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清醒世界

黎明时分,朝阳穿透世间尘埃,仿佛在下一刻,放映黑暗的幕布就会被揭开。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尘埃,映射在泥土上。但是朝霞的光,也唤不醒已经沉睡的心。空气中处处弥漫着泥土的气息。

晨光熹微,人的信念什么时间开始崩塌,信念被踩在泥泞中,一花开,一花落,无人问津。

“……“

我从睡梦中被铃声惊醒,我努力的平静着我不稳定的呼吸,没有理会额头上的汗水,任它滴落在我双手紧握的几页信纸中。

我第一次感受这样的生活,清醒。不看电视,不看手机。我也从未觉得生活就像是现在这样自觉。眼睛充满血丝,心跳的虽然厉害,还是陷入了窒息版的回忆。

假如每一种旅途,都是一条被动选择的路线,那么突破一个又一个地点为目标就是需要去履行的责任。

“她是一名收纳师,我们常常在‘厨房使用的工具是归于一个篮子里面’讨论。“

“她很喜欢把我喝酒时用的碳酸水放在竹篮里,虽然有时会和洋葱放在一起,但是我真的看到她把收纳做到了极致”

“……“

我们第一次相遇是在世博会上,我以游客的身份进入参观。当时偌大的展厅在中午过后只有寥寥几人,空荡荡的。好在走廊中间有几个散开的露台,露台上有几把椅子,从玻璃天花上照射下来的灯光照射到。

她独自站着,她就这样静静地站着,零星的光束一点一点照射在她发黄的头发上。

我能感觉到她和其他的旅行者不一样。展厅里面有太多这样的人路过。大部分都是穿着名牌的外套和旅行鞋,拿着名贵的相机对着毫无生机的美景拍摄。保存着一张张热门的打卡圣地,只为了拿出一些风景图片回到城市对着拿着小富即安,没有太多休息时间的人们进行炫耀。

他们以‘网红打卡点’为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以这些当做自己对于生活中审美的一种构想,自动归纳在了注重功名利益的参观者。她喜欢四海为家的快乐,而且她又可以找一个固定的地方停下来静静生活的人。我能够在人群中分辨他们。

假如莎士比亚的悲剧是真的,那么他一定建立在双方各自崩塌的废墟之上。她不过只是一个幼小的完美主义者。

夕阳压山,淡红色的晚霞涌现出来,堆着微笑,露出了镇郊恬静的黄昏。

我邀请他一同去展厅门外的小摊吃烧烤。她整理了下自己的外套,和她一起打开走廊的门。她走的很快,天花上的灯光打在她的背影上,仿佛置身迷雾中一般,下一秒就会不见。

深夜显的安逸的东路,店家在那用油锅炸串,纤细的竹纸上串着生猪肉、木耳和土豆。上菜了,撒上辣椒粉和依然粉就可以吃。我们做在室外,做在板凳上。看到她把双手伸进外套口袋里,伸直双腿,伸展自己的身体,凉爽的晚上总是让人精神振奋。

“你每年是不是经常出去旅行?“我问道。

“在一年里面,大概只有一两个月会出去,其他的时间我都会在城市里面居住。长时间在城市里面生活会成为依赖性的城市动物。“

“‘网上购物、外卖、看书、音乐和看电影’。有时间会在夜深人静的时间,出去散步,出去感受春天的落叶、夏天的花香。自己人身上的头发和皮肤,所产生的老去和孤独的味道……”

忙忙碌碌,平淡的生活。一直到失去所有。

夜渐渐深了,天空显得无比深邃,地面上散着的路灯也昏昏欲睡起来。街边店面已经开始收拾桌椅,打扫起来卫生……

“……”

无数次,我曾经希望每天在这样的时刻醒来。能望见窗外的夜雨。依窗听雨,只有雨滴落在窗边台子上的滴答声,倒也算,是在无人中拥有了些许生机。

离开是真相,是超越虚假、突破繁荣。总有一天会自己明白,他人怎么看你,怎么探索自己的生活,都不用在意。在意的是,我需要用一种真实的方式,在窗外的雨滴无法停止下落的时间里。要清楚如何生活。

