的著作;《诗经》尽管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孔子述而不著,他只是编辑者,而不是创作者。在西方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世界,他们在看重知名度影响力的同时,是把成果放在首位的。

屈原的成就在于,他开拓了诗歌的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道路。他的诗歌影响深远,《离骚》成为千古绝唱,因他而诞生的端午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盛大节日,就便是一个最好的说明。他被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可以说当之无愧!

我们还应看到,孔子和屈原都生活在一个战乱的时代,两个人的价值观却相差甚远。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推销他的儒家学说。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尽管被流放那么多年,走过那么多地方,但他的心却始终没离开祖国。他用一颗火热的心来“歌唱”,当国破家亡的时候,他抱着“宁肯玉碎,不为瓦全”的忠贞,纵身一跃,激荡成汩罗江不息的浪涛,谱写出他生命的最强音!

一、屈原的一生

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裔。当时,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地混战。当年的屈原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到各国去联络,成功地劝说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楚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

由于屈原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引发了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些贵族对他非常嫉妒和忌恨,便在楚怀王面前不断地说屈原的坏话,挑拨二人的关系,使屈原渐渐楚被怀王疏远。

秦王早想进攻齐国,碍于六国联盟,不敢动手。秦相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起不到作用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秦王大喜,准备了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张仪假装辞去秦国相位,到了楚国后,先去拜访屈原,游说秦楚联合的好处。屈原表示:“楚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张仪又去对子兰说:“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子兰听了十分高兴,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献给郑袖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郑袖便帮他会见了楚怀王。张仪凭着一副伶牙俐齿,对怀王说了很多弃齐联秦的好处,最后说道:“只要大王愿意,秦王已经准备了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

楚怀王很贪心,听说平白无故就能得到六百里土地,高兴得合不拢嘴,回到后宫告诉了郑袖。郑袖一边向他道喜,一边又皱起眉头,说道:“我听说屈原向张仪索要一对白璧未成,恐怕要反对这事!”怀王听了,半晌未语。第二天,怀王摆下酒席招待张仪,和大臣们讨论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对,他痛斥张仪、子兰等主张和秦结盟的人。他对怀王说:“大王,张仪是秦国派来拆散联盟、孤立楚国的,万万相信不得……”怀王想起郑袖所说,不禁怒道:“难道楚国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的一双白璧?”

楚怀王命武士把屈原赶出宫门。屈原站在宫门外面,看见张仪、子兰、靳尚等人兴高采烈地走出宫门,不禁顿脚长叹。

屈原为楚国的命运担忧,夜不能眠,一口气写下了长达2400字、372行的诗篇——《离骚》,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忧愁和怨愤。

楚怀王受了张仪的蛊惑,封张仪为楚相。他因贪图六百里的商于之地,真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派人跟张仪去秦国接受赠地。张仪回到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愚蠢的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和齐断交的态度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秦国赠给楚国的土地是长宽六里。楚怀王听说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气得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军打败。丧失了八万军队,还丢掉了汉中大片土地。这时,怀王才觉得屈原说得对,于是重新起用他,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秦国害怕齐国、楚国复交,主动提出退还占据汉中之地的一半,求得和解。楚王提出不要汉中地,只要张仪头颅。秦惠王当然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

张仪到了楚国后,又用重金贿赂了郑袖、子兰等人,在楚怀王面前花言巧语一番,许诺把秦国公主嫁给他。楚怀王一时被美事儿冲昏了头脑,居然把张仪放回去了。等到屈原从齐国回来,张仪已回到了秦国。

公元前305年,楚怀王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二年,还要接受秦王邀请,去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相会、接受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屈原竭力反对,遭到了第一次流放,被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

公元前303年,齐国、韩国、魏国攻打楚国,声讨楚国违背纵约。楚国向秦国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做人质。第二年,楚太子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秦王以此为借口,联合齐国、韩国、魏国攻楚国,占领了重丘(今河南泌阳县东北),消灭了几万楚军。昏庸的怀王这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让太子横去齐国做人质,以求和齐联盟反秦。

公元前299年,秦又攻楚,夺取楚地八城,胁迫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东)相会。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力劝怀王不要赴会。可是,子兰等人为讨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挟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国从齐国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夺取16城。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国。于是,楚国和秦国断绝交往。

公元前293年,秦国攻打韩国,大败韩军。秦国趁势给楚王送信,表明要和楚军决一死战。楚顷襄王害怕,准备再与秦国讲和。屈原上书反对,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矛头直指子兰等亲秦派。于是,子兰等人又在楚顷襄王面前进谗,致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

