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矿物学
- (俄)费尔斯曼著 余杰编译
- 3861字
- 2021-10-29 18:10:25
2.博物馆中的矿石
上一节中,我曾提到我将一部分收藏贡献给了国家的博物馆,那么现在,我们就去博物馆里看一下吧。
说起博物馆,我们之前应该都去过动物博物馆,里边有很多凶猛的野兽和各种各样的甲虫,让人兴致盎然;还有古生物博物馆,那些巨型古代生物的骨骼以及化石都非常吸引人,它们见证了生命的演化,它们也曾生活过,但是现在已经成了历史。这个生和死共存,不断变化着的世界同样有趣。
相比这些,矿石就显得有些“枯燥无味”了,那些铺在公路上的石头、成了房子一部分的石头都是没有生命迹象的,也就是说是死的。就说这些粗糙的石块,怎么也不会让人觉得引人入胜,它们只会死气沉沉,单调又乏味。
不过,尽管这样,我还是希望我们能够如约去矿石博物馆看一看。
我们的目的地是1935年从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搬到莫斯科的矿石博物馆(图1),它最初是由彼得大帝创办的,在莫斯科建好大楼后才将装了47节车厢的收藏品运送到了这里。除了200多年前彼得大帝从别处转来的,已经在这里的珍奇矿石,每年还有好几吨石块从苏联各处运到这里,然后被分类鉴定后收藏起来。
最初,彼得大帝创办这个博物馆时,博物馆收藏的都是稀有且珍贵的物品,当时所有的博物馆都是这样。然而这个情况没有持续多久,罗蒙诺索夫[1]认为,矿石博物馆收藏的范围应该不仅限于珍贵的、稀有的矿物,应该要把所有象征俄国的富饶的东西全部取来样品陈列出来。这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更多的矿石了,还有一些天然染料或者有用的土壤,等等。
本来人们认为这是个浩大的工程,毕竟罗蒙诺索夫请求俄罗斯帝国的每一个城市都去收集不同的石块给他。然而他说这并不困难,只需要动员那些喜欢在河边、湖边或者山里跑来跑去的孩童即可,他们自然乐意去帮忙收集这些有趣的东西。
但是,罗蒙诺索夫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他的这个光辉提议也随着他的逝去而付之流水。不过,现在必须要将这件事拿出来重新提上日程,在苏联全国开展这项充实矿石博物馆的工作。
虽然罗蒙诺索夫的倡议并没有得到响应,但这个博物馆还是在它存在的这225年内积累了大量宝藏,每从外面运来一块矿石都会被鉴定后做上标记,写上一些关于矿物属性的卡片,然后陈列在博物馆中。如果有人想要知道沃伦河畔的日托米尔附近或是克里木以及莫斯科近郊都出产哪些矿物,看一下卡片的目录即可得知这些信息,并且能够找到样品。
图1 彼得大帝创办的矿石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矿石博物馆之一,罗蒙诺索夫博物馆也被包括在这个建筑之内
话不多说,现在我们进去看看吧!
首先,穿过文化休憩公园里的美丽花园,来到苏联科学院矿石博物馆大楼前。这栋大楼很是豪华,占地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里边有各式各样的苏联的地下宝藏样品,这些宝藏正是建设苏联的基础。
现在我们看到,有几块黑色的没有固定形状的东西被放在了几个玻璃格子里,它们有的像是纯铁,有的带着一些小黄点,其实只是些灰色的矿石罢了。这里有一块250千克重的铁,它是一块陨铁,旁边写着“1916年10月18日,西伯利亚尼古拉—乌苏里城附近”的字样,标记了落下的时间以及落下的地点。其实这个屋子中的所有石块都是陨石,它们之前都在天上像星星一样闪闪发亮,又从遥远的太空飞到了地球,穿过大气层后落到地面上,大多数时候会深深地陷在地里。这个橱窗展示的就是这些黑色的陨石,都是一些小石块,它们都是在罗姆仁斯克省被发现的——在1868年的冬天,一场陨石雨带来了它们,总量大概有十万块之多。
另外一个橱窗里边展示的是一些铁块,然后就是一些灰尘状的暗色物质,再然后是冰雹大小的黑色奇怪石块以及透明度足以和玻璃媲美的陨石。这些物质的原产地都不是地球,而是太空,它们本来在距离地球很远的地方,在撞向地球后,就受到了水和空气的影响,以至于出现了某种变化。
我们继续去参观别的橱窗。这些橱窗上都有非常详细的说明书,隔板上也放着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矿石。它们的色彩无一例外都是天然的,有的像金银,有的闪闪发亮,有的清澈透明,还有的像彩虹一样五颜六色,就好像在它们的内部有不同光线的灯在照射一样。
阳光照射进来,打在这些矿石上,使它们都闪闪发亮。但是并非所有橱窗都能见到太阳,有一些橱窗比较暗,只能打开电灯,于是,那些矿石在灯光的照射下发出了更加有趣的光芒,天蓝色和酒黄色的黄玉更加闪耀了。不过让人惊讶的是,黄玉的样子似乎和原先不太一样了,就像是用小刀加工过的一样。不仅如此,本来透明的海蓝宝石和绿柱石也开始发光,看上去很吸引人。当然,除了这些叫得出名字的矿石,还有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我们都可以在标签上找到它们的名字以及发现它们的地点。博物馆的向导将我们这些参观者带到了一个橱窗前,说:
“这里的收藏品都非常别致,我们并不想只是让你们看到不同种类的收藏,我们还想要让你们看到同类矿物的不同形态。其实,每一种矿物都是有非常多的形态的,矿石也有自己的生命以及历史,深入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矿石的生命史有时甚至要比生物的生命史有意思得多。”
