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邺城地区出土北齐造像中的异域因素

王敏庆

邺城是古代著名的都城,其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邺城先后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的都城。南北朝时期,不仅是中国的民族大融合时期,更是大量外来文明融入中国的时期。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权臣高欢迁都邺城,是为东魏,十几年后北齐代之。东魏—北齐佛教盛行,相应的佛教艺术也十分发达,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风格与之前的东魏乃至北魏后期的佛教艺术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从“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形象(图1),变成了一种面相方圆、身体劲健、薄衣贴体、凸显躯干的艺术风格(图2),而这种风格则是来自古印度的笈多艺术。由图1我们看到,佛像面庞清秀,身体被覆盖在厚重的衣服下,袈裟的下摆(悬裳)有规则地垂在佛座前。而到了北齐,佛像则简净了很多,人物的躯体被显示了出来,身体的有机结构被强调。关于北齐造像风格的变化在学界论述颇多,已有定论。不过,在北齐的佛教艺术中不完全是印度的影响,它还含有不少来自古希腊罗马、波斯、粟特等文化的因素。本文就古邺城地区出土的佛造像艺术中的造像塔、连珠人面纹和河神王图像进行分析,探讨这些图像的文化渊源。

图1 佛坐像[北魏正始二年(505年)]

图2 佛立像及局部(北齐 北吴庄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