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在近、现代社会,“经营”一词的含义,通常指对经济事业的筹划管理。

其实,“经营”一词,在很久以前就出现在我们祖先创造的汉语词汇中。

《诗经•大雅•灵台》写道:“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这是写古人经划营造灵台的情景,也是“经营”一词较早的含意。

太史公司马迁评价项羽时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这里,又将经营引申为成就一件事情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数不清的人物,数不清的人物办成过数不清的事情,因而也可以说出现数不清的经营活动:有对帝王之业的经营,有对祖宗基业的经营,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培植自己势力的经营,有为追求自己事业而进行的苦心经营,有用钱财换取名誉信义的经营,也有以取利为目的商业经营……

凡此种种经营活动,都体现为人做成一件事情,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

大事、小事、国事、家事、公事、私事,各种事需要各种人去做。事虽不同,人虽各异,但其中却有着共同的东西。

大凡办成一件事,都要经过这么几个环节:首先是价值取向,即以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欲做之事进行衡量,也就是决定这件事值得不值得去做。其次是为欲做之事准备各种必要的条件。最后是付诸实施。这些都要进行理智的思考,事先的谋划,谋略的运用。

由于各种事物本身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内容,所以智谋的作用在上述几个环节中具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在冯驩为孟尝君抛财取义这件事上,冯驩为孟尝君所经营的一节,其明智主要表现在事前价值取向上。冯驩为孟尝君到薛邑去收债,结果却将不能偿还债务的人手中的债券付之一炬,然后赤手空拳回去交差。冯驩如此做的根据,就是孟尝君在他临行前所交待的一句话。冯驩临行前,曾问孟尝君收完债买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答:“视吾家所寡有者。”在冯驩看来,孟尝君家“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所寡有者以义耳”,所以便采用烧债券的方法使孟尝君获得了薛邑百姓的支持,获得了“义”的名声。这就为孟尝君营造了罢相后的一方栖身之地,成为他东山再起的重要根基。冯驩此举,难道不是在“义”与“利”之间进行的明智选择吗?

南朝萧齐开朝皇帝萧道成在刘宋后期的所做所为,其智谋就体现在为欲做之事准备各种必要的条件上。萧道成是刘宋末期的权臣,面对摇摇欲坠的刘宋王朝,他自然而然地产生取而代之的欲望。为了实现此欲望,他采取了制造、激化、利用刘宋皇室内部矛盾的谋略,借以削弱对方,壮大自己。刘休范与朝廷的矛盾,是萧道成最后解决的,其结果是萧道成作了齐公,成为朝中“四贵”之一。刘景素与朝廷矛盾的激化,是萧道成从中推波助澜的结果,平定刘景素的,还是萧道成’。这次为朝廷所立之功,使他具有了废立皇帝的力量。萧道成完成帝业条件的具备,谁能说没有谋略的作用呢?

苏轼对杭州西湖的治理,则体现了在实施具体工作中的谋略运用。苏轼任杭州知府时,杭州城内江潮泛滥,船行市中;西湖内杂草丛生,泥沙淤塞。苏轼疏浚直通西湖的河道,使西湖蓄有一湖活水;又修堰造闸,使江潮不再肆虐市区。他在湖中修筑长堤,在湖中种植菱角,以消除湖中杂草;又收获菱角出卖,以提供修湖费用。这种以湖养湖的经营策略,使得西湖具有“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魅力。

经营与谋略,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经营若没有谋略,便成为一种盲目的闯荡;同样,谋略若离了经营,就失去了表现自己特性的舞台。

谋略是经营活动中的一部分,它不能等同于经营,也不能代替经营。但是,谋略对于经营,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它对于经营,如同盲人手中的木杖,使经营具有主动性与方向性。

它对于经营,如同南朝画家张僧繇笔下飞龙的眼睛,使经营具有灵性与活力。

它对于经营,如同渡船上的双桨,使经营能够顺利地达到彼岸。

它是人类经营活动中智慧的闪光。

今日的经营活动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二者的活动内容及含义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无论何种意义上的经营,都需要人的智慧与谋略。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充满智慧的经验。这些经验,有的已被外国企业家用于企业的经营。例如,50、60年代,大型电脑在美国有极好的市场前景,日本的富士通、日立、松下等7家大型电器公司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大型电脑的研究开发。但事隔几年,松下公司却突然宣布放弃大型电脑生产。“在日本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在后来解释他的决断是在‘知己知彼’的过程中完成的。他经过多次调查了解,认为美国市场已经几乎被IBM公司所独占,而且该公司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在10年内不会发生变化。现在投入大型电脑的生产,其实就是向IBM公司挑战。以松下公司的力量看,这种较量实在风险太大,把松下公司的命运押在一个并无多少把握的赌注上,不应是松下幸之助这样老谋深算者的举动”(黄新亚著《三国智慧与经营谋略》,中国工人出版社)。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丰厚的智慧遗产,我们怎样对其继承、创造,用于今天的活动中呢?这的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