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我们常听说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他们能够自觉地学习,能够按时地起居,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优秀,似乎不需要家长的任何督促,就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

谁不想做一位省心的父母呢?再看看另外一些家庭,每天早晨一睁眼,父母就奋战在与孩子“智斗”的一线。到了晚上,这些孩子的父母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单位回到家,还要继续督促孩子看书、学习。

是什么导致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家庭画面?

答案就是:孩子的内驱力。有内驱力的孩子,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他们做事通常很主动,就像是一辆安装着发动机的“汽车”,有着十足的前进动力。而缺乏内驱力的孩子,更像是简易的“马拉车”,走得快慢全看拉车的马有多大能力。这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得疲懒、拖沓,总需要强大的外力来推动。他们做事情的动机往往是给别人交差,所以,做事的效果也可想而之。很多时候,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感到疲累,原因就在于孩子“内驱力”不足。

“游戏”是调动内驱力的“高手”

如何调动孩子的内驱力呢?可以先来回想一下,孩子在什么时候通常会表现出强大的内部动力。没错,那就是孩子玩游戏的时刻。无论是在真实场景中与小伙伴们的互动游戏,还是虚拟场景中的闯关游戏等,都能成功地调动孩子的内驱力。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没有“背后的推手”,却沉迷于其中难以自拔。

既然“游戏”是调动孩子内驱力的“高手”,那我们便可以向这位“高手”学习。接下来,我们便以常见的电脑游戏、手机App游戏为例,看看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没有谁会玩一款自己不喜欢的游戏。所以,在游戏的选择上,我们一定会挑选那些深深吸引我们的游戏。首先,我们会对游戏的难度进行评估,看看这一款游戏是否适合自己。情节太难或者太简单的游戏,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太难的游戏容易让人受挫,失去继续玩下去的信心;太简单的游戏,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玩上几局就会觉得无聊。为了给自己增加一点点挑战,我们多会选择“跳一跳,够得到”的难度。这样的游戏才能够充分调动我们的积极性,又常常能让我们从小小的胜利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在游戏过程中,没有人会在旁边指手画脚地说,“嘿,你需要这样做”,“哦,那样做不行”。我们甚至不用太担心失败之后会被踢出局,因为只需按下“重新开始”这个按键,便能在游戏里重获新生。

除此之外,大多数的游戏都设计了及时的反馈系统。比如,游戏里会有贴心的小助手不时地提醒我们游戏的剩余时间,跟我们报告当前的形势(比如得分、体能、路线图、敌方情况等),及时为我们指出目前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面临危机等。另外,小助手还会明确地给出赢得这局胜利所必需的条件,甚至有时候还会为我们提供一些战略、战术。虽说玩的不过是一局游戏,但是玩家能够在其中深切地体会到“掌控人生”的感觉。这种“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掌控感,甚至比实际生活中来得更加深切。游戏可真是一位善于调动内驱力的“高手”,也难怪会有那么多大人和孩子痴迷于游戏。

游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调动了玩家的内在动机。记得在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试图以外在奖励来驱动学生的老师,与那些帮助学生发现内在动机的老师相比,永远不会像后者一样成功。”外在的激励措施是不可持续的,而内在的动机可以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果我们依赖于用外界奖励来推动孩子成长,那就永远不会像调动孩子内驱力那样取得持续、优异的效果。我们引导孩子的时候,如果能够赋予每件事情对于孩子自身的意义,而不是对别人的意义,那么推动他们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将会变得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