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孝章皇帝纪

原文

孝章皇帝[1]讳炟,明帝第五子也。少宽容,好儒术[2],显宗[3]器重之。建初元年,诏曰:“朕以无德,奉承大业,夙夜[4]栗栗[5],不敢荒宁[6],而灾异仍见,与政相应。朕既不明,涉道日寡,又选举乖实[7],俗吏[8]伤民,官职耗乱[9],刑罚不中,可不忧与!昔仲弓[10]、季氏[11]之家臣,子游[12]、武城[13]之小宰[14],孔子犹诲以贤才,问以得人[15]。明政之小大,以人为本;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16]、守相[17],不明真伪,茂才[18]、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每寻前世举人[19]贡士[20],或起甽亩[21],不系[22]阀阅[23]。敷奏[24]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治有异迹。文质斌斌[25],朕甚嘉之。其令太傅[26]、三公[27]、中二千石[28]、二千石、郡国[29]守相,举贤良方正[30]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

注释

[1]孝章皇帝:名炟,明帝第五子,公元75年至公元88年在位。谥号孝章,享年三十三岁。年号有建初、元和、章和。

[2]儒术:儒家的原则、学说、思想。

[3]显宗:汉明帝刘庄。

[4]夙夜:朝夕,日夜。

[5]栗栗:畏惧貌。

[6]荒宁:荒废懈怠,贪图安逸。荒,纵欲迷乱;逸乐过度。宁,安宁。孔安国注:尚书曰:“不敢荒怠自安宁。”

[7]乖实:名不副实;失实。

[8]俗吏:才智凡庸的官吏。

[9]耗乱:昏乱。

[10]仲弓:春秋鲁国人,冉氏,名雍,字仲弓,也称子弓。孔子的学生,以德行著称。曾任季氏宰。

[11]季氏:季桓子,即季孙斯,春秋时鲁国卿大夫。

[12]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夫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13]武城:指武城县;位于鲁西北平原。现隶属山东省德州市。

[14]小宰:邑宰,县邑的长官。

[15]得人:谓得到德才兼备的人。亦谓用人得当。

[16]刺史:官名。西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置刺史一人,以六条职权巡察所属郡县。

[17]守相:郡守和诸侯王之相。

[18]茂才:又作茂材,是汉代的另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汉光武帝名讳,改秀为茂。

[19]举人:推举,选拔人才。亦指所举之人才。

[20]贡士:旧指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

[21]甽亩:甽同畎。本指田野,此引申指民间。

[22]系:涉及;关系。

[23]阀阅:泛指门第、家世。

[24]敷奏:陈奏,向君上报告。

[25]文质斌斌:亦作“文质彬彬”,文华质朴配合得宜,既有文彩,又很朴实。

[26]太傅:官名。三公之一。

[27]三公: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

[28]中二千石:汉代官吏秩禄等级,中是满的意思,中二千石即俸禄实得二千石。

[29]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分别称为王国、侯国。

[30]贤良方正: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

译文

孝章皇帝,名炟,是明帝的第五个儿子。少年时待人宽容,喜好儒家学说,明帝很器重他。建初元年,颁诏说:“朕没有德行,继承帝业,日夜战战兢兢,不敢荒废懈怠,贪图安逸。但是异常的自然灾害仍然出现,说明治政还是不力。朕既不明智,经历治国之道的时间又少;加之所选官员名不符实,才智凡庸的官吏伤害百姓,官职混乱,我怎能不忧虑呢?从前仲弓是季氏的家臣,子游是武城的县官,孔子尚且教诲他们要任用贤才,询问是否用人得当。说明政事无论大小,以用人为根本。从乡里推荐选拔的人,必须要是多次立下功劳的。而如今的刺史、守相不明了其中真伪,推举的茂才、孝廉每年数以百计,他们并非是才能显著之人,却要授予他们政务,这样很没有意义。每考究前代选拔、举荐的人才,有的是被启用于田亩之间,不拘于出身门第。让他们各陈其言,那么他们的文章必然可以采纳;明白考验他们实际的功绩,那么从政方面定会有其过人之处。既有文采,又很朴实。朕非常喜欢这样的人才。命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推举贤良方正、能够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

