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慢慢等待开悟

有一次我在听马未都先生的收藏节目,听到他在讲那些价值几千万、几亿的瓷器,忽然想到,有些文物其实并不见得比当代的优秀瓷器做得更好、更精美,可能因为年代久远、稀少或概念炒作而显得珍贵而已。我们追求的很多东西不也是这样吗?其实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让人难以放下。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满身轻松,好像可以放下执着了。但是过了没多久,那种轻松感就离去了,“放下”并不像说的那样简单啊!

以前参加过多次追悼会,每一次都好像醍醐灌顶,想想生活中那么执着干什么呢,为名利而奔忙,又有多大的意义呢,离去了,一切都成空。但是回来之后,涛声依旧,做不到那么释然。我想,同去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吧。

为什么会这样?

当年禅宗六祖慧能和神秀有顿悟和渐悟之争,那么在心理成长中,需要顿悟还是渐悟呢?顿悟是指顿然领悟,也就是明白了一个道理(核心信念),相应地很多道理(中间信念、习惯性思维)一下子就明白了,这种情况是部分存在的。但是由于认知树的存在,而且已经形成了习惯性思维,所以,即使核心信念改变了,相应的中间信念和习惯性思维大部分也不会自动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顿悟就不易发生。所以,还需要渐悟,去一一反省和重建认知。

另外,对一般人来说,还要过正常的生活,还有世俗的追求,有家庭的责任,所以完全放下是不可能的。至少从家庭的角度来说,不能要求爱人、孩子像自己一样“放下”。另外,很多世俗的名利、物质,也会给人带来幸福,对心理可能也是有益的。即使是禅宗,也提倡用出世的精神来入世,而不是完全出世。所以对一般人来说,需要做的不是完全放下,而是适度放下;不是不执着,而是不要太执着,学会适度执着。所以在很多具体的方面,需要把握好度。但是尺度是难以把握的,需要反复实践、思考,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心理成长常常是个渐进的过程。

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顿悟是有作用的,有时会一下子想明白不少东西,但更需要渐悟,慢慢地开悟,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