看来今晚又要失眠了,失眠的感觉是难受的,在难受的同时又难免使人浮想绵绵。

在晚上,如果失眠,她会做在公园的长椅上,停留很长时间。她很喜欢感受微风轻轻抚过脸庞。那些被云掩盖掉的白月光,会在风里面慢慢移动,照亮附近的云层。我们都喜欢这种能花费时间的感觉,仿佛一天的束缚在这一时刻获得了解脱。

“我并不清楚自己什么时间会离开。但是我清楚,我已经距离它很近,很近。“

街道渐渐的沉寂落寞。附近的店面和当地的摆摊人,甚至和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一起,逐渐远去。明珠是承载这所有游客的优美乐章。他渐渐起身离开,悄无声息的经过我身边,像一片单薄的黑白照片。旁边树枝挂着的风景发出轻盈的敲击声,叮叮当当做响。这在我的回忆中留下深刻印象。

旅行的路程总是会打破自我的生活方式。适应一种秩序,适应一种原则。随时随地的改变方向,充满太多的危机感。这些又显的自己有太多的情感。我一样能够从一个方向另外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够打破生活的惯性。

她是一个很独特的女人,她喜欢享受着旅途的孤独,一个终结旧思维、旧生活,随时准备适应新的生活的人。我们双方的时间截然相同,这是我们彼此之间达成共识的所在。

我们有打破思维的选择,但是并没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天空中圆月渐去,云层逐渐变厚了起来。她的神情上再次透露着冷淡表情。

约好一起去看电影。在艺术的表达方式上,如同哈姆雷特一生的悲剧。艺术的不同表达中,人和人之间的认知不同,意识也必不相同。电影的导演是让人惊艳的记录者,充满想法,对世界充满虔诚,对生活充满创作。

“要是他能够走上王位,一定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表示对他的悲悼,我们要用军乐和战地的仪式,向他致敬。“

哈姆雷特装疯卖傻查明父亲被害死的真相,因为犹豫,母亲嫁给了凶手---现任国王。在取舍之间,渐渐酿成的悲剧。

哈姆雷特据说有100个电影版本。如果看完全的话剧,我也很难入戏。

走出影院,路人之间探讨之后去何处何处。描述语言也同样生动,比之台词也精彩的多。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戏剧感的画面,置身其中而又扑朔迷离。

人生在接纳的历程中,必须收纳“缺失的美“和“难以如愿“的事物。

“寒冬腊月,在在游玩回家途中收养了一只被遗弃的猫。它体型很小,异瞳。白色的毛发较为旺盛,大概是能逃过这个冬天的原因。蓝色的瞳孔中透露出对生命的渴望,绿色的瞳孔焕发着不属于这个季节的活力。它见我轻抚双手,一直轻轻唤着紧紧跟在我的身后。于是我决定抱它回家。在卧室单独备个纸箱,藏在柜子里。喂他稀饭和炸过的鱼肉。在它旁边看它进食直到入睡。晚上时常钻到我的怀里睡觉,这团略感温暖的肉体蠕动着。感受到从未感受到的温柔欣喜。内心时常紧锁的大门,如此悄然打开。”

在这个旅途中,走着人类从未踏足的地方,有着无法靠近的人,有着无法完成的事,有着我无法占有的感情,也有着无法修复的缺陷。

“母亲不喜欢家里养动物,更不喜欢我养。玩物丧志。转身已被母亲送走。我走在墙边哭出声来。”

我从此不再养任何动物,自己压根不会喜欢它们,不会面对它们,不会面对它们存在的感情。

街边的喧嚣声不绝于耳,插科打诨。因为一天的忙碌,在梦想中入睡,均匀呼吸。不问世事,如同婴儿般的睡眠。平静而又深邃的美。

“她曾经教给我整理和收纳的方法。晚上十分忙碌,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会讲所有的行动轨迹都变的‘可视化’,一样物品用一个透明盒子。放在外面的应该是外形很简洁,每天都需要用的物品。将它们放进整理盒或收纳架上。因为需要使用的物品得以几种安置。所以整理收纳时很便捷。她也从来不服从生活的表面。“

