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

时白林

吴安明既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族管乐演奏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受人尊敬的教育家。

中国管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常见的民族管乐器有竹笛、唢呐、笙、箫、管子等,其次是排箫、筚篥、手管(又名“把攥子”)、闷子、筹、古龠以及少数民族乐器巴乌、葫芦丝等。在这些无论是常见的还是不常见的民族管乐中,吴安明先生几乎是无所不能,而且技艺非凡,由此可见其功力之扎实、技艺之深厚。

中国的民族管乐,由于地理、历史、种族、语言、文化、风俗以及审美取向与传承的差异,形成了诸多风格与流派。虽然历史早就在鲁南、皖北、豫东、苏北这一淮海大平原上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风韵迥异的色彩块,深受人民喜爱,但安徽的民族管乐在这一色彩块中由于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即业内所说的“皖派”。20世纪中期,著名皖派民管艺人中就有蚌埠的“二刘”(刘凤鸣、刘凤桐)和王兴奎、砀山的尹明山、亳州的隋兰奎、涡阳的袁应友、淮北的张连生等,他们都是了不起的民族管乐演奏名家。吴安明是刘凤鸣的高足,2002年在上海大剧院举办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音乐会”上还被誉为“中国民乐八大家”之一。吴安明常深情地说:“刘老是把他的演奏、调音、修理的全部技能、绝活都传授给我了,把我当他的儿子一样看待。”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吴安明就以刘氏正宗亲传、皖派掌门人、成熟演奏家的面貌和风韵展现在安徽的舞台上了,凤鸣先生也以有这样一位不懈求索的爱徒而宽慰、自豪。

吴安明在民族管乐演奏中是位多面手,最为人称道、叫绝的还是唢呐和手管,原因是他不仅全方位地继承了,而且还发展、创新了民族管乐的技艺。如他在1982年与尚廷文合作创作并亲自用高音唢呐(又叫“海笛”)演奏的那首节奏明快、曲调质朴、优美动人的《淮河行》,素材采用了传统的《叫句子》,穿插着淮海大地流行的坠子、花鼓灯歌等音调。巧妙的布局、浓郁的乡土神韵、细致严密的处理结合着高难度的技巧运用,让听者完全陶醉在这美妙的乐曲中。他还有一首用高音唢呐演奏的《拾棉花》,用唢呐吹戏也是皖派唢呐的一大特色,演奏者技艺若达不到相当的水平,是不敢问津此道的。

吴安明不仅是唢呐高手,他的管子也吹得让人交口称赞。仅举一例:曾获全国文华奖的黄梅戏音乐《红楼梦》,当贾宝玉在林黛玉的棺前悲痛欲绝时,一声管子的起伏哀鸣,让人撕心裂肺!真乃“一声奏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引自朱权《大和正音谱》,笔者改了一字)。这句扣人心弦的深沉旋律是吴安明根据剧情即兴发挥的。

吴安明的现场演奏曲目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他那首用不同大小、不同音色的手管演奏的《锔大缸》。《锔大缸》又叫《补大缸》《王大娘补缸》,既有戏曲,也有吹鼓曲。吴安明演奏的这首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锔大缸》,不同于戏曲,也不同于吹鼓乐,与刘凤鸣先生的传谱也相去甚远,原因是安明采纳了众家之长,集各种吹戏的手法于一体,通过实践,数易其稿才形成今天这首每场演出都让观众倾倒、叫绝的名曲《锔大缸》。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尽管巴锅、补碗、锔大缸的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和过去磨镜子的、锻磨的(石匠的一种)以及摇拨浪鼓的货郎等已经绝迹或很难见到了,但《锔大缸》通过巴锅匠人与女顾主的生动对话,使人们从优美、活泼的音乐中看到了一幅反映乡村愉悦、和谐生活的民俗风景画,闻到了淡淡的泥土芳香。

吴安明先生在教学方面的成就也是卓著的。他教的学生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中国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安徽省歌舞团等音乐学院、团体从事教学和演奏工作。现在他虽已退休,但仍孜孜不倦地在教学和演出。在祝贺他的作品付梓之际,也衷心祝愿他的学生中能有几位“青出于蓝”者,为我省、我国的民族管乐再添几分辉煌。

(作者系我国著名黄梅戏、泗州戏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