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红军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红军根据地不断扩展壮大,革命烈火在中国大地熊熊燃烧。工农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引起了蒋介石和国民党的恐慌。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调集军队向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反革命“围剿”。

根据地的五次反“围剿”斗争

红军反“围剿”斗争一般指1930年至1933年蒋介石调集军队对南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的五次反革命“围剿”。

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约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歼敌1.5万多人,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行有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参观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留影

此时,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很大发展。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进攻。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数战不利,被迫撤离根据地。与此同时,国民党10万军队还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进攻。红三军团在夏曦等人的错误指挥下,伤亡惨重,被迫转移到黔东。

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流行在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反“围剿”胜利歌》《第二次反“围剿”胜利歌》《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歌》《四次反“围剿”到五次反“围剿”战斗歌》等歌谣描写了反“围剿”斗争的战斗经历和取得的辉煌战果。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对中央根据地分路“围剿”。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又采取“拼命主义”战术,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策略,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