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兴替的标记

旅顺军事要塞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作用和功能的完善与强化,名声和影响力的扩大与提升,是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步形成的。优良的地形地势是苍天的赐予,但名声和作为是一代又一代旅顺人前仆后继,坚持不懈开拓的结果。

现在的旅顺不过五百平方公里。曾经的旅顺,更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仅有屈指不到三十平方公里。港口面积更小,只有一平方公里而已。在几千年的历史绵延当中,这样一个小而封闭的边陲小镇,一度很难成为各方英雄聚事之地。可一旦把她放在国家整体的大格局当中,其分量和成色就彰显了出来。秦汉以来,各个王朝都对旅顺青眼有加,仅仅从旅顺名称的变更就能看出历代当政者对旅顺的关注。进而,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旅顺终于有了担当大任的阅历和底蕴。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的战国时期,旅顺归属燕国。在国家管理上,燕国将旅顺及周边地区统称为辽东郡。燕是两周初年的一个封国,这个弱小的国家南有虎视眈眈的齐国,北有不断袭扰的东胡。幸好它的背后没有敌手,可以不动声色地偷安八百多年。而地处辽东郡的旅顺,也就在这样的偷安之下,走过了八百年的平静时光。但是,也正是在这段岁月里,由中原进入东北的海上交通运输兴起,旅顺港因此而得到了逐步拓展和开发利用。那时候,不论打鱼还是运输,用的都是挂幡摇橹的小木船。这些小船成群结队地从山东半岛出发,常常要在渤海和渤海海峡餐风啮雪,劈波斩浪,但最终都会被旅顺港一一揽入怀中。

辽东郡是地区的总称谓,其辖区内还有不同的属地,各有各的名字。那时的旅顺叫将军山,其喻义是,要如同威武不屈的将军一样,发挥要塞作用,忠诚地守望这片土地。

秦亡汉兴,天下改为刘姓。社会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大帝终于迎来了他的历史舞台。这个皇帝非常喜欢海和海岛,一生去过八次蓬莱。他对旅顺也情有独钟,曾对旅顺的海防建设给予了不少关注,这使旅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口增长,商贸发达,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平安,初步具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朝廷为了加强对辽东郡的管理,下设十八个县,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顺叫沓氏县。为了充分利用从中原到东北的海上通道,加强旅顺的军事防御,朝廷决定在沓氏县境内修筑军商两用城堡,地址就选在临近羊头洼老铁山水道岸边刁家村西南的丘陵台地上。

自古以来,老铁山水道都是风高浪大,水深流急,大小船只驶入这里便要分外小心。传说,因为当时的百姓大都以渔猎为生,渔民们为了出海平安,每遇风浪就杀猪宰羊,抛入海中祭海神。那时的打鱼船很小,装不了多少猪羊,就以木质的代替。再后来,又进一步简化为木质的猪头、羊头。被抛到海中的木猪头、木羊头,能长久地在海上漂流。有一天,海上狂风大作,似乎要把天地掀翻。风暴平息之后,岸边漂来了三个木羊头。没过多久,这三个木羊头变成了三个小岛,形成了三面凭海的海湾。于是,这个海湾被称为羊头洼,并从此成为渔船避风躲浪的福地。传说虽然不可尽信,但羊头洼确实存在,并且从古至今,一直叫这个名字。

汉代在旅顺修建的这座城堡,地处羊头洼,故称牧羊城。城堡东南依老铁山,西临渤海,是渤海南下和山东半岛北上舟楫往返的重要口岸。从建筑规模上看,城堡石砌墙基,以土夯筑,呈长方形,南北长一百三十二米,东西宽八十二米。城池门朝北,门宽十二米。在那个时代,可以算是规模宏大,功能完备。见惯了土坯房、茅草屋的先民们从未想到,曾经土掉牙的小渔村,竟能够拥有如此气势轩昂的建筑。

经济、军事实力均强大于秦的汉人,眼界宽了,心气也高了。人们不满足于这里只是一座将军“山”,而是希望她能够成为一座城。宏大的牧羊城堡建成以后,“将军山”的叫法渐渐消失了,“牧羊城”成了她的新名字。

牧羊城不仅展示了东汉时期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强盛,也反映了汉武帝统治集团居中原而远顾东北的战略眼光。

时光走进盛唐,牧羊城改成了都里镇。早在西汉末年,盘踞在东北的高句丽就已与中原失和。到了隋唐时代,高句丽羽翼日渐丰满,更加狂傲地威胁着隋唐的边境安全。于是,东征以安天下就成为隋唐两朝统治的重要内容。隋唐两朝痛下决心,多次往辽东派兵,对高句丽大举讨伐。

当年的东征大军都是海路陆路并进,但以走海路居多。当时,隋唐军队大多从烟台登船,过渤海海峡到旅顺上岸,如遇突发风浪可驶入航线上的庙岛群岛港坞避险。把牧羊城改为都里镇,显示了唐王朝霸气豪迈的性格,全局部署的气度。从称谓上看,镇自然要大于城堡。当年的牧羊城是唐代东征大军从海上通道经辽东半岛向东北纵深扩展的重要节点,必须是和镇妖除恶、平定战乱联系在一起的,要鲜明地亮出防卫镇边的旗帜,突出强调旅顺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

狮子口是元朝的命名。当一千三百年前唐高宗把高句丽打败后,辽东并没有从此太平下来。摁下一个高句丽,又冒出一个契丹来,契丹之后崛起的是女真和蒙古。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三个相继来自北方荒漠和草原的马上民族,把整个东北乃至中国搅得日夜不宁。公元十世纪初,远在中原的大唐政权已经无力东顾,契丹人抓住辽东半岛权力真空、管理无序的机会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了辽东半岛的南部海岸。马背上的骑手们惊奇地发现,黄金山如同临风威卧的雄狮,守卫着它脚下狭长的水道,还有水道外比草原还要辽阔的大海。为了征服汉人,向大唐宣示主权,天性生猛的契丹人强行将都里镇改为狮子口,并在附近驻守了下来。

契丹人的到来打破了宁静,从此,辽东半岛听到了杀戮的声音,闻到了血腥的味道。

旅顺这个响亮而有灵气的名字,是明朝人起的。

明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马云、叶旺两员大将,带着朱元璋的重托,率领十万大军由山东半岛的登州启航,跨渤海海峡到旅顺登陆集结,并在辽东半岛的金州、复州城等地驻兵。于是,四五百艘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在渤海海峡千帆竞发。作为中国第二大海峡,渤海海峡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水下却暗流涌动。然而,偌大一支船队航行至此,竟然没有遭遇任何天灾人祸,最终顺风顺水、毫发无损地到达了旅顺。为首的二人非常激动,一时兴起,顾不上上奏朝廷,就擅自把狮子口一名改为旅顺口。对于这样的变更,固然是因为旅途顺遂,表达的是对苍天的感谢与敬畏,但更深一层的内涵则是要彰显大明王朝天人感应,天地顺和的威望。

自明朝起一直到今天,旅顺口的名字就再没有变更过,历史为它注了册、定了格。而不同朝代的名称构成了旅顺在古代历史发展中的不同节点,并能够串联出旅顺成长变化的漫长曲线。在这条曲线上,旅顺铸就了两千年的成就与辉煌,并逐渐积淀成为坚韧不屈的强大基因。

旅顺也确实没有辜负皇天后土的期待。她把自己塑造成为古今中外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从而闻名于天下。只是,旅顺的先祖们没有想到,在这方历史的舞台上,和平与战争频繁切换,光明与黑暗反复交替,构成了旅顺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也充满了不尽的慷慨与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