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物流碳排放与低碳发展政策研究
- 张汉鹏 钟鑫
- 7字
- 2021-12-30 12:53:31
1 城市物流简介
1.1 城市物流概述
1.1.1 什么是城市物流
1.1.1.1 城市物流的概念
城市物流是为城市经济服务的,它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唐秀丽, 2011)。城市物流可定义为物品在城市内部的实体流动,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货物集散以及城市废弃物清理的过程。
城市物流概念的内涵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城市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在综合考虑多种运输方式、调整城市用地规划、调整城市路网规划的基础上,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集成和优化配置,并通过考虑城市物流对社会、环境、经济、金融和能源的影响,使城市物流活动达到整体最优的过程。
(2)城市物流是一种区域物流。城市物流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且城市经济是城市物流存在的条件,城市物流的概念与城市经济涉及的范围应该是一致的。城市是一个空间区域,城市是生产、流通、消费的聚集地,也是机构、设施、商品、人员、信息等的高度密集区域。城市物流是发生在城市内的物流。因此,城市物流可以被理解为以城市为依托的区域物流。有关区域物流的理论与政策,如区域物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区域物流的规划原则与方法,区域物流发展对策,等等,一般也适用于城市物流。城市物流的集中度更高,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重要,同时,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或负面作用也更大。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物流规模的扩大,城市物流的外部不经济也越来越明显,如交通拥挤、噪声污染、环境污染、交通事故频发、居住成本高昂、居住环境恶化等。城市是一个人流、商流、信息流、物流密集的区域,城市物流所产生的上述外部不经济也就更加集中与突出,从而使城市物流成为各种区域物流中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区域物流。
(3)城市物流与区域物流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的内容不同。区域物流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组织货物在大范围区域内的流动,通过不同交通方式的联运使得物流活动经济、快捷,考虑的是干线运输组织。而城市物流研究的重点是如何保障整个城市的物流活动以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考虑的是货物在城市内的流动以及与城市外界的交换,以城市物流配送为主。
(4)城市物流为中观物流,必须服从于行业经济的需要,必须与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城市物流与行业物流相比,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研究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不同。城市物流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内的所有物流活动;行业物流是针对本行业货物种类的特点,确定其配送、加工模式等物流活动。行业物流如商业物流追求的是本行业的效益最大化,在追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牺牲其他行业的利益或者社会利益,不考虑对社会造成的环境、交通等影响;城市物流追求的目标是整个城市社会成本的最小化,包括环境、交通等因素。
1.1.1.2 城市物流的特征
城市物流的特征是由城市经济的特征决定的。如果与企业物流相对比,它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从物流活动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城市物流不仅包括生产领域、流通领域,而且还包括消费领域,因此,它涉及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对一个国家来讲,按城市物流的含义,可以将其认定为中观物流,属于区域物流。而企业物流虽然涉及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但主要还是指生产领域的物流,在范围上也仅局限于一个企业,属于微观物流。
(2)从物流的对象来看,城市物流流动的物质资料,既有生产消费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又有人们生活消费的各种消费品,还包括城市废弃物品的流动。在企业物流中,我们只考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原材料和企业产成品的物流问题,而企业劳动者所需的生活资料的物流问题并未被考虑在内。
(3)从物流的规模或流量来看,城市物流的规模或流量要比企业物流大得多。城市物流的规模或流量不仅取决于城市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而且要受其他城市或周围农村乃至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企业物流,就单个企业而言,物流的规模或流量仅由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规模决定。
(4)从物流的形式来看,城市物流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货物通过的形式,它是指这一城市外其他城市之间或地区之间货物移动时经过该城市的物流活动;第二种,货物的集散,它是指城市本身对某些货物为发货点(本城市生产满足其他城市或地区需求的产品)或收货点(其他城市或地区满足本城市需求的产品),或者对某些货物既是发货点又是收货点;第三种,干线运输的物流,它是指伴随铁路、船舶、卡车等干线运输而产生的物流,诸如在城市设有进出城的港湾、机场、货物车站、卡车终端等。而企业物流形式是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相联系的,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一个环节。所以,可以这样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物质资料的不断运动过程,或者是一个不断输入物质资料,并经过转换加工而输出另一类物质资料的物流过程体系。而城市物流不能依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思路来进行管理,它是涉及多种形态、多个领域、多个行业、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形式。
(5)从物流管理上来看,城市物流管理所涉及的面广,既有城市内成千上万家企业、单位和家庭,又有其他城市和周围农村的企业、单位和家庭;所涉及的部门多,几乎包括了三次产业的所有部门;所涉及的因素浩繁,包括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因素。因此,城市物流管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行业、各部门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共同配合、协作,实现物流的有效管理。相对于城市物流来讲,对于企业物流管理,虽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所涉及的面要小得多,所涉及的因素要少得多;从物流业务上讲,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构成了单个企业的物流系统。
1.1.1.3 城市物流的特殊性
1.1.1.3.1 物流密度高
物流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所拥有的物流业务、物流设施(物流线路、物流网点等)、物流设备(运输车辆)、物流组织等的数量。所谓高密度,是指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拥有较大的物流量和较多的物流设施、物流设备、物流组织。与其他区域(郊区或农村,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相比,城市物流作业量、物流设施、物流设备、物流组织相对比较集中,因此,城市的物流密度也比较高,特别是大城市,其物流密度更高。物流密度越高,其存在的问题及隐患也就越严重,组织与管理的难度也就更大,从而要求城市物流组织与管理更科学、更系统、更严密。
1.1.1.3.2 制约因素多
