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配”是种病:货真价实的你,别害怕被拆穿
- (英)桑蒂·曼恩
- 1515字
- 2024-11-28 18:22:13
引言
冒名顶替综合征:这是一种心理认知,认为自己欺骗性地宣称自己属于某类人,但事实并非如此,或者认为自己并不像他人想象中那样优秀。第一次看到这个术语时,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生,我确信一定是有人入侵过我的内心深处——这个术语说的就是我啊!然而,当这个概念广为人知时,我的绝大多数同事得出了与我相同的结论,都认为这个术语就是专门为他们创造的,甚至我的社交圈的大部分人也这样认为。我们真的都为冒名顶替综合征所困扰吗?有研究表明,至少有70%的人群曾经患有冒名顶替综合征。[1]
在我持续的自我发现之旅中,那是一个自我意识的苦涩时刻;但在那之后,我并没有真正关注这个概念,而是在作为一名心理学家的职业生涯中,每隔几年关注一次。
很快,这样过了许多年,冒名顶替综合征这个术语慢慢对我意义重大起来,因为我开始越来越频繁地接触到它,它总以某种形式出现在我的私人诊所里。一些成功人士——无论男女,常常还有青少年,都表示自己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症状——并且他们都深信自己是唯一患有此类病症的人。
冒名顶替综合征似乎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在本书中,我将探寻其快速增长的多种原因——这里仅列出两个,如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学校考试越来越多等。同时,冒名顶替综合征似乎也不再像人们之前所想象的那样,是野心勃勃的成功人士的专属——我自己的诊所里就能看到许多不同类型的综合征表现形式,比如,有自认为不够好的妈妈,有感觉不够“男子气”的爸爸,有自认为不够受欢迎的朋友,甚至有自认为不够格信仰上帝的宗教人士。
患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往往缺乏自信自尊,不利于个人职业成长。控制这种症状的第一步是要承认和理解它的存在,学习引发这种情绪的触发点,这也是我写作本书要达到的目标。只有站在理解的立场上,我们才能找到适合每个人使用的最佳策略,我还会在本书中提出一些恰当的处理技巧。
本书面向哪些人群?
● 认为自己可能正在经历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群,无论这种感受是来自工作、生活、家庭或社区。
● 认为自己的父母、家庭成员、朋友或孩子正在遭受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群。
● 试图将孩子遭受冒名顶替综合征侵扰的概率降到最低的父母亲群体。
● 对冒名顶替综合征感兴趣的任何人士。
从本书中你能有哪些收获?
本书涵盖了自我评估测试、有益的应对技巧和策略等综合信息,能帮助你了解自己(或身边人)是否患有冒名顶替综合征,如果有该如何应对等。本书旨在让你对自己在职场、家庭或其他任何场合的能力更加自信,特别是,如果你正在遭受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困扰,本书能帮助你意识到你并非孤独一人,且该症状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
如何使用本书?
本书前两章是核心章节,适合每个人阅读,我们将在其中探讨冒名顶替综合征的概念、波及甚广的原因,了解该综合征的一些不同分类。这里同样准备了两个小测试来帮助你理解自己是否正在遭受冒名顶替综合征。接下来的五个章节我们重点探讨不同种类人群和在某些特定社交环境下的冒名顶替综合征。尽管这几个章节是围绕不同群体展开的,但对所有阅读者都是有用的。最后,是一个简短的结论章节,全面总结所学到的知识,为读者如何最有效地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提出了一些观点。
纵观每个章节,你会看到很多案例研究,展示冒名顶替综合征患者生活中的真实事例。阅读这些案例,就是看看冒名顶替综合征如何存在于各行各业——我希望这些案例能鼓励所有饱受困扰的患者,把在内心认知自己的冒名顶替综合征作为第一步,并用自信来替换自我怀疑。
在第三章到第七章的结尾,我们提出了应对冒名顶替综合征和建立自信的技巧和策略。有些提示是针对该章所讨论的特殊群体,但绝大多数建议适用于每个人,所以请认真阅读,以便最大限度地用好本书。
[1]Sakulku,J(2011). The Impostor Phenomenon(PD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6(1),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