屈原从郢都(今湖北江陵县)出发,顺江而下,经夏首(今湖北荆州市沙市区东南)、龙门(郢都的东门),由洞庭湖进入长江,而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今安徽青阳县南),前后18年间,写下了大量的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消息传来,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他来到汩罗江边,披头散发,形容憔悴。江边有一个渔翁见他这样很是吃惊,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来到了这里?”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一个人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翁微微一笑,划船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屈原绝望至极,在江边愤然写下《怀沙》一诗后抱着一块儿石头,纵身跳入滔滔的江水中。逝年62岁。

没过几十年,楚国被秦国灭亡。

二、屈原的故事

石洞读书

屈原故里位于巫峡与西陵峡之间的长江北岸,那里山清水秀,树绿花香。当地的居民都穿着奇异漂亮的楚服。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屈原从小就养成了高洁、美好的性格。

屈原的祖辈虽然是王公贵族,但他父亲却一生不得志,身居乡野,靠世袭的食邑生活,也算衣食无忧。

屈原从小就很聪明,过目能诵、提笔成文,且非常好学,就连乡间传唱的歌谣他也学。他的父亲伯庸是个传统的儒家弟子,不赞成他接触那些民间的东西,只让他读塾师规定的那些书,让他学习孔子的儒家说教,却不让他看孔子编的《诗经》。

屈原的性格很倔强。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偷偷地跑到离家十几里路的一个山洞里去读《诗经》,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从不间断,经过三年的时间,他已经能把《诗经》的305篇背诵如流了。

解带系袋

屈原从小就善良、乐于助人。有一天在读书回来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欣赏自己的新鞋子。这双新鞋是姐姐刚刚给他做的,布料好,颜色也好,鞋带是姐姐特意用彩色的丝线编制而成的。他从小就没了母亲,比他大10岁的姐姐女须待他特别好。他知道这双鞋是姐姐熬了很多个夜晚才做成的,所以,走在路上,他特别小心,尽量避免碰着石子、避免踩着脏东西。

走着走着,他忽然看见地上有一溜儿米粒,心里不由得一阵惋惜:这么好的粮食白白地撒在地上多可惜呀!他顺着米粒朝前一看,前边走着一个老太太,脚步很沉重,背着一袋米,米粒正从袋上的一个小窟窿不断地往外漏着。他急忙喊道:“老奶奶,请您停一下,您的米袋漏了!”

老奶奶停下脚,回头一看,才知道米袋漏了,不由得焦急地喊起来:“哎呀,真糟糕,这可怎么办哪?”

屈原走过去,四下看了看,找不到扎米袋漏口的东西。一低头,看见了自己的鞋带,高兴地对老奶奶说:“我有办法了!”说着就蹲下身子解鞋带。

老奶奶一看是新鞋带,忙说:“那怎么行?你那是新鞋带呀!”

屈原说:“没关系,相比之下,还是不漏米重要。”说着,他解下了鞋带,把米袋的漏口扎住,又说道:“老奶奶,您累了,我帮您背回去吧!”

屈原把米给老奶奶背到家,老奶奶连声道谢。屈原听说她的儿子在外地从军,就对老人说:“您的儿子为国效力,我帮您是应该的,往后,您就当我是您的干孙子,有什么事儿您就告诉我!”

流沙变米

屈原家不远的地方有块儿大石头。石头上有个小洞,就像山上的泉眼一样,常年往外流沙子。附近的人都去那里接沙子,用来修路、砌墙、盖房子。还有些穷人去那里接了沙子,运到城里换钱、换食物。

有一天,一位老伯到那里去接沙子,忽然发觉从石洞里流出的不是沙子,而是大米。老人回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其他穷人。大伙儿纷纷来石洞接大米,兴高采烈地说:“这是上天可怜穷人!”

屈原的父亲伯庸发现家里粮仓里的大米减少得很快,就感到很奇怪。因为家里人每天吃米都是有数的,不能下去那么多呀!担心被贼偷了,于是他就决定晚上藏在粮仓旁,弄清楚是不是有贼来偷米。快到天亮的时候,果然有人进了仓房,把粮囤里的米装了一袋,背上往外走。伯庸正要出去抓这个偷米的人,忽然发现这个人是他的儿子——屈原。可是,他偷米干什么用呢?

伯庸悄悄地跟在儿子的身后,看他到底往哪儿去!