城市既是生产、流通、消费中心,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高密度地分布着各种交通设施(铁路、公路、车站、港口、桥梁)、商业旅游设施、文化体育设施、教育医疗设施、园林绿地、工厂、机关大院、居民住宅等建筑物及生产与生活区域;同时,还有大量的人员流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要素都是城市物流的障碍物,例如,物流网点的布局、物流路线的选择、物流作业的开展,都会受到上述障碍物的影响与制约。当然,城市流通网点布局与物流作业的开展,也会对上述要素产生各种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显然,对其他区域物流来说,就不存在像城市物流这么多的障碍物或制约因素,其组织与管理难度也就没有城市物流的组织与管理难度大。
1.1.1.3.3 以短距离公路物流为主
从理论上讲,城市物流包括城市输入物流、城市输出物流与城市内部物流。城市输入物流是指由城市外部进入城市的物流,城市输出物流是指以城市内部为出发点向城市外部流出的物流。显然,城市输入物流与城市输出物流的具体形式主要是车站物流、港口物流、机场物流及其他物流网点物流。而城市内部物流是指发生在城市内部各物流网点之间、物流网点与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同城物流。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城市物流,其主要载体或手段都是公路与卡车,因此,城市物流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公路物流为主,而且是短距离的公路物流。既然城市物流以公路物流为主,因此,城市物流的最大问题也就是公路物流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三大问题:一是交通拥挤,二是环境恶化,三是能源高消耗。
1.1.2 现代物流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物流产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物流产业对其他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宏观分析可以用物流的贡献率来表示,是指物流产业的增长占整个经济增长的比重,是衡量物流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物流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具体贡献表现如下:
1.1.2.1 对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贡献
物流产业对城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可通过物流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从国外物流产业实现的产值来看,这一比例越大,物流产业的贡献也就越大。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高低,与该国的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中间需求率有关。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中间需求率越高,那么物流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就越大。据统计,目前美国物流产业规模为9 000亿美元,几乎是高科技产业的两倍,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物流产业合同金额为342亿美元,预计今后3年将以平均23%的速度增长。因此,物流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的核心。现代物流作为以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综合服务行业,已经成为促进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市场运行成本的角度分析,物流业的突出贡献表现在普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方面。从交易的全过程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可大大降低搜寻交易对象信息的费用,减少各种履约风险,从而避免仲裁、法律诉讼等行为所产生的费用。从交易主体行为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这使得交易双方交易费用有望被控制在最低限度。物流业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是因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是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网络,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还可以增强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
1.1.2.2 优化经济结构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现代物流的实现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促使城市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有利于对分散的物流进行集中处理。现代物流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结构高度化等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现代物流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
1.1.2.3 调节和平衡市场供需
现代物流所辐射的经济城市就是“极化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将成为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调节器。物流产业促使经济运行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与平衡更趋向于合理化和科学化,它不仅对生产及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高效率与高效益的自动调节作用,而且还加速了商品流通领域中相关产业如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商品零售和批发业等行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国家赖以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领域。物流产业的社会职能正在悄然改变着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发展格局,市场供需的动态变化因物流产业的发展而正在完成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即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飞跃。物流产业的市场贡献表现在推动市场范围扩张、促进市场体系发展和完善等方面的作用。物流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物流活动中出现的技术创新、各环节职能的整合、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创新,大大地降低了商品交易费用。物流产业的触角延伸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部门,不仅提高了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效益和效率,而且物流产业促使商品交换的市场逐步扩大,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建立并进一步加固。物流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强劲增长势头,有效地满足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及消费领域迅速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物流产业的扩张导致交换与贸易活动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广,规模日趋扩大,加速了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在更为广阔的区域中实现分工与协作,同时也促进了国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1.1.2.4 城市物流对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贡献
