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史前早中期主要文化代表

在古代近东地区,人类由原本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渐过渡到基本定居生活,不过这种定居生活经历了长期地适应过程。在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的莫耶,从公元前7000年地层处,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村落,从中出土了石制锄头、人工种植的大麦、小麦和各种豆荚,还有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的骨头;从同一地层还出土了大量野驴和瞪羚的骨头及蜗牛、橡树子、阿月浑子等采集物。这说明该处是一个正处于过渡时期的定居点,此处的人们在初期尝试种植和畜牧的同时,继续保持着原本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考古发现表明,公元前7000年--前6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多处繁荣的文化。

1、欧贝德文化:公元前8000年左右,欧贝德人的祖先驯化了动植物,他们饲养牛等牲畜,并从事渔猎活动。欧贝德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已掌握了先进的人工灌溉技术,学会了种植大麦、小麦和亚麻等农作物。盛行铜、石材、木材的交易。这里的小城镇多以神庙为中心而建,但遗址中发现的居住房屋构造简单,除苇棚外,有的也用土坯建造。在埃利都遗址、乌尔城址、欧贝德遗址中,均发现欧贝德文化的墓葬。墓圹呈方形,葬式为仰身直肢单人葬,但也见有若干合葬墓,有的在死者身上撒赭石粉或在头部放一赤铁矿石。幼儿则葬于陶器之中。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发现有屈肢葬例,显示出较明显的地方特色。

欧贝德陶器以半球形小碗及奇异的几何图案装饰最富特征。陶器主要为素面的粗制陶和彩陶。晚期出现轮制陶,器形有高脚杯、瓶、碗、椭圆形大盘及流前端外张的带流陶器。彩绘多为黑、绿、棕色单彩,纹饰母题以动物、植物、几何形图案为主。除陶容器外,其他陶制品有纺轮、饰物、人像。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发现有陶镰、陶斧。欧贝德文化的遗物还有石锹、石矛、石片、骨锥、骨镞等。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发现有少量印章,个别遗址出土有铜制品。墓葬中发现有红陶制人物小雕像,均为裸体,头部呈蜥蜴状。女性雕像大概象征母亲女神;男性雕像的臂、肩、胸部有很多泥丸,左手执一小杖,它的出现标志着母权制社会向父权制社会的过渡。

2、哈苏纳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

哈苏纳文化,其显著特征是有刻纹陶和彩陶。器形多矮颈球体罐和钵,彩绘为红色或黑色,纹样简单,仅见人字纹和三角纹。居民种植大麦、小麦等。已知人工灌溉,饲养绵羊、山羊、牛和猪。工具多石镰和石斧。遗址中房屋密集,反映出文化的繁荣。当时流行女性崇拜,出土有女性塑像。还发现不少玉髓珠串及印章等。哈苏纳文化,西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哈苏纳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有刻纹陶和彩陶。器形多矮颈球体罐和钵,彩绘为红色或黑色,纹样简单,仅见人字纹和三角纹。居民种植大麦、小麦等。已知人工灌溉,饲养绵羊、山羊、牛和猪。工具多石镰和石斧。遗址中房屋密集,反映出文化的繁荣。当时流行女性崇拜,出土有女性塑像。还发现不少玉髓珠串及印章等。

3、哈拉夫文化。约形成于公元前第6000年末,晚于西亚新石器时代的哈苏纳文化;约在前4400--前4300年间为欧贝德文化所取代。哈苏纳文化的年代为前5500--前5000年,欧贝德文化的年代为前4300--前3500年,因此哈拉夫文化的年代可确定在前5000年--前4300年之际。位于伊拉克摩苏尔市以北、底格里斯河东岸6公里处的阿尔帕契亚遗址是哈拉夫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址。

哈拉夫文化是西亚铜石并用时代文化,是一种新石器文化,即陶器文化。整个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亚美尼亚的交界地带星布着各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而叙利亚库尔德斯坦哈塞克省的哈拉夫遗址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因哈拉夫文化而广为人知。随着考古的深入,人们发现该种文化广泛分布于整个大美索不达米亚和东土耳其,最重要的考古遗址则位于伊拉克摩苏尔附近的阿尔帕契亚丘,但哈拉夫文化之名出于习惯予以保留。