天蒙蒙亮了,屈原背着米袋,快步朝那块儿大石头走去。到了跟前,他把一袋子米都倒进石洞眼儿里,转身往回走,跟父亲正好打了个照面。这时候,那些接着大米的穷人也守在旁边要弄清楚石洞里流出大米的原因,大家都走了过来。连声对屈原表示感谢。屈原以为父亲会责怪他,正要跟父亲解释,父亲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孩子,你做得对,我不会怪你。可是,你这样做,就是把咱家的米都拿来,又能救济得了几个穷人呢?你还是要好好读书,增长知识和本领,长大了成为有用的人,国家好了、富强了,全国的老百姓才会不再受穷,才能过上好日子!”

屈原迎着父亲充满期望的目光,不由得攥紧了拳头,暗暗在心里说:“将来,我一定做一个这样的人!”

照面井

屈原小时候,每天起床都是姐姐给他梳头、洗脸、整理服装。姐姐总是一边给他梳洗,一边给他讲那些有关高尚美德的故事。时间长了,屈原就懂得了:作为一个人,不仅要讲究外表的整洁,还要永远保持心灵的纯正。

屈原渐渐长大了,他不再麻烦姐姐了,每天早起后就来到离家不远的香炉坪坎下的响鼓溪畔,对着清清的溪水照面、洗脸、梳头。

有一天,屈原在溪边梳洗完毕,突然想到:要是能有一口井,像姐姐说的那样,既能照出脸上的污垢,又能照出心上的灰尘,那该多好啊!想到这里,他回家扛来一把小䦆头,爬到前面的三星岩边挖起井来。他年纪小,力气也小,挖着挖着,就累得呼呼直喘了,汗水也不断地流了下来。挖了两天,才只挖了脸盆大的一个坑。

屈原的行动被三星岩上的山神爷爷看到了,山神就变成一个白眉、白须的老樵夫,挑着柴走下岩边,问道:“孩子,你是在挖水井吗?”

“是的,老爷爷,我想挖一口既能解渴,又能浇田,还能照面、洗心的水井。”

“有志气呀,孩子!可挖这井,你没选准位置啊。你听着:三星岩,三星岩,对准三星引泉来。折断龙骨泉眼开,照面照心涤尘埃。”说完,老樵夫捋了捋胡须,挑着柴担子走了。屈原眨巴眨巴眼睛,一下子就明白了老樵夫的意思。

当天夜里,屈原站在香炉坪,对准三星,选好了井位,第二天一早,就挖起来。他挖了两天,手都磨起泡了,胳膊也肿了,只是挖了脸盆那么大个坑,没有一尺深。姐姐本来以为弟弟每天是上三星岩去玩儿,看他回来累得饭都不想吃,一问才知他是在挖井,第二天就帮他来挖。姐弟俩又挖了两天,井坑还没簸箕大,不到两尺深。三星岩上的山神爷爷又变成老樵夫下山来了。

“孩子,䦆头磨钝了吧?我借给你一把小镐!”屈原接过一看,嗨!明晃晃、金闪闪的,原来是一把金镐。老樵夫笑着说道:“金镐一点石岩开,碰到龙骨我再来;心诚感得天地动,定有明镜镶山崖!”说罢,打着哈哈,飘然而去。

屈原姐弟俩高高兴兴地挖起来。屈原在井里挖土,姐姐在井边提土,姐姐在井下刨石,屈原在井上拉绳。那金镐真怪,举起来,四两轻,落下地,千钧重。他俩只挖了七天,那水井就有九尺九寸深,周围就有三丈三尺长。谁知就在这时,屈原用力一镐刨下去,只听得“叮当”一声响,顿时火星直冒,再一刨,石头“蹦蹦”直响,但纹丝不动。屈原急了,姐姐也急了。这时,那位鹤发童颜的老樵夫又来了,说道:“哈哈,遇上龙骨石了吧?孩子!这山里伏着一条千年老龙化成的青石,压住了地脉,把泉眼封死了,来,让老爷爷给你砸开吧!”说罢接过镐,举起来,“轰”地一镐下去,坑里的石头都飞出了井口。老樵夫再叫屈原用锄头轻轻一点,泉眼开了,泉水汩汩地直往上翻花儿,那水又清又凉、又甜又香,真跟琼浆玉液一般。屈原和姐姐正要向老爷爷道谢,可老樵夫一甩袖子,驾着青云飞走了。