为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一方面,生产部门按照消费需求进行生产,根据流通领域的引导和消费需求信息的反馈组织生产;另一方面,将这种生产转变为社会的实际消费也必须通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环节来实现。商品流通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四位一体,由传统的商品流通产业如批发或零售商业组织独立完成,而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诞生,商流和物流的职能分离,提高了流通领域的运行效率,突出了物流职能的专业化水平,并借助现代应用科学技术(网络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加速了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转速度。不仅如此,物流活动还可以作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企业组织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有效工具与手段,并在很大程度上对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及消费倾向产生积极影响,不仅满足社会对商品品种、购买商品的便利及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而且会进一步引导需求、改变需求理念甚至创造需求。
上述物流产业的贡献比较直接地表现为其显性的贡献(图1-1),而作为其隐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国家财政收入、国民福利、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与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限于篇幅,本书在此不再详细阐述。
图1-1 现代物流对城市的贡献
从本质上说,现代物流产业的贡献是推动国民经济及各产业部门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特殊的产业地位。按照国际一般经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第一、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格局的渐变,主要体现在各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劳动力就业人口的比例,第一、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呈现纵向递减趋势,而第三产业的产值与就业人口呈现递增趋势。作为传统产业的第一、二产业的产值减少相对较慢,其产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却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这其中主要是物流产业对工农业的产业支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业链条的合理结构。
1.1.3 城市物流的框架体系
现代物流是供应链体系的核心,城市物流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而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因此,供应链管理和产业集群理论被视为城市物流研究的理论基础。
1.1.3.1 城市物流需求分析
物流系统分析从对象系统整体最优出发,在优先确定系统目标、系统准则的基础上,根据物流的目标要求,分析构成系统各级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系统同环境的相互影响,寻求实现系统目标的最佳途径。分析时要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计算方法,对系统的目的、功能、结构、环境、费用和效益等,进行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收集、比较、分析和处理有关数据,制定若干个拟实施方案,比较和评价物流结果,寻求系统整体效益最佳和有限资源配备最佳的方案,为决策者进行最后抉择提供科学依据。
物流需求分析是指将物流需求与生产需求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相关分析的过程。物流活动日益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之中,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物流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物流需求的主要因素。物流需求分析借助于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手段,了解社会经济活动对于物流能力供给的需求强度,进行有效的需求管理,引导社会投资有目的地进入物流服务领域,以便合理规划、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改进物流的供给体系。
对城市物流需求的分析是了解物流市场的基础,也是整个城市物流系统框架的基础,决定了供应主体的形成和能力。城市物流需求包括需求主体的市场价值结构和需求主体的需求特征结构。
物流体系需求主体结构可分为三个客观层面:①企业物流,即企业产生的采购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形式的物流需求。②行业物流,即某些行业产生的特殊的物流服务需求。③社会物流,即企业外部所有物流活动的总称,是物流市场中最大的物流服务需求来源。
就城市物流的基本特征而言,物流需求主体在需求特征上表现为:①城市配送物流。城市辐射范围扩大和现代化的商贸业态的迅速发展对城市配送物流的要求日益增加。②都市圈区域物流。都市圈或城市群的形成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大趋势,物流活动也相应从市域向区域拓展。区域物流成为城市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③省(城)际物流。从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来看,现代城市已经处于多个层次经济区中,省(城)际物流对加强不同区域的城市间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④国际物流。城市经济的日趋国际化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中国加入WTO,更是为国际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图1-2是城市物流体系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2 城市物流体系框架结构
1.1.3.2 城市物流供应主体结构分析
物流供应主体的作用是在特定的物流资源的配置下,实现特定的物流服务功能。物流服务功能表现在设计中主要结合业态结构和功能两方面。从业态结构分析,物流供应主体可分为专业配送企业、新兴储运企业、综合物流企业;物流供应主体的供应能力结构,从物流市场上的供应能力表现分析,单一物流服务主体、综合物流服务主体、规模化物流服务主体等不同的物流供应主体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物流供应主体的市场实现形式是通过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规划设计,物流供应主体的市场形态将通过物流节点的布局得到体现,供应能力将同时通过对物流节点的功能设计来实现,包括物流中心、物流园区、配送中心。
1.1.3.3 城市物流服务平台
基础设施系统、信息系统和政策保障系统是城市物流服务平台的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规划设计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确定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物流节点的优化布局、物流节点功能的设计、各物流节点货运通道的合理设计、物流网络内部通道的日益完善等。
物流信息系统以其科技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物流管理决策、管理组织结构、物流业务运作方式起到了重大的改善和促进作用,包括物流信息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物流信息平台的系统结构、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发展模式。
完善的物流政策保障系统将有利于为整个体系框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①鼓励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规划;②政府物流业管理协调机制的规划建议;③物流业行业管理体制的规划建议;④物流业市场的规范化策略;⑤物流人才战略;⑥为物流发展规划的实施所提供的政策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