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让你感到恐惧的从来不是那些实际的危机
- 一个人的自白和自我疗愈
- 素心执笔
- 1265字
- 2022-02-03 19:16:06
爱,是这个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它的价值胜于一切。
它最易获得,也最难获得。
父母的爱从你还没诞生之前就已存在,并且不会因时间而有所变化。
但很多的父母都未曾习得如何去表达爱,以至于我们无法接收到来自父母全部的爱。
我们在爱里总觉得匮乏,在生命最初我们强烈依赖父母的爱而得以生存。
我们已不自觉将获得爱与生命等同、失去爱与失去生命等同,匮乏爱与匮乏生命的源泉等同。
所以,一切的爱而不得会让我们感到恐惧。
我们在那样的体验里深刻地感受到爱的匮乏,无法认同自己的价值,否定自己存在的意义,感觉到无法呼吸、无法行动,就像是生命在下一秒就会流逝的一样。
但事实上,我们只是感到不到爱。
我们渴望来自另一个人唯一的爱,当这个人拒绝给或者给的很少的时候,我们就无法找到自己生命的位置,我们感受不到来自于这个人乃至这个世界的爱,生命从此走向枯萎乃至消亡。
我们活着,但却毫无生机。
我们说着话,却毫无灵魂。
我们笑着,却毫无情感。
但是一旦我们能够重新接收到爱,我们便像被注入了生命力的布偶,一下子就活了起来。
我们尽情享受着这鲜活的生命,却也时刻担忧着生命力的消逝。
我们付出爱,也渴望得到爱。
当得不到想要的爱的时候,内心对于生命力消逝的恐惧便倾巢而出。
这种恐惧让所有的日常活动受阻,让我们不自觉想要抓住更多的东西: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
一切我们觉得可以填补内心那个空洞的,我们都毫不犹豫地去抓住。
当然,我们最渴望的,还是抓住另一个人的心,得到他的爱,获得新的生命力源泉。
但这种患得患失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所以我们的大脑聪明地给我们重复一个理念:我不需要,我不需要,我不需要···
显然大脑失败了,奈何本能是无法通过理智压制的:压制越多,渴求越强。
然后大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不管是什么人,都要努力去获得他的爱,即使是短暂的,即使“我不喜欢他”,但“他要喜欢我”。
这种大脑的“不平等条约”,注定以落败告终。
毕竟,人家凭什么要给你你都没有给到人家的东西?
爱是相互的,当感受不到一个人的爱的时候,没有人愿意一直无条件地付出,甚至很多人都宁愿不去付出,也不愿意受伤。
我如是,他人亦如是。
找不到特定的对象去爱,一方面是过于完美主义,另一方面可能会更主要——那就是担心自己的投入和付出得不到回应。
当然,也有可能并不清楚如何去爱一个人。
我们总希望得到他人的爱,希望被无条件接纳,希望被认可,希望被关注,希望被倾听,希望被陪伴,希望被疼惜······
但我们所希望的这一切,我们却又那么吝啬不肯给予一丝一毫。
我们会想:他给我了我才能给他,可是他也是那么想,你不给他他就不会给你。
于是大家都寻求着,也都匮乏着、恐惧着,也都极力掩盖着。
但是掩盖没有用啊——
于是大脑又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某些行动来替代爱:比如性,比如工作,比如进食,比如无节制的娱乐活动······
深夜来临,一切化为枉费,我们依然能够听到内心对于爱的呐喊——声嘶力竭。
又是一个无眠的夜。
然后再次走向人群寻觅,再次失望而归。
除非我们愿意,愿意找到一个并不是那么完美的人,且义无反顾地去付出和爱。
否则,恐惧依然在,爱依然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