原文

四年,诏于,是下太常[1]、将、大夫[2]、博士[3]、议郞[4]、郎官及诸生[5]、诸儒会白虎观[6],讲议五经[7]同异,帝亲称制临决[8]焉。七年,诏曰:“车驾[9]行秋稼,观收获,因涉郡界,皆精骑轻行[10],无他辎重[11]。不得辄修道桥,远离城郭[12],遣吏逢迎,刺探[13]起居,出入前后,以为烦扰也。动务省约,但患不能脱粟瓢饮[14]耳。所过欲令贫弱有利,无违诏书。”

注释

[1]太常:掌管宗朝礼仪,兼掌选试博士的官职。

[2]大夫: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

[3]博士:古代学官名。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武帝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

[4]议郎:官名。汉代设置,为光禄勋所属郎官之一,掌顾问应对,无常事。

[5]诸生:众有知识学问之士。

[6]白虎观:汉代宫观名。在未央宫中。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会学者于此,讲五经同异,成《白虎通德论》书。

[7]五经:指儒家的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8]临决:谓亲自裁决。

[9]车驾: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10]轻行:轻装疾行。

[11]辎重:辎,音资,外出时携载的物资。

[12]城郭: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13]刺探:探听。

[14]脱粟瓢饮:脱粟,粗米。瓢饮,用瓢喝水。形容生活俭朴或生活艰苦。李贤注:“晏子相齐,食脱粟之饭。孔子曰,颜回一瓢饮。”

译文

建初四年又颁诏,命令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诸儒在白虎观集会,讲说商讨“五经”的异同,章帝亲自到场主持决断。建初七年,诏书说:“皇帝巡视秋季的庄稼,考察收获情况,因而来到郡界。随从都是精骑,轻装疾行,没有辎重。不得擅自整修道路、桥梁;不准派官吏远离城郭来迎接,伺候起居,出入于朕前后,成为百姓的烦扰。出巡务必减省节约,只要粗食瓢饮就行了。所过之处希望有利于贫弱之民,不得违背诏书旨意。”

原文

元和二年,诏曰:“令[1]云:‘民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2]。’今诸怀妊[3]者,赐胎养谷人三斛[4],复其夫勿算一岁,著以为令。”又诏曰:“方春生养,万物莩甲[5],宜助萌阳[6],以育时物[7]。其令有司,罪非殊死[8],且勿案验[9],及吏民条书[10]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民[11],敬奉天气[12]。立秋如故。夫俗吏矫饰[13]外貌,似是而非,揆[14]之人事则悦耳,论之阴阳则伤化[15],朕甚餍[16]之、甚苦之。安静[17]之吏,悃愊[18]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如襄城[19]令刘方[20],吏民同声,谓之不烦,虽未有他异,斯亦殆[21]近之矣。间敕二千石,各尚宽明。而今富奸行赂于下,贪吏枉法于上,使有罪不论,而无过被刑,甚大逆也。夫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以轻为德,以重为威,四者或兴,则下有怨心。吾诏书数下,冠盖[22]接道,而吏不加治,民或失职,其咎安在?勉思旧令,称朕意焉。”又诏曰:“律[23],十二月立春,不以报囚[24]。《月令》[25],冬至之后,有顺阳[26]助生之文,而无鞫狱[27]断刑之政。朕谘访[28]儒雅[29],稽[30]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其定律,无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

注释

[1]令:胎养令。《章帝纪》论曰:“章帝长者感陈宠之议,除惨狱之科,深元元之爱,著胎养之令。”

[2]民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复,谓免除徭役或赋税。算,征税。

[3]怀妊:怀孕。

[4]斛:音胡,量词,多用于量粮食,古代一斛为十斗,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5]莩甲:犹萌芽。

[6]萌阳:新生的阳气。我国古代谓宇宙间有阴阳二气,阴主衰落,而阳主新生。

[7]时物:应时的作物。

[8]殊死:指殊死刑。

[9]案验:查询验证。

[10]条书:分条书写。李贤注:“条,事条也。”

[11]息事宁民:即息事宁人,谓不生事扰民。

[12]天气:天命,气数。

[13]矫饰:造作夸饰,掩盖真相。

[14]揆:推测揣度。

[15]伤化:损害教化。

[16]餍:音燕。厌恶。

[17]安静:谓沉静稳重。

[18]悃愊:至诚;诚实。说文云:“悃愊,至诚也。”

