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开始狩猎的腊玛古猿

腊玛古猿或称拉玛古猿,是指一种由森林古猿分化出来的古猿,其化石最早于1932年由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刘易斯在印度北部西瓦立克山地发现。生存时代为中新世中期到晚期,距今大约1500--700万年前。

腊玛古猿在人类祖先演化的历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人类从猿中分化出来的第一阶。

古人类学家来到肯尼亚的特南堡,在一片远古遗存下来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颅骨化石和敲碎的兽骨化石,以及一些边缘有破损的石块,他们对化石进行了检查,找到了一种早就发现过的古猿化石,这就是腊玛古猿的化石。这是迄今发现的同类化石中年代最早的。后来又陆续在希腊的比格洛斯、匈牙利的鲁达班雅、土耳其的昌迪尔和帕萨拉,以及巴基斯坦的波特瓦高原和中国的YN省开远和禄丰县被发现。

自1956年起,在中国云南先后发现的三处腊玛古猿化石是:开远腊玛古猿化石,禄丰腊玛古猿化石、元谋蝴蝶腊玛古猿化石。直到1965年,一些美国的古人类学家都强调这是人类最早的祖先。

腊玛古猿化石地点位于YN省禄丰县东北9公里石灰坝村的庙山坡。遗址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化石层厚约5米,自1975年--1982年,曾在这里进行过多次发掘,出土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化石1000余件,有头骨、颌骨、肢骨、牙齿等,其中一件较完整的下颌骨保留有门齿、犬齿、前臼齿共12枚。与古猿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轭齿象、三趾马、犀牛、爪兽、羚羊等十余种动物化石。1980年12月1日,在这里发现了完整的腊玛古猿头骨化石,这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个腊玛古猿头骨。再加上其他不完整的骨骼,数量之多,形态完整的程度轰动了国际古人类学术界。因为这具化石从总体讲,有许多性状接近南方古猿和非洲大猿,也有一些性状接近巴基斯坦和印度古猿以及亚洲大猿,对研究人类起源的时间和地点的讨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12月21日,这消息一公布便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轰动。禄丰古猿化石的发现,证明了中国西南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区域之一,并为今后在云南等省星罗棋布的第三纪褐煤层中寻找早期人类的祖先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从化石地点的地理位置来看,腊玛古猿当时分布在非、亚、欧 3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森林的边缘、林间的空地是它们的主要活动场所。这是一种正向着适于开阔地带生活变化的古猿。野果、嫩草等植物是它们的重要食物。同时,它们也吃一些小的动物,把石头做为工具,用它来砸开兽骨,吮吸骨髓。

腊玛古猿类化石由于形态上存在差异和时代上有先后,往往被研究者分为不同的种。如腊玛古猿威克种、腊玛古猿旁遮普种和腊玛古猿禄丰种等。

腊玛古猿的形态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古猿类是较纤细的,而且具有较多的似人的性质。它们的头骨没有矢状脊或很弱;左右颞脊不太突起,在颅顶中部并不汇合;两侧的眶上脊弱而且分离;眶间隔很宽;整个面部显得较短;上颌齿弓呈近“V”字形。下颌骨比较浅;下颌齿弓呈各种“V”字形的变体,上内侧门齿的唇舌径特别大,上外侧门齿特别小,在尺寸上几乎只有内侧门齿的一半;下内、外侧门齿的大小几乎相等;上、下犬齿都比较小;下第三前臼齿已分化出双齿尖;下第三臼齿常带有两个附尖,即下后附尖和第六齿尖;臼齿的咬合面釉质较厚,有较复杂的皱纹。

非洲的腊玛古猿以肯尼亚特南堡的威氏种为代表。从年代上看,可以确定为中新世晚期,大约距今1400万年以前,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祖先。其身高约1米有余,体重在15至20千克之间,脑量约300毫升,能够初步直立行走。他们生活在自由的王国里,漫步于林间碧野,以植物为生,同时也捕捉动物,吃一定的肉食。此时为人类狩猎之始,无丝毫狩猎经验可言,更谈不上狩猎训练了。

腊玛古猿的分类和系统地位一向是有争论的。

在中国,自60年代以来,人们接受了腊玛古猿是人科最早成员的看法。近年来,有些学者对云南禄丰县发现的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化石进行研究后提出:这两类古猿也可能是一个种的雌雄个体,并且根据眶间隔很宽等特点,认为它们可能是向南方古猿和非洲猿类方向进化的一个代表类型。

腊玛古猿的狩猎只是处于最初阶段,应该是多为腹中饥饿感所驱使,还有就是已被食肉动物盯视,在你死我活的境遇下不得不奋起而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