“我们对于旅行并没有固定的计划。我们只带带了一本‘全球旅行指南’,上面有将近十几页的特色讲解,但是内容并不那么具体。实际上了参考的路线并没有那么多。”

“出发前夜,除却照片、睡袋、雨衣、药品等必需物品。当然,旅行途中必然有大量价格中肯嗯店铺。必然保证行李的重量不会造成我们进退两难的局面。我们把一切都整理成马上就能搬走的状态。既不会让自己在往里面放置更多东西的念头,也省去了我们‘明天’离开时往背包中装入物品的时间。”

我想,舒心而又自由的收纳师,安逸而自得的旅行者。需要付出的是“合理的物品摆放在合理的位置。”

我想,我特别羡慕那些自称“穷游者”的旅行历程。他们在几千里的起点和终点之间,带着睡袋、两双鞋子,背着硕重的旅行包,有目的的前行着。

海拔一百多米的大金山,透露着沧海桑田。一片平川,谈不上巍峨险峻,山势陡峭。

第一站,做火车抵达上海。正值夏末,天气闷热,在火车站背着随身行李。浑身被汗液浸透。我们从未对热水和淋浴,有过这么大的需求。又换乘到一辆出租车中,我们眼中带着疲倦,但不缺对彼此的温柔。

房间看着很整洁,两张床和一个直供热水的卫生间。我从未感到如此轻松。休息的时间,我们把证件小心翼翼的压在枕头下。枕边飘过陌生人头发上油脂的气息。显然是未曾换过的。我带着略带潮湿的头发,躺在散打着古怪气味的单人床上。隔壁房间里有人看着电视到很晚,声音虽然开的不太,但是房间隔音不是很好。时而有笑声传到我耳朵里。辗转反侧,不知到了凌晨几点,才缓缓睡去。

在热恋中的旅途中。我们从未觉得旅行是一种解脱。我们在旅途中,感受并享受着双方的孤独,一路不停歇。

在这里,一百多米的山峰,已经算的上是高山耸立。历史的潮流一遍遍的在脚下的泥土中回溯,如今水土流失的问题也在一步步的恶化。吴王夫差的厚积薄发、忍辱负重的人生也铸造不了明君的历史;秦王平定六国、一统天下的人生也找不到长生的真谛。我们无法预知结果。南宋的海陆变迁,现如今零散的散落在我们视野里。诸如此类,无可置疑。

这里没有广袤的原野、没有数之不尽的树木。历史的岁月在一遍遍的更替、时代的潮流在一次次中更迄。这里没有一望无垠的山野丛林。甚至在这极光般的远方,也看不到一直鸟飞过。

我们双方的历程,正在一点一点的消散。

我们从一个繁华都市启程,看着对方逐渐苍老,逐渐疲倦的肉体和灵魂。也许从困境中脱离出来的唯一要求,便是需要付出自己身强力壮、充沛的十年的青春罢了。青春交付给了都市,精神坐落在宁静怡人的乡庙之中。

……

今日有雨,随处可见的雨滴声撞击在泥土上。

……

在旅馆我们看着互相写的信。我热爱写作,他喜欢收纳。她平时不喜读书,更不喜文学。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事情。她喜欢收纳,常常称自己每天都在帮我收纳着“文学”—我每次给她写的信。我有写作的习惯。摘抄、写诗歌、写自己想写的话。我的每一次书写都会做的很规范。我认为这也印证着我们之间感情。她恰恰相反,她也会写些东西。我知道他在包容、理解,更多的是融入着我。同时我也在做着每一天的整理、收纳。她写的信不是残缺的纸张就是随手撕下卡纸。我跟庆幸的是,她并没有用我寄给她的信,作为纸张在进行书写,来作为我的回信。我们彼此留下生活的足迹,共同印证着生活的虚假、印证着生活的热烈、印证着无人的激情。

