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科技文献作者群体研究
- 丁海滨 陈凡 康胜利等
- 3331字
- 2024-10-30 03:08:59
第四节 先秦文献作者群体的创作过程与作品流传方式
本节将分别对先秦官方、民间作者群体科技文献创作过程以及作品流传方式进行分析,这有助于增进研究深度,使我们对先秦科技文献作者群体的研究更为完整和全面。
一 先秦官方与宗教作者群体的创作过程与作品流传方式
对先秦官方作者群体创作过程与作品流传方式分析主要是从写作目的与资料来源、作品形式和内容及作品流传方式三个方面展开。
表1—6 先秦官方与宗教文献作者创作过程与作品流传方式一览表
续表
(一)先秦官方与宗教文献作者群体写作目的
从官方与宗教作者群体的写作目的角度分析,呈现出由单一到多元的特征。
在早期的国家机构中,专门设置了与科技活动相关的官员,主要由巫史担任,他们的职责之一就形成并保管科技档案等原始记录。以医学领域为例,较正规的医药档案产生于周代。如《周礼·天官》载:“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凡邦之疾病者,有疮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37]王安石注曰:“医师聚毒以供医事,故有府以藏;使医分治疾疡,稽其事,制其食;且有政令,故有史以书,有徒必役;诸医受政令于医师,听所使令,则无用府史胥徒。”《周礼》载:“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38]可见,这时已有记载病况和治疗结果,并用以衡量诸医工作成绩、发给食俸的档案记录,而且形成并保管这种档案材料的是医师所属之史官。
在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作者群体扩大,写作目的也已不再局限于职责需要,更多是传播自身学术思想、政治主张等。春秋时期礼乐崩坏,传统的周文化发生裂变,诸子学派在不同区域形成,因而接受了传统文化中的不同方面,“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39]。各学派通过著书立说或是来坚持自身的学说,宣扬代表自己所属阶级、阶层利益的政治主张或是针对不同的主张进行评论、指责、批判,著书立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创作动机。
表1—7 先秦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写作目一览表
(二)先秦官方与宗教文献作者群体的资料来源
从官方与宗教作者群体的资料来源角度分析,以科技活动、档案史料为主,辅以其他诸子典籍。
科技活动经验是科技文献最早的资料来源。只有当人类的科技活动和科技思想达到了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产生档案记录等科技文献,早期科技文献的资料来源就是在科技活动直接形成的经验、记录。从前文的阐述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治水、农业生产、天文观测、地图绘制等科技活动已十分丰富、频繁,并且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因而可以累积更多的经验,成为科技文献的资料来源。以天文档案为例,天文档案的形成与天文观测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天文观测活动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原始先人们对充满神秘且对人类生活关系影响巨大的天空必常仰望、观察之。一旦他们掌握了记录这些天象的工具,最初的天象记录就产生了,可以说早期的观测记录是天文文献形成最主要、直接的资料来源。
科技档案是科技文献最主要的资料来源。商、周王室以及诸侯国产生了大量的档案史料,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迄今为止,共出土甲骨档案17万余片,其中在国内收藏的约12.7万余片。其中反映农业生产、天文、历法、气象、医药卫生、交通、手工业等科学技术方面内容的科技档案,约占全部出土甲骨档案的四分之一,有4万余片之多。如甲骨手工业技术档案,在甲骨档案中,有许多关于交通运输、工具制造、冶铸、酿造、土木工程、纺织等手工业方面的记载,卜辞中有关于商代“百工”的记录:“王其令山司我工——工载王事”。甲骨医药档案,甲骨档案中关于疾病与医药的记载有近500条之多,是我国最早的医药档案,反映了当时医药卫生的水平。在疾病方面,甲骨档案中记载的有头、心、眼、耳、口、舌、牙、喉、鼻、腹、臀、肱、膝、足、趾、尿、妇、产等30多种,对某些疾病,已有比较细致的分类,甲骨档案中还记载了一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如拔牙、按摩、砭石疗法及倬用药物治疗等。这些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的科技档案成为科技文献最主要的资料来源,例如甘德、石申各自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大量天文档案记录,分别著成《天文星占》八卷,《天文》八卷,合成《甘石星经》,据专家们研究,这部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所需的材料应是数百年长期观测的档案记录的汇总,绝非少量短期记录所能胜任。
