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走进泉镜花多彩的文学世界

泉镜花,本名泉镜太郎,“镜花”系恩师尾崎红叶所赐,取自水月镜花之意。镜花出身于并不富裕的匠人之家,母亲是能乐大鼓师之女。镜花的人生可谓十磨九难。早在镜花9岁时,母亲撒手人寰,撇下4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只得由年迈的祖母照料全家的日常起居。全家仅凭父亲一人的收入,生活捉襟见肘。后因父亲无力抚养4个年幼的孩子,两个妹妹被先后送人。由于生活拮据,镜花只得就读于教会学校,15岁时辍学。后辗转投入尾崎红叶门下,从门童做起,在红叶身边学习写作。次年,因家乡的一场大火,泉家的老宅被焚烧殆尽,使原本窘迫的生活雪上加霜。三个月后,父亲的去世更是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以重创,是年镜花年方二十。身为长子的镜花承担起抚养祖母和弟弟的重任。他一边承受着生活的重压,一边从事着文学创作。在祖母和表妹的鼓励以及尾崎红叶的援助下,镜花得以回到红叶身边潜心创作。1895年,终因《巡夜警察》和《外科手术室》的成功而蜚声文坛,名重一时,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坛新星。

然而,镜花的文学之路并不平坦,可谓筚路蓝缕。他一生经常游离于主流文坛,尤其是在自然主义文学隆盛之时,镜花受到排挤,甚至打压,一度沉寂。因人生失意而健康每况愈下的镜花,蛰居逗子以疗伤病。在此期间,镜花凭借执着和坚忍完成了著名的《春昼》(1906年)和《春昼后刻》(1906年)、长篇《妇系图》(1907年)、名篇《草迷宫》(1908年)的创作。直至1939年去世,镜花在长达47年的文学生涯中,共创作了近400部作品,其中小说288篇、戏曲21篇、小品文44篇、游记19篇。[8]在小说创作中,镜花最擅长的是中、短篇小说。他一生创作的长篇小说仅有《风流线》(1903—1904年)、《续风流线》(1904年)、《日本桥》(1914年)、《妇系图》(1907年)、《芍药之歌》(1918年)、《因缘之女》(1919年)、《山海评判记》(1929年)等寥寥数篇。其中,《风流线》及其续集是最长的一部。镜花并不擅长创作气势磅礴的皇皇巨著,难以驾驭恢宏场面,他的优势在于细节描写。镜花的文学创作大致经历了三次流变:从“观念小说”起步,向“自传性小说”蜕变,到神秘、怪异世界的华丽转身。

所谓的“观念小说”是指作者将自己的“观念”作为主题明确提出来的作品。它诞生于中日甲午战争后,即1895年前后,曾红极一时。在日本文学史上特指以镜花的《巡夜警察》《外科手术室》,以及川上眉山的《书记官》(1895年)、《表与里》(1895年)为代表的作品群。镜花“观念小说”创作阶段的代表作除前述两部作品外,还有《义血侠血》(1894年)、《海战余波》(1894年)、《夜半钟声》(1895年)、《贫民俱乐部》(1895年)、《琵琶传》(1896年)、《海城发电》(1896年)、《化银杏》(1896年)等。这类作品关注社会,针砭时弊,现实性强。作品结尾处以发问的形式提出作者的主张或“观念”,引人深思,极具特点。

“自传性小说”阶段是指镜花初次以自身为原型,且连续发表具有共性的作品的文学创作时期。这一阶段对于泉镜花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阶段的“自传性小说”均取材于其幼年的生活经历,男主人公均为柔弱、惹人怜爱的少年,女主人公则为年长的美丽女性,作品主要以清新、浪漫的文风而著称。代表作品除《一之卷》(1896年)、《二之卷》(1896年)、《三之卷》(1896年)、《四之卷》(1896年)、《五之卷》(1896年)、《六之卷》(1896年)、《誓之卷》(1897年)和《照叶狂言》(1896年)外,《蓑谷》(1896年)、《龙潭谭》(1896年)、《化鸟》(1897年)、《清心庵》(1897年)、《莺花径》(1898年)等作品也让人耳熟能详。这类作品文体典雅,笔调抒情,情节曲折浪漫。从男主人公身上可以透视出镜花的影子。作品中处处流淌着镜花对飘然逝去的美丽母亲的思念与憧憬。这类作品集中发表在1896—1898年的三年间。自1899年始,镜花的文风和作品的氛围悄然发生变化,这在《三尺角》(1899年)和《黑百合》(1899年)中已初露端倪。

镜花实现向神秘、怪异世界华丽转身的标志是1900年压卷之作《高野圣僧》的问世。从此,镜花便一头扎进魑魅魍魉的世界。这一创作阶段跨度大,作品的色调也纷然杂呈。虽然《日本桥》(1914年)、《妇系图》(1907年)等所谓花街柳巷小说及以《风流线》和《续风流线》为代表的传奇类小说的现实性较强,但是整体上说,这一阶段的作品幻想飞扬,“鬼气袭人”。但是,镜花笔下的“鬼灵”并不令人毛骨悚然,那不过是一个美丽的幻影罢了。仙魔魑魅是“欲使妖怪出现在东京能听到电车铃声的闹市区”[9]的镜花感情的具象化。这一阶段是镜花创作的巅峰时代,诞生了大量杰作。其中不乏《女仙前记》(1902年)、《离别河》(后改名为《女仙后记》,1902年)、《采药》(1903年)、《春昼》(1906年)、《春昼后刻》(1906年)、《结缘》(1907年)、《妇系图》(1907年)、《草迷宫》(1908年)、《和歌灯》(1910年)、《朱红日记》(1911年)、《红提灯》(1912年)、《阳炎座》(1913年)、《夜叉池》(戏曲,1913年)、《海神别墅》(戏曲,1913年)、《日本桥》(1914年)、《天守阁物语》(戏曲,1917年)、《因缘之女》(1919年)、《银鼎》(1921年)、《隐眉的鬼灵》(1924年)、《贝壳中的河童》(1931年)、《缕红新草》(1939年)等经典名篇。其中的戏曲《夜叉池》、小说《日本桥》以及剧本《棣棠》(1923年)和戏曲《战国茶泡饭》(1926年)具有唯美主义倾向。

1937年6月24日,镜花凭借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获“帝国艺术院会员”殊荣。1939年7月,最后一部力作《缕红新草》在《中央公论》上发表。两个月后即9月7日镜花病逝,享年66岁。

毋庸置疑,众多追随者对镜花文学趋之若鹜。高超的语言技巧、巧妙的叙事结构及其文学纯粹的民族性使镜花文学历久不衰。镜花文学深深地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从日本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中汲取养分,开花结果。“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莫言的获奖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正是镜花文学的民族性使其保持着旺盛、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