有时间,我们会想到我们彼此老去的时候。某一刻,是否还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曾经翻过她的背包,好奇她对于我那充满想法的书信的看法。信封并没有打开过的痕迹,也没有阅读过。但是每一件的信封都写上了日期。她真的很会收纳。我明白,只要不缺失,书信中的痕迹不会同岁月抹去。

直至今日,才理解一个不喜欢阅读的人,喜欢看我写的诗歌、毫无生气的日记。

我们共同理解、共同包容、共同建立起彼此搏斗的制度,并以此作为标榜,来衡量旅途中的得与失。

我们之间关系变得沉闷、变得孤僻。但是这不失为一种令人感触的珍贵。

我们之间的目的变得带有征服,将对方当做牢笼中的猎物,渐渐地忽视了对方的想法。

我们之间的内心变的感情泛滥,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自我沉浸在自己特质的场景中。

夕阳落山,去一方野林。在闷热的时间里、在杂乱的丛林中。走过一路,观其风景,从高耸的翠柏到低矮的灌木丛、从荒芜到群山的碑文,在到“无家可归的英雄”。越往上走,越发的寂寥。

这是当地人走过千万遍的路线、这是千百英雄最后留下的栖息地。故事的起始到落幕,对应着晨曦的潮起和夕阳的渐落。剩下不是风景,多的是万般风情。

我们在都市过的并不如意。花时间为生计奔波、花时间填饱肚子、更多的是花时间去平息内心的麻木。在循环中等到了明天。我一直在工作,不曾认真的休息过,又相继换了不同的工作。每日朝九晚五,从第一天怀抱着热情到第“二”天的习惯。如此反复,如此的生存着,但似乎又有些乐此不疲。我并不明白我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什么,甚至在离开的时间带有什么。每天胡乱的猜想,直至我的大脑运转到极限,才草草结束了一天的生活。

我讨厌都市,但又恋眷都市。它是我赖以生存的生活场景,然而又过去充实。这必然是在都市中生存所要付的代价。我更需要在这里去生存。

每周的日用品都会在网上购买,只有都市的便捷性是让我找不到太多毛病的地方。每周都会翻看着他们的评价去购买我的商品。

这是我们在这里的最后一个晚上。灯光、网上购物、美食、甚至是令人厌烦的尾气。我最舍不得的是在不远处书店。那里的书籍总是很全,但是那里没有一个合格的整理员。疲倦的人们总会把看过的书放在其他书柜的整理框内。我跟她提到过此事。他每次都把家里整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她对于书籍的整理并不是很有兴趣。也许她每天整理我的书信已经够头疼了吧。所有触手可及的现代化的生活都将会有一段时间不会出现在我的生活。只剩下可供休息的住所、食物、衣物、必需品和陪伴在我身边的她。

我拿出笔,在她熟睡的呼吸声中记录着这几天发生的事。翻身摩擦和翻动纸张的声音充斥着整个房间。

十月初,选择离开这个城市、离开这思想短暂停留的栖息地。月初的天气和“秋”提不得半点关系,依旧闷热。打车前往机场,我们的身影逐渐被嘈杂的人群中逐渐淹没,就像我们从未出现在这个城市。

与其说我们离开了一座城市,不如说我们又置身投入了另一份孤独。不禁远眺湖天,跳脱出往日的生活,脱离出又一个舒适圈,带着一个大号的行李箱。奔向遥远而又陌生的远方。在山顶,身朝着大海,脱离终日的束缚,独自生活。片段是空架的,但面朝大海却是终其一生都在追求。

内心的孤独如同背着太阳的山路,旅途中充满宁静,见不得一点杂音。我每次想到这里,孤独的情绪逐渐充斥着我的内心,久久无法落笔。直面孤独,能做到的,除了只笑不语,真的想不到更为妥当的表达方式。

我用半生孤独书写春秋、总结秋冬,又用一生经历春秋、历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