除此之外,春秋时期诸子典籍也是资料来源之一,这一时期文化典籍的初兴为治学、科技文献创作提供了思想上的启发。例如《吕氏春秋》便是参考了儒家、道家、法家、农家、兵家等多个学派的著作与科技思想。
(三)先秦官方与宗教文献作者群体作品流传
先秦官方与宗教作者所著科技文献的传世途径大致分为两种,一是通过考古发掘而重见天日,如甲骨科技档案以及诸子典籍的竹简版本,迄今为止,共出土甲骨档案17万余片,其中在国内收藏(含台湾省藏)约12.7万余片,其中反映农业生产、天文、历法、气象、医药卫生、交通、手工业等科学技术方面内容的科技档案,约占全部出土甲骨档案的四分之一,即有4万片之多;二是后人辑著而成,经过手抄、刊刻、影印等流传至今,在先秦科技文献中以这种流传途径居多。除此之外,还有作品收录于其他典籍中,《考工记》便是收录于《周礼》中才得以流传的。官方作者群体作品流传范围的广度与该作品思想内容是否符合统治阶级要求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儒、墨同为先秦时期的显学,两派的代表作品在先秦时期都有较大的影响力,流传甚广,但是儒家思想从汉代开始成为正统思想,因此在后代流传情况相对较好;而墨家思想在之后的历史时期由于不被统治者推崇,因而《墨子》一书的传播情况已无法与盛时同日而语。文献的形式主要为档案和著作,文献版本实属繁多,以《管子》为例,在《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中著录的版本多达145种。
二 先秦民间科技文献作者的创作过程与作品流传方式
表1—8 民间科技文献作者的创作过程与作品流传方式一览表
续表
首先,从先秦民间科技文献作者写作目的分析。
与官方科技文献作者群体不同,先秦民间科技文献作者写作目的比较简单,分为两类:一是记录经验;二是传播思想。扁鹊创作的《难经》是在总结前人医书、经验的基础之上,将自己的行医经历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参考之用;许行则是通过著述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政治环境形成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因而学者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坚持自身的学说,或是宣扬代表自己所属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主张。
其次,从先秦民间科技文献作者资料来源分析。
先秦民间科技文献作者的资料来源一是先秦科技档案、典籍;二是个人活动经验的总结。
医学、农业档案典籍也是民间作者科技文献创作重要的资料。从周平王东迁开始,原存于周朝的科技档案便分散到各诸侯国,鲁、晋、楚等诸侯国都有西周流传出来的档案。世卿制的破坏使原贵族失去了官职甚至沦为庶民,这样他们所掌管的科技档案也流传到了民间。
作者积累的经验也是主要的资料来源。扁鹊得长桑君真传后遍游各地行医,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擅长各科,通过望色、听声,即能知病之所在,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自然是《难经》主要的资料来源。
最后,从先秦民间科技文献作者作品流传情况分析。
扁鹊的《难经》,该书文字简要,内容又切于实用,学术地位很高,被后世视为可以和《内经》并提的经典医著,研究者甚多。宋及以前的主要注家就有三国时东吴的吕广、唐代的杨玄操、宋代的丁德用、虞庶、杨子建等。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了《难经》,使之有了完好的定本,加速了它的传播。宋以后注解诠释《难经》的著作层出不穷。其中元代滑寿的《难经本义》不仅有校勘注释,而且续有发挥和补正;明代王九思的《难经集注》(原题宋王惟一撰)汇集诸家注解,甚有益于研究该书。明清时期,各种通俗讲解或图解《难经》的著作不断出现,以明代熊宗立的《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难经》流传较广。此外,清代徐大椿的《难经经释》、黄元御的《难经悬解》等书,也都各有特色。日本丹波元胤的《难经疏证》,无论在源流探讨还是内容疏证方面,都有精要的见解。历代《难经》注释之作进一步使该书在指导中医临床诊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许行的《神农》现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