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E预算管理:培养经营干部
- 付小平
- 4741字
- 2021-10-19 11:23:19
经营闭环:战略—计划—预算—绩效
我个人30多年的职业生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20年,我历任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财务总监,服务于多家体量超大的成熟型企业,其中有国际化的合资企业,也有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民营上市公司复星集团;近10多年来,我与行动教育合作,为企业提供培训与咨询服务,其间虽然服务了不少上市公司,但更多的是近距离地接触到了数万家中小民营企业。这种巨大的反差常常让我产生一种恍惚的感受:前者仿佛拥有一套精密的导航系统,而后者往往处于“瞎子开车”的状态。
这两类企业真正的差异,并不是体量的差异,而是经营能力的差异。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虽然许多企业家经营了企业数十年,但是他们根本还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经营。
什么是经营?在我看来,经营是一个从战略到绩效的闭环。整个经营的闭环分为四个关键环节:战略、计划、预算和绩效(见图1-1)。这四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图1-1 经营的闭循环
战略
任何一家企业的经营,面对的首要问题都是定战略。战略是确定方向的,决定企业做什么以及不做什么。企业后续的一切资源配置都要与公司未来3~5年的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因为战略是公司未来的方向和定位,所有资源都是围绕战略进行配置的。
计划
战略要落地执行,还必须细化为工作计划。在做预算之前,企业首先要根据战略编制好第二年的工作计划,这个计划要覆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市场、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售后、行政、人事、财务等整个内部价值链。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还没有编制好第二年的工作计划,没有进行充分的上下沟通,那么一定不能启动预算编制工作。
计划是预算的源头。谈起各部门的工作计划,很多管理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这些计划行不行得通,能否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公司有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这些计划?要完成这些工作计划,部门内部每个岗位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每个岗位应该考核哪些指标?这些问题通常都没有经过仔细的推敲。
在我的预算方案班上,很多老板会有一种感受:在编制业务预算之前,各部门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来讨论工作计划。很多企业编制经营计划比较随意,先是围绕公司的战略目标,让各部门分别制订自己的工作计划,最后将各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汇总,就算是公司整体的工作计划了。然而,各个部门都在一根价值链条上,工作计划实际上息息相关、相互勾连。如果没有经过上上下下的反复讨论和分析验证,那么最终的工作计划大多都是假计划。
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原本以为管理层早已对战略和计划达成了共识,但是当讨论进行不下去时,大家才发现计划本身是行不通的,过去拍脑袋拍出来的数据是假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必须回溯到计划这个源头,否则很难真正做好预算管理。
预算
计划完成以后,还必须被细化为预算。如果一家企业只有年度计划而没有预算,那它的麻烦就大了。因为如果各个部门有计划,公司却没有给它们配置资源,那么它们的计划一定很难落地,这就显出了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经营企业归根结底是经营企业的资源。事实上,企业家和经营者只要把人、财、物三种资源经营好,这个企业自然就经营好了。那么,到底应该提供多少人、财、物资源,才能保证工作计划的顺利实施?这个时候,预算体系就发挥作用了,因为预算是为计划服务的。所以,经营者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套预算管理系统来优化资源配置模式,确保资产效率最大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预算系统是人、财、物资源的配置系统。任何一家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这是经营当中天然存在的一对矛盾。举个例子:假设一家公司明年有1亿元的资金可以用,采购部用多了,生产部就不够了;生产部拿多了,销售部又不够了……如何配置资源,才能确保资源价值最大化?这是每一家企业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经营本质上是做取舍,即企业有限的资源投放在哪里,不投放在哪里。这是企业家和管理者必须做出的选择,而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考验的是干部的经营能力。如何让每个干部懂得有效地配置资源,以达成价值最大化?这就是预算的核心功能。只有懂经营的干部才能够把资源投放在产生价值的地方,投放在实现计划与目标的方向上。相反,对于不产生价值的地方,干部就不应该给资源。因此,资源配置的过程也是考验干部经营能力的过程。
从本质上看,预算管理就是经营管理。许多企业家和管理者表面上骁勇善战,实际上是拍脑袋决策,凭感觉经营。真正懂经营的干部一定是先胜后战、先算后做。因此,预算管理从来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财务活动,而是一项核心的经营管理活动。预算指标是经营管理的基准线,没有这一基准线,我们就无从判断干部经营管理的优劣。从这个角度来看,预算体系最重要的价值是培养干部的经营能力。
绩效
在战略—计划—预算—绩效这个经营的闭环当中,预算系统上要接战略和计划,下要接绩效。企业能否按照预算导航系统来平稳运营,将预算系统的蓝图变为现实,靠的是人才!
