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中国文学史上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是唐诗,一是宋词。

许多人的学龄前教育都是从背诵唐诗宋词开始的。从“床前明月光”,到“春眠不觉晓”;从“锄禾日当午”到“红豆生南国”;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到“春花秋月何时了”……

尽管对诗词中的含义并不完全理解,凭借诗词本身的韵律特点和儿童本身超强的记忆力,孩子们也能背得滚瓜烂熟。

但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像“飞流直下三千尺”那么好懂。《全唐诗》里有两千余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全宋词》收录了一千三百余位词人的词作近两万首,可以说浩若烟海。其中,大量作品文字艰涩,内容隐晦,用典生僻,别说孩子,就是成年人也不知所云,读起来自然也是兴味索然。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理解作品的内涵,更好地体会唐诗宋词的魅力呢?

我觉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了解作者本人,了解他们的经历和个性,知道在他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才写出了这样的作品。

其实,每一首诗、每一首词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一段真实的故事。

千百年来,文坛诞生了为数众多的诗词名家,也为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华美篇章。《咏鹅》让我们见识了骆宾王的天纵奇才;《滕王阁序》让我们领略了王勃的旷世才华;《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背后,是李清照一生的孤独哀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的是辛弃疾的壮志难酬……

通过诗人的故事,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轨迹,不但可以让我们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让我们对诗人的人生有更深的体会。

长期以来,“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是评价古代文人的惯常思维方式。李白的放浪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白居易的乐天知命、孟浩然的淡泊名利、苏东坡的豪迈奔放、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李清照的婉约惆怅……这些性格特征与诗人相生相伴,逐渐成为诗人身上固定的标签。

但其实,每个人都不止一面。古往今来,人不如文、文不如人的情况大量存在,只是出于“为尊者讳”的传统观念,诗人身上的缺点甚至犯下的错误,都在有意无意之间,被后人选择性掩盖或者忽略掉了。

我们常见的诗人形象,几乎都是被有意塑造的。人们可能不会想到,在一首首诗词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选取了唐宋时期有代表性的三十位诗人词人,讲述他们的种种人生经历。

在这里,你会看到,自古英雄出少年,王勃、骆宾王、王维、李白、白居易、杜牧、温庭筠、苏轼、柳永等一大批诗人,从小就被人们称作“神童”,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春风得意,名扬四海,笔墨挥洒自如,仿佛在不经意间,便书写了唐诗宋词的辉煌篇章。他们的生活更是快意潇洒,策马奔腾,呼朋唤友,觥筹交错,诗词唱和,痛饮高歌,不知今夕何夕。

在这里,你也会看到,王勃故意杀人、陈子昂“商业炒作”、王维被俘担任伪职、王昌龄死于谋杀、白居易“以诗杀人”、贾岛撞车、李商隐遭人非议、温庭筠考场作弊、柳永沉溺青楼、欧阳修身陷丑闻、李清照嗜赌成性、辛弃疾坐拥豪宅佳人……

在对古代文人的描述中,我们不应该因为某个人品格上的缺失,而贬低他的作品。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诗人词人的另一面可能会颠覆你的固有印象,但或许,这另一面与我们熟知的一面加起来,才是他们本来的样子。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词人全面的、立体的形象。

在古代的史书中,诗人词人往往只占极小的篇幅。他们在浩瀚的历史中,与那些九五之尊的帝王、呼风唤雨的高官、驰骋疆场的名将相比,显得似乎微不足道,有的甚至只有寥寥数笔,轻描淡写。这对于我们认识诗人词人很不便,因为资料十分有限。

而且,史家在讲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时,要么平铺直叙,文字冰冷,毫无感情色彩;要么晦涩难懂,枯燥无味。

我常想,作为严谨的历史著作,这样写当然没有问题,但普通读者怎么读得下去呢?

一说起历史,就是严肃,就是端庄,就是厚重,其实说白了,历史不就是以前真实发生过的活生生的事吗?与现在相比,只是时间不同而已。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难道不应该像现在听故事一样,好玩有趣吗?

历史本来就是有趣的。

因此,本书在讲述古代诗人的故事时,有意采用现代人的语言和视角,文字通俗化,口语化,力争让每一个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让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这是我一贯的写作风格,也是我一贯坚持的写作原则。

本书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考虑,在依托正史资料的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诗词评传、笔记小说,虽说不能全信,但也姑且可以当作部分参考,好玩但别太较真。

这本书要呈现给你的,是与你以往印象稍有不同的诗人词人形象,更生动,更活泼,更有趣,更立体。他们是如此熟悉,但又如此陌生。

所有的努力与付出,只为确保每一位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能不时发出会心的一笑。

这是一次妙趣横生的诗词之旅,期待你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有所收获。

大圣

二〇二〇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