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普通话读书音是普通话的得力助手。

普通话没有入声,文言诗文有入声。用普通话读文言诗文,颇不合适。普通话读书音也有入声,用它去读古诗文,“门当户对”,一拍即合。

2

南方许多方言读书音,如上海话读书音、苏州话读书音、广东话读书音,也都是有入声的。但是它们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值,与普通话相去甚远;而且,它们有许多全浊声母是普通话没有的。只有普通话读书音,除了比普通话多一个入声外,其他几乎都一样。会说普通话的人,只要学会念入声,那么就可以使用普通话读书音去诵读或吟唱文言诗文了。

3

其实入声也不难念。

“入声短促急收藏”,古人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该怎么念:音要短促,不可拖长;刚发出口,立即收住。

有人说:入声要念重。这话不对。你一念重,可就念成去声了。

过去有些译制片里有呼唤外国人“麦克阿瑟”和“阿历克塞”等名字的,字字短促爽脆,其实念的就是入声。大家学入声的念法,不妨先模仿译制片里呼唤“麦克阿瑟”和“阿历克塞”吧。

4

普通话读书音跟普通话的区别只在有无入声这一点上吗?那倒也不是。

有些上声字,因为语音的演变,普通话念成去声了;读书音则仍读上声。

有些字,比如“风”,属东韵,原先念fōng,也因为语音的演变,普通话改念fēng了,读书音则仍读fōng。

读书音是依据《广韵》系韵书的反切来定音的,所以它的平上去入和归韵,与文言诗文完全一致。

5

我们的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但是字也必须读出音来呀!最早的办法是口耳相传。老师教,学生记住了,也这么念;或者在家庭里,大人那么说话,小孩渐渐习得。

汉朝的时候,佛教传进来。佛经是用古印度文写的,古印度文是拼音文字。一个字,有声母,有韵母。我们受到启发,就发明了“反切法”。用一个字代表声母,用一个字代表韵母,两个字连续快读,切出另一个字的读音来。

比如用“徒红”切“同”:

t(ú)+(h)óng=tóng

连续快读的时候,上一字的韵母就被磨去了,下一字的声母也给磨去了,于是就生出被切字的读音来了。

发明了反切法,每个字都明确了声母是什么和韵母是什么,于是就有了韵书的编写。

6

隋朝有人编了一本韵书,叫《切韵》。

当时各地汉语都是平、上、去、入四声俱全的,所以《切韵》就分平、上、去、入四个部分。

声调分开了,再根据每个声调里的不同的韵来编排。比如韵母ong,就要与eng等分开来。

同一个韵里的字呢?读音全同的再排在一起,称作一个“小韵”。每个小韵给出反切。

比如平声一东韵部里,“同童僮铜桐”等几十个字同音,排在一起,并标出“徒红切”字样。就是说,这“同童僮铜桐”等几十个字,都念“徒红切”。

7

隋朝短命,继起的是大唐。唐朝大力推行科举制。其中进士科要考诗赋。诗赋讲究四声,讲究平仄,讲究押韵。考生写的诗赋,四声对吗,平仄对吗,韵押对了吗,都要有个评判标准。《切韵》于是成了依据,成了官书。

后来有人编《唐韵》,宋朝时又编《广韵》,平上去入都没变,主要只是增字补注而已。

《切韵》与《唐韵》后来不用了,大家都用《广韵》作依据。这一类韵书,称为《广韵》系韵书。

我们今天如果写文言诗文,一般也以《广韵》系韵书为押韵与调(tiáo)平仄的依据。

8

什么叫“平仄”呢?

平、上、去、入四声中,平声可以直线延长,是“扬”的;上、去、入三声不能直线延长(上声打个弯,去声往下坠,入声极短促),都是“抑”的,所以合为一类,称为“仄”。仄是倾斜、狭窄的意思。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首诗,这样安排平仄,就合乎抑扬律,念起来就好听。这个就叫“调平仄”。

9

普通话没有入声,原先的入声字派入平(阴平和阳平)、上、去三声中,而且派入平声的最多。这样,用普通话读文言诗文,就往往平仄不调。

比如赵师秀《有约》(一作《约客》),本来平仄是这样调的: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但普通话把“节”念成阳平,把“约”念成阴平,一、三两句就读成“黄梅——/时节——/家家——/雨”和“有约——/不来——/过夜/半”了。

这就乱了平仄,不合律体诗的抑扬律了。

10

口头上交际使用的语言叫“口头语”。文字创造出来以后,又逐渐形成“书面语”。

口头语的语音叫“说话音”,书面语的语音叫“读书音”。

各地方言的说话音差别很大,但各地方言的读书音则大体相同。上海话读书音、苏州话读书音、广东话读书音等等和普通话读书音都依据《广韵》系韵书的反切、归韵定音,平、上、去、入一致,韵部一致。主要是调值不同。有些声母也不同,比如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有全浊的,普通话读书音就没有。有些韵母也可能不同。

但不管用什么方言的读书音来读文言诗文,都是平、上、去、入很清楚,平平仄仄不相混。

11

普通话是由北方古白话发展而来的。北方古白话到元朝时就已经失去了入声。

那么,北方的读书人,长期以来就不能读文言诗文,创作文言诗文了?

不,不是。北方读书人跟南方读书人一样,也都有两套语言,一套口头语,其说话音没有入声;一套书面语,其读书音仍有入声。

从元朝以来,北方有那么多的诗人写作文言诗文,未闻四声平仄有误,就可以确信,他们是用了读书音的。

12

为什么今天许多人不知道有“读书音”呢?

语言过去只靠口耳相传承,缺少载体,所以读书音就鲜为人知。

现在我们有了载体,自然应该把读书音重新拾起来。

读书用读书音,是一个传统。《论(lún)语》记载孔子读书用“雅言”,雅言就是当时的读书音。

有人说:“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也有人说:“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说得好啊!

现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国家语委大力推动“中华诵”,因此我们献出“普通话读书音”,让它当好普通话的助手,把中华文明继承过来,传扬下去。

13

孙蕴芳、沈家伃、顾海英三位老师从我学习用普通话读书音吟诵《千家诗》。本书音频,每首诗先由我作示范诵读,再附上这三位老师其中一位的学吟或学诵,以供读者参考。

二〇二〇年四月
写于浦东三灶之野藤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