哈拉夫文化的人群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建筑技术(石基础、泥砖),用于建造普通房屋,因此哈拉夫文化很可能已经发展为一个定居农业社会。另外还发现了一个平面具有长方形前厅与圆形内厅的遗址,可能是最早的陵墓等仪式性建筑。

哈拉夫文化彩陶发达,器胎薄,在奶油或浅黄色泥釉上施黑、白和橘红色线条,描绘几何形图案或人、鸟形象,富丽精致。村落临河傍水,村内房屋密集,常见圆形房子。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也进行狩猎。制作石器的技术高超,不仅会切割石料,还会钻孔。装饰品有石制的牛头雕像及双斧形、鸟形垂饰等。已出现铜器。该文化在初始阶段,与安纳托利亚的新石器文化、铜石并用文化以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的阿穆格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哈拉夫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陶器。

4、萨迈拉文化。是西亚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底格里斯河支流小扎卜河沿岸及以南地区。年代约当公元前第6000年后半至第5000年。晚于哈苏纳文化。

1911年,德国学者E.赫茨费尔德在索万之北11公里处的萨迈拉遗址,发现了与标准的哈苏纳陶器相似,但制作更精巧、装饰更精美的陶器,人们称之为“萨迈拉陶”,并将它划归哈苏纳文化后期。随着索万和乔加马米两个典型遗址的发现,证实这种陶器属于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故称萨迈拉文化。其独特之处在于有规模宏大的定居村落、别具一格的泥砖建筑及先进的灌溉农业设施。这一文化可大致分为早、中、晚3期,即无彩陶时期、典型的萨迈拉彩陶时期和几何形装饰的彩陶时期,而以中期文化最为繁盛。

早期萨迈拉文化的典型遗存为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东岸的索万遗址Ⅰ、Ⅱ层。据放射性碳素断代,索万Ⅰ年代为前5506±73年。居址呈长方形,四周有壕沟。内有砖坯结构的T形建筑3座,均由许多大小房间组成,布局规整。房屋的地面和墙壁涂抹泥灰,以外扶壁墙承托支撑屋顶的木板。其中的一座建筑似具有宗教的职能,在一房间的壁龛内发现一“母神像”。还发现有约130座墓,随葬品丰富,除了各种贝壳和石串珠外,还有大量用雪花石制作的、造型别致的碗、罐、瓶、长柄勺及女性雕像、石制生殖器等。索万Ⅰ陶器甚少,以偶有刻痕的素面粗陶为特征,其风格往往模仿雪花石器皿。索万Ⅱ出现了与典型萨迈拉陶相似的薄壳彩陶,从而提供了萨迈拉文化从素陶到彩陶发展的线索。这一时期的萨迈拉文化已有灌溉农业。居民种植二粒小麦、六棱裸大麦、二棱有稃大麦以及面包小麦等。工具为镰刀、石叶片、边击器、垂直刀片及臼、杵、手磨等石器。家畜为山羊、绵羊、狗等。采集、渔猎经济仍占一定比例。