“这一组矿石的形状和色泽显然是不同的,明亮程度等也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都是‘石英’。这仿佛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这一块看起来居然和旁边写着‘萤石’的这一块很类似,并且还有一些和那边电灯下的金刚石差不多。然而我们也知道,它们并非同种物质,现在我就给你们说一说,为什么石英的‘种类’有这么多。”
“其实,这些石英并非是按照种类来陈列的,当然,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我要说的是,它们是按照自然界中所在的环境和生成条件来陈列的。这些是1000℃熔岩形成的石英,而这些是曾在炽热泉水中溶解,之后形成的石英,还有这些有固定形状,很是规则的水晶是在地面上形成的,所以这些石英的形状并不相同。”
“在知道这一点后,通过那边那个橱窗我想你们还会明白,矿物产生之后发生的事件和矿物的性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有的完好如初,有的却会变化,甚至被破坏,就如同死掉了一般。”
向导讲解过后,我们又去了大厅的另一边,看到了很多矿石的生成历史。其中有一些矿石是自然生成的,比如从地下渗出的小孔生成,或者直接在地面上自然生成;有一些是人工制成的,比如在实验室或者在工厂里用化学方法制成的。这些晶体的形状以奇怪的居多,比如有类似植物分支枝干的,类似针状或细线的,以及类似棉花团或普通玻璃的。
当然,上边我们提到的矿物不管是什么形状,总归是规则的,但是我们在这些规则晶体的旁边还发现了一些不规则的矿石,就像是被融化过又再次凝固的奶糖。这些矿石正是被侵蚀过的黄玉和海蓝石,有一些其他物质将它们原本的形状破坏了,将它们溶解了,腐蚀了,于是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看上去似乎是要消失掉一般。
另外一个橱窗旁边放着很多并排的白色“管子”,就像是从漏斗里漏出来一样,帷幕似的挡住了后边,这些正是从克里木山洞中找到的钟乳石。除了这些,还有一排在彼得宫城地下室里生成的钟乳石以及一些涅瓦河基洛夫桥底下生成的钟乳石,这两批钟乳石都是在人的眼皮底下生成的,生成的过程是人们亲眼看到的。
这些巨大的钟乳石看完之后,继续往下看就是一些小的东西了,有花朵、鸟巢,以及鸟巢中的蛋。这些东西的外边都裹着一层非常厚的石头,正是长年累月泡在温泉中形成的。
如果再往下看,就是化石了。我们都知道,化石最初的形态并不是石头,而是远古时期的动植物,它们死后,骨骼由于种种原因才得以成为化石,被永久保存了下来。
看过这么多种类的矿石、化石后,我想你们应该会知道石头也是有自己的历史的了,只是这些历史并不像生物的历史那样简单,那样容易理解罢了。
看到这里,这个大厅算是参观完了,下面去另一个大厅看看。
这里的收藏品都不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矿石了,而是处在“自然环境”下的矿石。这个大厅里的墙上挂满了照片和地图,还有一些大型挂画,上面画着山脉、矿脉、沙漠等地质环境。然后,在墙边的狭窄橱窗里的就是矿石藏品,它们此刻正好就处在它生成时的地方,和其他的矿石连在一起。其历史不仅与自然界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变动有关,还与其附近的土壤以及气候有关,这些矿石的陈列方法正好体现了这些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得知这些矿石的生成条件。有一些矿石是从熔岩那样的高温熔化物中产生的,这些熔化物从地底上升,夹带着炽热气体和水蒸气沿地下的裂缝钻入地壳,然后冷却成为固体。还有一类是在炽热的泉水或温泉中产生的,这些温泉同样涌出,然后在冷却过程中那些贵金属还有纯净的晶体就会析出,慢慢地沉淀下来。和上一类不同的是,这一类晶体是在水中生成的。除了上边这两类,还有一类是在地表形成的,既不是火里也不是水里。比如,其中一些在盐湖中形成,是天气炎热的时候在湖底沉积下来的盐;一些在山洞中形成,石灰水从洞顶滴下,慢慢沉积,形成前文提到过的柱形钟乳石;还有一些在沼泽中形成,植物逐渐腐烂,最后变成石头。
这里的石头都并非像上一个展厅那样是独立的,而是有自己的存在空间,是和它周围的物件一起收藏进来的,也就是说,它和它所生活的环境都一起被收藏进来了。
而这正是石头的世界。
石头的历史也和我们的历史一样一点儿点儿前进着,只是石头的变化非常缓慢,我们自然就将它们当作没有“生命”的部分了。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参观了两个大厅,这两个大厅都是矿石在自然界中的历史,现在我们要去最后两个大厅,去看看石头在农业和工业方面的历史。
首先看到的就是玻璃、陶瓷、搪瓷、冶金等工业中用到的矿石,这些都是人和工业使用矿石的例子,在现代人手中,石头已经是全新的东西了,它的衰老死亡速度也比在自然界中快得多。不过总的来说,不管是工农业中的石头还是自然界中的石头,都在变化、生长以及死亡,这也就决定了矿物学并非是死板乏味的,毕竟这门科学所研究的正是石头的生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