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丝绸是明代工艺美术的重要门类,丝绸产品不仅是高档的服用面料,并且体现等级、传播文明,牵动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诸多领域,反映着明代社会的变迁。本书以实物和历史文献为基础,参证相关图像,借鉴时贤成果,匡正流行歧见,力图从生产、品种、装饰、使用等多角度呈现明代丝绸的风貌及演变,并对其成因做出解说。
明代丝绸生产的分布北弱南强、西弱东强,主要产地集中在苏、松、杭、嘉、湖五府,帝王御用的高档品则主要出自苏、杭、南京三地。经济重心南移、气候转寒等加剧了丝织业分布的不平衡。明代中期之后,匠籍制度松动,推动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机户以领织的方式代替了部分官局生产,丝织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官弱民强格局。
官府对民间使用丝绸禁限颇多,而棉织物在明代已经普及,因此丝绸转而向精致化发展,主要为上层服务。纻丝、纱、罗等高档品种比例增加,规格提升,织金妆花成为流行装饰。明代丝绸种类丰富,织物的长阔、厚薄、起绉变化灵活,新出现的品种有改机和起绒丝织物。民间丝织技术日益成熟,以潞䌷为代表的地方品种不断出现,甚至成为宫廷用品。
明代丝绸无论是官府造作还是民间制品,都延续了中国传统风格,较少受到外来因素影响,这与明初的肃清胡风及中期的海禁政策密切相关。花卉题材虽是丝绸图案的主流,但由于补服制度确立,具有等级意义的动物纹样更受时人关注。吉祥图案的使用极为广泛,明末有泛滥之势,是丝绸装饰世俗化的表现。露香园顾绣是明代晚期闺阁刺绣的代表,风格清隽雅逸,是文人审美趣味在织绣上的表现。
明代前期海外交流频繁,晚期开禁之后,海外贸易增加,丝绸作为最重要的商品,将中国的纺织科技、审美意趣、风俗习尚输出海外。以苏、杭、南京为丝织中心的分布格局,为清代所承袭,直至今日也未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