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位于大陆季风气候区,加以三级阶梯地形条件,决定了我国干旱广发、频发的背景。在当前变化环境下,干旱问题愈演愈烈。一方面,气候变化导致干旱事件发生的频度、强度日趋增强;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干旱灾害的暴露性和脆弱性急剧增加。当前,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1%,而在气象灾害中,53%的损失是由旱灾所造成的。我国年均干旱受灾和成灾面积分别为21124.83×103hm2和9429.82×103hm2,分别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8.5%和8.3%;年均因干旱导致的粮食损失量达162.3亿kg,占同期粮食产量的4.7%左右;年均因旱灾导致的饮水困难人口为2707.7万。由此可见,干旱灾害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障碍,也是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应对的“主战场”。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孕灾环境呈动态变化,具有多时空尺度和随机性的特征。同时,历史规律反映的是重现特性,未来发展情势不尽相同,不能完全指导未来风险应对,因此为满足下一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安全保障需求,需要从风险视角系统回答干旱及旱灾的评价、预估和应对等实践需求问题。

发展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及干旱灾害风险评价、预估应对理论与成套技术体系可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本书考虑水循环对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等用水单元供需水过程的影响,以及干旱及旱灾对这一影响的响应,提出流域/区域风险评价方法,并结合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梯次明晰干旱灾害风险应对的重点和整体风险应对方案,以及区域需承受的干旱灾害风险,可指导流域/区域干旱灾害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可确保流域/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概述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干旱及干旱灾害风险评价、预估应对的现状与进展,阐述本书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章阐述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及应对的理论技术与框架。第3~5章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滦河流域干旱评价模型和旱灾风险评价模型,并对滦河流域现状干旱特征进行评价和分析。第6~7章对滦河流域未来气象水文的变化特征以及干旱风险变化特征进行预估,并针对未来旱灾风险提出滦河流域旱灾风险梯次应对的措施。第8章总结本书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后续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进行展望。

本书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0CB951102)、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2014110)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402707)的共同资助。本书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由长江科学院袁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杨志勇执笔;第2章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杨志勇、翁白莎和湖北大学尹军执笔;第3章由袁喆和翁白莎执笔;第4章由袁喆、西安科技大学史晓亮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于赢东执笔;第5章由袁喆、杨志勇和于赢东执笔;第6章由袁喆、杨志勇和尹军执笔;第7章由杨志勇和于赢东执笔。全书由袁喆、杨志勇和于赢东统稿。

由于干旱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存在复杂性,且本研究涉及现代水文学、水资源学、气象学、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多个学科,限于时间和水平,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7年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