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让大脑迸发创意的火花——灵感

生活中,也许你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难题难住了你,你即使使用吃奶的力气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但是一点收获都没有。

你垂首丧气、疲惫不堪,就在决定放弃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呀,你猛地抬起头来,双眼圆睁,啊哈!你突然意识到,你已经撞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灵感。

法国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艺术家是一个容器,他可以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感情,可以是来自天上的、地下的,来自一张碎纸片,也可以是来自一闪即过的形象,或是来自一张蜘蛛网。”毕加索说的,就是创意的火花——灵感。

灵感指的是当人们研究某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像通常那样运用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由未知达到已知,而是一步到位,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

神话传说中的灵感是缪斯女神对凡间诗人的赐予。如此说来,灵感似乎是神赐之物,它来自外部世界。或许某些发挥创造力的人在某些情况之下会认为自己的灵感的确是来自外部世界,但冷静地分析下来,大部分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个人灵感“来”的时候,会达到一种极度专注的境界,这可能是外在事物带来的一种刺激,但绝非拜神所赐。

著名的诗《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从一次梦中得到的启示,醒来之后即刻写下来,直到一位访客到他家拜访,打断了他的思绪,后来这首诗就写不下去了。

现代英国诗人豪斯曼曾生动地描述他创作一首诗的灵感过程。他写作时习惯在家附近的乡下散步,他说:“在途中,这首诗的其中两段就来到我脑中,跟后来出版的一字不差。喝完下午茶之后,稍做努力,第三段也跟着来了。但还差一段,就是来不了,那一段我还得费事自己写呢。”

著名作家赖声川的舞台剧《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的故事也是他做梦梦到的,半夜醒来,逼自己起床写下来。最后完成的剧本跟那天半夜的笔记相差甚少。

豪斯曼说那些词句“就来到我脑中”到底是什么意思?从哪里来?赖声川说《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的故事是“做梦梦到的”,那故事又是从哪里来的?难道空气中某处真的存在一间大仓库,里面装满故事、诗、音乐、画、各种发明和创意点子供创意人取用?谁能走进这间仓库?去哪里办通行证?还是真的有“缪斯”,我们可以培养她们,随时请求她们从空气中传递创意构想和执行方法给我们?

其实灵感的产生没有那么玄乎。灵感的产生与我们的内在需求相呼应。针对创意题目,灵感提供可行的答案和方向。

以豪斯曼及赖声川为例,这是很明确的。以柯勒律治为例,我们无法确定他是否一直想写一个异国情调的浪漫诗,或者是否一直对蒙古帝国感兴趣,但灵感在他身上产生的时候,并不是以无法辨认的密码形式出现的,它是可理解的,并且应当是针对他意识中或潜意识中所关心的题目而来的。

换句话说,当你苦思一个创意题目时,所迸发的灵感是针对这个题目的。即使是另一个题目的答案来到心中,这题目也必定是在自己意识或潜意识中浮现过的。

灵感的逻辑很难捉摸。当灵感来的时候,它可能出现的面貌好比说是“A”,但它带来的联想未必是“B”,很可能是“C”,而从“C”未必顺理成章到达“D”,可能直接跳到结论“Z”。

所以说,当我们看到“A”突然联结到“Z”,不了解整体情况的人会觉得毫无道理,所以看不懂,认定是神秘而不可分析的。但跳跃的逻辑也是一种逻辑,道理自然存在于它发生的过程中。

为什么在某一时刻,思考者会对某样东西或某件事物产生一种新的视角,看到新的可能性,知道如何组合、清楚地排列到心中?虽然灵感的发生充满神秘色彩,但不管多么随机、庞大、复杂,灵感发生的方式确实有其脉络可循。

这些用途都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很好地表示出来。

不知你有没有尝试过每个月至少读一本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书?你只有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新的影响,才能得到新的想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思考,99次的结论都是错误的,但第100次我是正确的。”很多灵感在刚产生的时候就被扼杀了,没经过任何考验,因此,它们仅仅是灵感而已。

还有很多灵感在实现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每次当你想出一个新创意时,你一定能听见很多关于失败的例子。

如果你想有所收获,就必须敢于尝试新事物。要想成功,你必须敢于面对失败。事实上,如果你想让你的灵感得到生长,来一点小小的疯狂是会有所帮助的。

提倡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创意性工作,其中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激发创意和灵感,加强和巩固构思过程,增加了生成新想法的可能性。

使用思维导图还能让人感到轻松愉快、充满幽默,使思维导图的制作者极有可能游离于常识之外,因而导致新创意——灵感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