乡亲们闻讯赶来,纷纷向屈原姐弟俩祝贺。石匠把龙骨石凿成半月扇面,镶作井沿。孩子们从山上采来芝兰,小伙子们从垭口移来常青柞树,栽在井边。

从第二天起,屈原每天清早就来到井边,用清清的泉水冲洗散开的长发,濯洗鲜红的帽缨。长发、帽缨浸在水里,泉水就打起漩涡,跳起来为他洗脸。每次梳洗完毕,他就对着明亮的井水,察看自己心里有没有私心邪念,行为上有没有不检点的地方,在乡里做得有没有不对的地方。这井水也怪,好人喝它,清爽津甜,不生疔疮;坏人喝它,五内俱焚,腹如刀绞。好人越照越美,坏人越照越丑。有一回,从郢都(当时楚国的京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一带)来了一帮贪官,游山逛景,逛到香炉坪,听说三星岩有一眼宝井,一个个地跑来盗宝。他们趴到井边朝水里一望,井底立刻现出一群牛头马面、白粉骷髅,纷纷吓得半死,于是,民间留下了“照面井寒奸侫胆”的诗句。千百年来,屈原家乡的人们出坡下田,收工路过,都要绕到井边照一照,以洗净眼里的灰尘,涤去脸上的脏污。在明月当空之夜,姑娘们常常相约,来到井边对月绣花。有时失手,花针落地,不用费神,借着井里的月光,很快就可以拣起来再绣。据说在这里绣出来的花卉,格外鲜、格外美,蝴蝶飞来也不愿离开。老人们还曾说:“当三星高照的时候,你伏在井台边赶巧了,兴许还能从井底看到屈大夫那忧国忧民的容颜哩!”

拟《宪令》

屈原在楚国担任左徒,怀王让他主持宫廷事务。他对内主张举贤授能、章明法度、富国强兵;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阻止秦国向东扩张。楚国渐渐成了强国,屈原也成了怀王的得力重臣。当时,楚国的令尹是子椒,老而无能,上官大夫靳尚缺德少才却工于心计,早就想当上令尹,他和怀王的宠妃郑袖、令尹子椒都是亲秦派。屈原受到怀王的重视,让他心生嫉妒,担心自己做不成令尹,就千方百计地想要陷害、除掉屈原。

屈原为了使楚国强大起来,经常给怀王讲魏文侯用李悝、楚悼王用吴起、韩昭侯用申不害、秦孝公用商鞅改革取得成效的事实鼓励怀王走革新政治、富国强兵的道路。怀王接受了他的建议,密授他起草一部革新楚国政治的根本大法——《宪令》。

屈原一连几天没进宫议事,引起了靳尚的怀疑,他让郑袖从怀王嘴里探出一点儿口风,便和子椒商议,由子椒派人在郢都城内散布谣言,让郑袖在怀王面前挑唆,说屈原起草《宪令》的目的是要架空怀王,以篡夺熊氏江山;还说屈原把这几年楚国变好的功劳都归功于他自己,怀王只不过是摆设。怀王本来就没有主见,听了这些,立刻对屈原产生了反感。

屈原起草好《宪令》,高兴地去见怀王。在宫门口被靳尚拦住,要屈原把《宪令》交给他,屈原不从,二人就争抢起来。就在这时,郑袖陪着怀王和一帮宫廷老爷从内宫走出来,她命宫廷卫士夺过《宪令》,专挑那些敏感的文字念给怀王听。她指责屈原说:“照你这么改,大王不是成了孤家寡人了吗?大王早就发觉了你的叵测居心!”靳尚谄媚地把《宪令》呈给怀王,怀王连看也没看,就叫卫士烧掉了。一个强国富民的改革方案,没出摇篮就被扼杀了。屈原随后被流放。

端午节的由来

说起端午节的来历,传说很多,版本大同小异,都跟屈原之死有关。

屈原被流放了十多年,到了很多地方,始终没离开楚国。他一直都怀着希望,希望楚王能够醒悟过来,招他回朝,继续为国效力。

一个风和日丽的正午,屈原走在汨罗江边,一边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边愤懑地吟咏着:

举世皆浊啊,唯我独清;

众人皆醉啊,唯我独醒。

一个渔船刚刚靠岸,渔夫是屈原的老相识。渔夫栓好纤绳学着屈原的腔调唱道:

举世都变得浑浊肮脏,

你为什么不随波逐流?

大家都喝得大醉不醒,

你为什么滴酒不沾?

屈原很惊讶,他认识渔夫很多年,却不知道渔夫也会吟诗唱歌。渔夫告诉他,自己不但会唱,还会看相。

渔夫端详了屈原一会儿,说:“我看相一向直言,三闾大夫,你相貌端正,心也端正,这并不好。”

屈原感到很奇怪:“你这话是怎么说的?难道心正还有毛病吗?”