[19]襄城:春秋时期称“泛邑”“泛城”,公元前540年,东周春秋时期楚灵王在泛之西北筑新城,东周帝王周襄王避难曾居泛,故名“襄城”。

[20]刘方:生卒不详,李贤注:“方字伯况,平原人。”

[21]殆:大概,几乎。

[22]冠盖: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冠,礼帽;盖,车盖。此处特指使者。

[23]律:法令。

[24]报囚:判决囚犯。李贤注:“报犹论也。立春阳气至,可以施生,故不论囚。”

[25]月令:《礼记》第六篇篇名,其内容与《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基本相同,主要记载了一年十二月的天象和农业生产的相关政令。

[26]顺阳:谓顺从阳气,顺应天道。

[27]鞠狱:审理案件。鞠,通“鞫”。

[28]谘访:咨询访问。

[29]儒雅: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

[30]稽:音基,考核,查考。

译文

元和二年,皇帝下诏书说:“胎养令上说:‘老百姓有生孩子者免除徭役和赋税三年。’现在那些正怀孕的妇女,赐给她们胎养榖每人三斛,免除其丈夫徭役赋税一年,把这些写下来作为法令。”又颁诏说:“当前正是春季生养时期,万物正在萌芽,应该帮助它萌发阳气,来培育当季作物。命主管官吏,若不是极刑死罪,暂时不要查案验审;并且官吏民众有分条列事上书相告者,也不得受理。希望以此息事宁人,敬奉天命。立秋以后恢复常例。那些才智平庸的官吏表面做作、掩盖真相,似是而非,以揣测人心来行事,政绩听起来很好,若以阴阳自然规律而论就有伤风化。朕非常厌恶这种现象,也很苦恼。那些安分稳重的官吏们,至诚不虚华,他们的功绩按日统计似乎不足,按月累计则有余。像襄城县令刘方,官吏和老百姓都异口同声说他无烦苛之政,虽然没有其它特别的功绩,这也接近称职的要求了。近来敕命各太守为政务求宽和明正。现在富豪奸佞在下行贿,贪官在上枉法,使得有罪者不被定罪,而无罪者却遭受刑罚,这是极为大逆的事。把苛刻看作明辨,把刻薄看作精明,把从轻处治作为恩德,以暴察重罚作为权威,这四种情况或有一种出现,都会使下民百姓生怨恨心。我多次颁发诏书,派出传递旨意的使者交接于道,而官吏们得不到整治,或有怠忽职守之人,其过失究竟在什么地方?还望大家认真省思往日的诏令,以达成我的心意!”又下诏说:“颁布律令,规定十二月立春时,不准判决囚犯。《月令》中记载冬至以后,有顺从阳气而助生长的条文,而没有审理案件判刑之政。朕谘询访问文人雅士,考查典籍,认为实行王道者或生或杀,应当遵循时令节气。因而制定法律,不要在十一月、十二月判决囚犯。”

原文

三年春,北巡狩[1],敕侍御史[2]、司空[3]曰:“方春,所过无得有所伐杀。车可引避[4],引避之;騑[5]马可辍[6]解,辍解之。《诗》云:‘敦彼行苇[7],牛羊勿践履。’《礼》[8],人君伐一草木不时[9],谓之不孝。俗知顺人,莫知顺天。其明称朕意。”

注释

[1]巡狩:意为天子巡行视察郡国所守疆土。

[2]侍御史:官名。受命于御史中丞,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

[3]司空:官名。即冬官大司空,掌管工程。汉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大司徒并列为三公,后去大字为司空,历代因之,明废。

[4]引避:让路;躲避。

[5]騑:古代驾车的马,在中间的叫服,在两旁的叫騑,也叫骖。李贤注:“夹辕者为服马,服马外为騑马。”

[6]辍:撤除。

[7]行苇:路旁的芦苇。

[8]礼:五经之中的《礼记》。《礼记》:“孔子曰:‘伐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9]不时:不适时;不合时。李贤注:“不时谓不合于时也。”

