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水资源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由于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显得十分突出,局部地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在国际上也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水资源紧缺有可能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

根据1956—2000年同步资料系列计算,中国多年平均降水深约为650mm,年降水量为61786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412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7375亿m3,约占水资源总量的96%,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不重复计算的水量为1037亿m3,约占水资源总量的4%。

中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南方多、北方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空间分布特征。400mm降水深等值线以西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面积约占全国的42%,其中年降水深200mm以下面积约占全国的26%;400mm降水深等值线以东面积约占全国的58%,其中降水深800mm以上面积约占全国的30%。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36%,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占全国的68%,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4%;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64%,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仅约占全国的32%,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的16%;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的72%,多年平均降水量占全国的85%,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约占全国的93%;平原及盆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8%,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占全国的15%,其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年径流深由东南的2000mm向西北递减至5mm。

在时间分配上,水资源年内集中程度高,南方地区大部分测站多年平均连续最大4个月(5—8月)降水量约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55%,河川径流量占全年的50%~70%;北方地区多年平均连续最大4个月(6—9月)降水绝大部分测站超过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70%,河川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一般在60%~80%,其中华北、东北、西北内陆河的局部地区可达80%以上,部分测站甚至超过90%。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南方地区年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一般为2~3,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一般在5倍以下;北方地区年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一般为3~6,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可达10倍以上。各地降水普遍存在连丰和连枯现象,其中北方地区尤为明显,北方地区大多数雨量站连丰、连枯年段年数一般为2~6年和4~7年;南方地区大多数雨量站连丰、连枯年段年数一般均为3~7年。

由于近20年来,中国气候和下垫面状况较以往均有显著的改变,导致水资源数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比1980—2000年系列(近期下垫面条件)与1956—1979年系列(代表20世纪70年代下垫面条件),就全国而言,降水量变化不大,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略有增加。南方地区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增加幅度接近4%;北方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水资源量减少明显,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最为显著,4个水资源一级区合计降水量减少6%,河川径流量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区降水量减少10%、河川径流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淮河区山东半岛降水量减少16%、河川径流量减少52%、水资源总量减少32%。地下水资源量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来看,1980—2000年系列与1956—1979年系列总量变化不大,变幅为-0.83%。

一方面,水资源数量在减少,另一方面,水资源需求却在增加。1949年中国总用水量仅1031亿m3,人均用水量187m3;1959年增至2048亿m3,人均用水量316m3;1965年增至2744亿m3,人均用水量378m3;1980年达4408亿m3,人均用水量449m3。1980—2000年,中国总用水量仍处于增长态势,2000年全国总用水量为5628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3861亿m3、工业用水量1160亿m3、生活用水量607亿m3,2000年用水量比1980年增加1220亿m3。2010年,全国总用水量为6213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4168亿m3、工业用水量1203亿m3、居民生活用水量474亿m3、建筑业用水19.9亿m3、第三产业用水342.1亿m3、生态环境用水106.4亿m3,2010年用水量比2000年增加585亿m3

为了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截止到2010年,全国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9.8万多座,塘坝等工程457万座,蓄水工程总库容达9626亿m3。从整体看,中国蓄水工程对天然径流的调蓄控制能力低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墨西哥等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高的国家,但北方地区蓄水工程对径流的调节能力较强,海河、黄河和辽河3个水资源一级区蓄水工程总库容,均大于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兴利库容约占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5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