企业的“企”字拆开来看,是“人在上”,人是企业中最核心的要素。那么,企业要靠什么来激励人才呢?这就需要设计绩效系统。归根结底,驱动公司战略落地的是人,而绩效就是用来激活人性和人欲的。企业要通过绩效体系,让全体员工上下同欲、同心同德。如果没有好的绩效机制让真正的人才得到应有的回报,那么企业即便培养出懂经营的干部和人才,也是在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
在辅导企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企业往往制定了一个战略目标,就开始着手设计绩效体系,或者直接从计划跳到绩效,中间没有预算体系来承接。这就留下了一个问题:如果一家企业没有预算系统,那么绩效考核的指标源于哪里呢?不客气地说,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绩效指标都源于拍脑袋。员工到底做得好不好,老板其实并不知道,因为企业根本没有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标准。究其根源,是因为这些企业经营闭环的链条断裂了——它们没有预算这一导航系统,导致KPI(关键绩效指标)数据都是拍脑袋拍出来的。
例如,当下很多企业采用的是平衡计分卡这一管理工具。我有幸现场聆听过平衡计分卡的创始人之一卡普兰教授的演讲,他将战略分解为财务指标、管理指标、学习指标和成长指标。其中,财务指标来自哪里,很多人并不知道。事实上,绩效的财务指标一定来自预算系统。因为绩效考核本质上考核的是人才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样投入100万元的资源,谁得到的投资回报率更高,谁的资源利用效率就越高,谁的绩效奖励就应该越高。
在接触企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企业非常重视绩效系统的设计,重视激活员工的动力,但是它们却不知道如何设定科学的绩效指标。如果绩效指标与资源利用效率脱节,与预算脱节,那么绩效系统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具体来说,这个经营闭环应该如何在企业当中落地呢?我建议企业按照时间线,将四个环节的具体任务拆解到每个季度,如表1-2所示。
在表1-2中,企业针对战略要做两件事:一季度需要评估战略,根据上年度财务决算,重新评估战略规划的可行性;二季度需要结合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行业形势,滚动修订战略,保证五年战略的刚性移动。关于这一点,我要特别提醒大家,战略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须保证刚性移动。
表1-2 经营闭环的时间任务表
我曾经辅导一家企业搭建预算体系,在进入这家企业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找董事长要公司的五年战略。董事长听到这个要求非常高兴,从隔壁的书房抽屉里拿出一本四五厘米厚的战略规划,白颜色的封皮非常精美,隐约还散发出一种淡淡的香味。原来,这是他三年前请一家咨询公司编制的战略规划。但是,过去三年他连翻都没翻过。
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说:“付老师,这是我花了598万元请别人帮我编的,我们约好了到第六年再重新修订!”听完这位董事长的话,我有些哭笑不得。众所周知,战略是走得越近,看得越清。尤其是在当下各行业的经营周期越来越短的环境下(比如,制造业一般为3~5年,电子行业一般为1~3年),三年前制定的战略早就已经与实际情况脱节了。因此,企业一定要在每年的二季度对战略进行滚动修订。
在战略修订完了以后,企业在三季度要开始评估工作计划。为什么需要在三季度评估工作计划呢?因为前一年编制的年度计划经过半年的经营,企业已经看到效果了。接下来,企业需要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企业现状四个维度来评估计划是否需要调整。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市场的变化,企业必须及时评估并修订自己的工作计划。
到了四季度,企业就要开始制订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了,以确保第二年的战略可以落地。要想运行好预算体系,企业必须首先夯实战略和计划工作。计划编制完成以后,企业就可以开始编制预算了。因此,预算编制也应该放在每年的四季度。根据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企业需要提供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这是预算体系必须解决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预算是计划的数字化。
通常来说,整个预算体系应该分为三大环节:一是编制预算,二是管控预算,三是年度决算。我见过太多企业每年年底编制预算就像走过场,预算编完以后就被束之高阁。实质上,预算应该是各部门做经营决策的数据标尺。如果不拿预算的数据标尺来衡量一下各部门实际的经营成果,那么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就没有意义了。因此,预算管理是企业每个季度、每个月、每一天都必须做的工作。尤其是每个月,预算管理办公室都需要向预算委员会提交预算执行分析报告。从本质上说,预算管理就等于全员目标管理,其目的在于培养懂经营的干部。最后,到了下一年的一季度,企业又需要针对上一年度开展年度决算工作,如此循环往复。
预算做好以后,企业就可以进入最后一个模块——绩效。如果企业没有事先做好预算,绩效考核就会由于缺乏数据支撑而流于形式,进而导致战略无法落地,最终导致经营失败。一般来说,绩效又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发绩效奖,二是签署绩效考核责任书。
发绩效奖是对本年度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考核及奖罚兑现,所以每年的第一季度,企业要根据上年度财务决算数据,给管理层发放年度绩效奖。与此同时,每年第一季度,企业还需要从预算中获取科学的KPI数据,并与各部门负责人签署绩效考核责任书,对下一年度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确认。
毋庸置疑,驱动战略目标落地的关键资源是企业的优秀人才,而激活员工动力需要合理的KPI,而KPI来自预算系统,因为预算系统是一套科学的目标分解系统,能实现企业的人、财、物三大资源的最优配置。只有企业家和管理层真正在预算数字上达成共识,企业上下才能达成真正的共识。接下来的一年,全员就会围绕这些数字来经营企业,并对这些来自预算的绩效考核数字负责任。
过去我在世界500强公司做财务总监,都是按照这套逻辑来经营企业的:战略—计划—预算—绩效,这四大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营闭环。只有理解了这个经营闭环,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预算的本质。
预算的本质是什么?它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它是战略和计划的落地。
·它是企业配置资源的工具,保证企业资源投入产出最大化。
·它是绩效考核的依据。
因此,预算上接战略和计划,下接绩效。没有战略和计划,预算出不来;没有预算,绩效出不来;没有绩效,员工的活力激活不了;员工的活力激活不了,企业战略就无法落地。
过去,大部分企业谈到预算,就要求财务经理提交一大堆表单。而本质上,预算是一套经营循环体系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脱离了这套经营循环体系,那么预算系统根本不科学。同样,如果没有预算环节,或者预算系统设计不科学,那么最终经营的闭环就无法走通。这就是9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都拥有极其强大的全面预算系统,并将全面预算系统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抓手的缘由所在。据统计,预算管理制度在西方国家的适用率是98%,是一些跨国企业保证基业长青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大多数世界500强企业都是成功实现预算管理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