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清王朝在经历“康乾盛世”之后,它的繁荣就只是在靠祖辈的余荫,特别是到了晚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让大清王朝的形势岌岌可危。但从咸丰之后的同治朝开始,直到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在这三十余年的时间里,大清国却出现了极其少见的兴旺发达时期,史学家把大清国的这段时期称作“同光中兴”。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时期虽然很短,短得就像夜空里的流星一样,一闪即逝,但它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及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团。

一个王朝在走向没落的时候出现中兴,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却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了清王朝。它不仅让江河日下的大清帝国又苟延残喘了将近五十年,还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同光中兴,中国与世界各国接轨的时间就要推迟很多年。同光中兴局面的到来,对中华民族的振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许很多人都会有相同的疑问:“继康乾盛世之后,大清国为什么又会出现同光中兴局面呢?”

在晚清时期,曾经出现了三位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正是因为这三个人携手齐力,才能力挽狂澜,让“病入膏肓”的大清朝又多支撑了几十年。

这里我们要讲的左宗棠,就是其中一位。

左宗棠的功业和建树是多方面的。他潜心研究过农学,自诩“湘上农人”。他将茶叶由安化引到湘阴,并普及开来;他将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到塞北,成为筹边时耕战结合的重要内容。他系统研究过地理,特别是水利、水运,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丝毫不亚于对军事的兴趣。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造船厂——马尾船厂;他开设了中国第一家毛纺厂——甘肃织呢局。他是洋务运动的先驱。

但左宗棠最值得后人称道的伟业,莫过于西出阳关收复新疆。

第一次赴京会试,二十二岁的左宗棠就已开始打量西北,关注新疆的置省和屯垦。他写诗说:“石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此石田。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将军更莫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收复中国六分之一的国土——新疆,这是左宗棠个人的荣耀和骄傲,更是国家之福。

1983年,开国将领,与左宗棠同为湖南老乡的王震将军在跟左宗棠的曾孙谈话时,说:

“解放初,我进军新疆的路线,就是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线。在那条路上,我还看到当年种的‘左公柳’。走那条路非常艰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条路就更艰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

左宗棠的大才,在当时就被赞为“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

曾国藩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左公乃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但凡有才气的人,多少都会有点“怪”,左宗棠也不例外。

尽管四十一岁才出道,左宗棠却一直无视官场潜规则,从安德海、大太监李莲英,到他的恩公曾国藩,甚至包括后来权倾朝野的李鸿章,他都得罪了个遍。他为官从政一根筋,最后却封侯拜相,成晚清重臣,国家柱石。他是外国人眼里对中国国土贡献最大的人。

本书就来为大家详细讲述这位乱世能臣——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