渔夫说:“心固然要正,可太正了就不好。国有君、家有主、人有心,若没君、没主、没心,人就没法活了。可是,心太正了,也就等于没心了。你一贯主张按规矩办事,可是你能说得清楚什么是方,什么是圆吗?”

屈原不由得笑了一下,说:“你拿我当个小孩子了?”

渔夫对他也是一笑,扛起船桨扬头走去,一边走一边唱:

小小渔船长又长,

悠悠飘荡汨罗江。

要是有人说它方,

我就说它像张床;

要是有人说它圆,

我就说它像月亮;

要是有人说它像架车,

我就说它轱辘轱辘

跑得尘土扬。

五月初五那天,屈原听说秦军攻破了楚都,楚军不死即降,楚王早已跑没了影。屈原彻底绝望了,在汨罗江踉踉跄跄地奔跑呼号,最后,抱着一块石头跳进江中。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投江自尽,纷纷来到江上打捞他的尸体。人们拿来鸡蛋、粽子投入江中,不让鱼儿咬坏屈原的身体;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的尸体免受伤害。从那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楚国人都会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屈原。

端午节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三、屈原的艺术成就

在我国的历史上,春秋时期因为有了孔子而生辉,战国时期因为有了屈原而添彩。帝王将相抑或叱咤风云,抑或权势盖天,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屈原的诗歌,却成了中华宝库的典藏,千古不朽,万世留吟。

屈原的诗歌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呢?因为他创作的《楚辞》是我国第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总集。

屈原以前,《诗经》是对中原文化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当时诗歌创作的最好典范和样本。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秋时期以前丰富、多彩、生动的历史画卷。但是,缺少浪漫的幻想、自由的精神和飞扬的个性,表现形式也很呆板。而屈原所创作的诗歌则突破了《诗经》的那些局限,吸收了楚地的乡土文学和民间音乐的营养,感情奔放,想象丰富,文采华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爱国主义精神。毛泽东在《咏雪》一词中说“一代风骚,成吉思汗”,其中,“风骚”所指应为《诗经》和《楚辞》,“风”指的是《国风》中的“十五风”;“骚”指的是《楚辞》中的《离骚》。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离骚》,作者以自己的一生为原型所写出的宏伟诗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理想、热情、遭遇和痛苦,是作者全部作品中的经典;二是根据神话和传说创作的《天问》,展示出作者的艺术造诣,表达了作者的人文观点;三是《九歌》,基本都是楚国的祀神乐曲,经过加工、润色而成,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明显地流露出楚国民间文学的传统创作手法。著名诗人、评论家何其芳高度评价屈原的作品,称赞其作品异常鲜明地打着他的整个生命的个性烙印。

四、不靠谱的传闻

传闻,顾名思义就是道听途说,不是亲眼所见。传闻的弊病就是真假难辨。俗话说:谎言说过三遍也就成了“真理”。所以说,传言可以害死人。屈原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爱国男儿,在他身上能发生什么传闻呢?

同性恋的传闻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一位教授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的文章,说他跳江自杀是殉情而不是殉国!因为他和楚王是同性恋,后来,楚王得了一位名叫湘夫人的美人,自从有了这位宠妃,楚王就疏远了屈原。屈原非常失落,故而有了殉情跳江一说。事实是屈原在第二次流放的途中,还抱着被招回国的幻想。在他62岁那年,他听到秦国攻破郢都,楚顷襄王逃跑,屈原的幻想彻底破灭,在汨罗江边写下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怀沙》,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悲愤投江而死。用这种脏水“泼”一个这样高尚的人,显然是卑鄙的。

端午节的另外一种说法

屈原被流放以后,成了一个无职无权的老百姓,对他的政敌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杀害他已没有任何意义。从屈原创作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的爱情生活充满了浪漫色彩。他写了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一诗中,表现出屈原对这个女人的爱恋和渴慕达到了忘我的地步。不用说,这个女人有着惊人的美貌,也有着比屈原更高的地位。他们二人因为障碍太多,只能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不难看出,这个女人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湘夫人》的湘就是楚的代称,而夫人只能是帝王的妻妾。屈原与郑袖的恋情被怀王知道后,奈于名声,只好用放逐屈原的办法,使他们分开。怀王死后,楚王室尊照怀王的遗命,防止屈原和郑袖的关系死灰重燃,派人对屈原捕杀,兵士在汨罗江边抓住了屈原,杀死之后,装入袋中,压上石块儿投入江中。当地百姓亲眼看到了这一幕,又不能公开说出真相,就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当然,这些只是传闻。

屈原,我们该用怎样真诚的敬仰,在岁月的长河里昂扬他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