中期萨迈拉文化主要以索万Ⅲ--Ⅴ层及巴格达东北的乔加马米遗址的早期层次为代表。这是萨迈拉文化的全盛期,年代为前第6000年末至前第5000年初。这一时期经济有了发展,捕鱼业得到加强。遗址周围发现许多小型水渠,构成了原始的灌溉网。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也渐趋完成。作物除麦类外,还有亚麻、小扁豆等。有人推测此时可能已实行牛耕。手工业已相当发达,乔加马米可能已用亚麻纤维织布。普遍发现了陶纺轮,并发现了素面纺织品的痕迹。索万遗址出土有非本地产的锻制红铜制品、黑曜石等,说明与其他地区的交换已相当频繁。与前一阶段相比,村落规模有了扩大,乔加马米遗址占地350米×100米,估计有人口1000左右;索万遗址在原护村壕沟沿线筑起有扶壁的防御围墙。此时期的建筑形制有新的发展,索万遗址Ⅲ层已出现神庙,房屋旁边出现灶、窖穴等设施。乔加马米的土坯建筑物为长方形,往往由2或3排3间小屋构成。索万、乔加马米等遗址的房屋建筑往往直接建立在早期房屋的废墟之上。村落防护设施的复杂化,以及陶制印章的出现并广泛使用,似说明萨迈拉文化的居民已形成了所有权的观念。这一时期的彩陶工艺十分考究,器表涂有黄色陶衣,并以赭褐、黑灰或淡色颜料绘出水波、花卉、动物和人物等各种写实的图案。器形主要有碗、罐、瓶等。有些陶碗带有假圈足。其他遗物有石像、陶像等,其中彩色女陶像带有高高翘起的奇特发式,戴着项链、耳环、鼻饰,或以彩斑纹身,或穿彩色长袍。此外,还普遍发现雕像瓶,瓶饰的女性头像梳着波浪形发式,其造型可能是模仿萨迈拉文化早期的蹲坐式女性石瓶的风格并加以发展的。

后期萨迈拉文化许多居址被废弃,只有乔加马米继续存在,但提供的材料甚少。在这一阶段,典型萨迈拉彩陶的艺术风格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纯几何形的装饰风格,其中尤以V字形图案居多。陶像仍有发现,但服饰细节已不太讲究。在这一时期之后,属于“萨迈拉-欧贝德过渡时期”。陶器风格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欧贝德文化早期的相近。

萨迈拉考古区位于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北125公里、底格里斯河东岸的伊拉克萨拉赫丁省,于200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5、埃利都文化:埃利都遗址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遗址。今名阿布沙赫赖因,位于伊拉克境内欧贝德遗址东南20公里处。遗址直径在450米以上,堆积自下而上,分属于埃利都文化、哈吉·穆罕默德文化、典型的欧贝德文化、晚期欧贝德文化、乌鲁克文化和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这一遗址的地层堆积,为确定欧贝德文化的发展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助于鉴别苏美尔历史传说中的正确成分,对研究西亚文明的起源有重大意义。

遗址中心是神庙,附近为塔庙,西北角有墓地和民房。估计在欧贝德文化时期,城市的面积约为 8万--10万平方米,人口4000以上。芦苇棚是居民主要的住房形式,结构简单,内部划为几个房间,墙以粘土筑成,厚仅13厘米。也有以砖坯砌成的住房。砖大而重,有些体积达49厘米×26厘米× 8厘米,常以草为羼和料。埃利都遗址发现有南部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宗教建筑--神庙,第一座完整的神庙属埃利都文化。神庙平面为长方形,面积不大于4平方米,庙的一端有一突出部分,内安祭坛,庙堂中央另设一祭坛,门开在庙的另一端。紧挨着建筑物有圆形的献祭所或献祭桌,并有祭烧后残留的灰烬。

埃利都遗址的陶器分属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以单色彩陶为特征,多赭色,有时为棕色、黑色,偶尔也有红色,常涂以黄色和米色陶衣,纹饰主要是带状、斑马线、方格等几何形图案。哈吉·穆罕默德文化典型的器物为深底碗、钵,器表多为紫黑色,略有光泽。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有陶网坠、奉献于祭坛的小型容器等。

6、乌鲁克文化:乌鲁克是美索不达米亚西南部苏美尔人的古城城名。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幼发拉底河下游右岸,今伊拉克境内。早在远古时期,苏美尔人在此创建文化,史称乌鲁克文化(约公元前3400—公元前3100年)。居民制造铜器和陶器,建有巨大塔形建筑物,并创造图画文字,为后来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萌芽。后形成早期的乌鲁克城市国家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二十四世纪中期乌玛国王卢伽尔—吉尔伽美什(约公元前2373—前2349年)在此建城,建立的苏美尔国家,公元前二十四世纪时曾为乌玛王国首都。后并入阿卡得王国。迄公元前一千年代仍为“两河流域”重要城市。公元三世纪波斯萨珊王朝时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