译文

元和三年春,皇帝到北方视察邦国州郡,命令侍御史、司空说:“当前正值春天,所过之处不得有砍伐杀戮的行为。车驾可以让路的,就绕道而行;驾车的騑马可以解开不用的,就解开它们。《诗经》说:‘芦苇丛生在道旁,别放牛羊来踩踏。’《礼记》也说:‘君王砍伐一草一木不合时令,便叫做不孝。’一般人只知道顺人行事,却不知道遵循天道。当显明此意,以符合朕的心意。”

原文

论曰:魏文帝[1]称:“明帝察察[2],章帝长者。”章帝素知民厌明帝苛切[3],事从宽厚。感陈宠[4]之议,除惨之狱科;深元元[5]之爱,著胎养之令。割裂名都,以崇建周亲[6];平徭简赋[7],而民赖其庆[8]。又体之以忠恕[9],文之以礼乐。故乃蕃辅[10]克谐[11],群后[12]德让。谓之长者,不亦宜乎!在位十三年,郡国所上符瑞[13],合于图书者,数百千所。呜呼懋[14]哉!

注释

[1]魏文帝:曹魏的开国皇帝曹丕。

[2]察察:苛察;烦细。

[3]苛切:苛刻严峻。

[4]陈宠:沛国洨县(今安徽固镇)人。先祖世习律令,宠传其家业。初为州郡吏,后辟司徒府,掌狱讼,断案公平。

[5]元元:百姓,庶民。

[6]周亲:至亲。李贤注:“周,至也。”

[7]平徭简赋:平衡徭役而减少赋税。

[8]庆:福泽。

[9]忠恕: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

[10]蕃辅:喻指诸侯;藩王。蕃,通藩。

[11]克谐:能和谐。

[12]群后:原指四方诸侯及九州牧伯。亦泛指公卿。

[13]符瑞:吉祥的征兆。多指帝王受命的征兆。

[14]懋:美好。

译文

史官论赞说:“魏文帝认为‘明帝是苛察之人,章帝是德高望重的人。’章帝素来了解百姓厌恶明帝的苛刻严峻,因此凡事讲求宽厚。有感于陈宠的建议,废除了残酷的刑罚条目;深切关爱百姓,制定出养护胎孕的法令;划分出郡国名城,用来重建至亲的世系;平衡徭役减少赋税,因而百姓仰赖其福泽;又能以忠恕之道体恤臣民,用礼乐教化百姓。所以诸侯藩王能够和谐,公卿大臣互相礼让。所以称章帝为德高望重的君王,不是很恰当吗?他在位十三年,郡国出现吉祥的征兆,与河图洛书上相合者就有数百千件。真是太美好了!”

原文

孝和皇帝讳肇[1],章帝第四子也,在位十七年而崩。齐民[2]岁增,辟[3]土日广。每有灾异,辄延问[4]公卿,极言得失。前后符瑞八十一所,自称德薄,皆抑而不宣。旧南海[5]献[6]龙眼、荔支[7],十里一置[8],五里一候[9],奔腾[10]阻险,死者继路[11]。时临武长[12]汝南唐羌[13]县接(旧无时临至县接十字,补之)南海,乃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14],本以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耶?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

注释

[1]孝和皇帝讳肇:即汉和帝,为东汉第四代皇帝,名刘肇(公元79年~公元105年)。章帝第四子。章帝死后继位,在位十七年病死,终年二十七岁。

[2]齐民:犹平民。

[3]辟:开垦,开辟。

[4]延问:请教询问。

[5]南海:李贤注:“南海,郡,秦置,今广州县也”。

[6]献:奉献,进贡。指附属国奉献礼物。

[7]龙眼荔支:两种水果,均生南方。龙眼,即桂圆;荔支,即荔枝。

[8]置:驿站。李贤注:“置谓驿也”。驿站,古代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的地方;旅店。

[9]候:驿馆,驿站的客舍。

[10]奔腾:飞奔急驰。

[11]继路:不绝于路。

[12]临武长:临武县令。李贤注:“临武,县,属桂阳郡,今郴州县也。”历史上,临武又是楚南古驿,古代中原赴粤出海的必经之路。

[13]唐羌:字伯游,东汉汝南(今河南汝南、平与县间)人,辟公府,补临武长。

[14]珍羞:亦作“珍馐”,珍美的肴馔。

译文

孝和皇帝,名肇,是章帝的第四子,在位十七年后去逝。他在位期间国家人口逐年增加,开拓的疆域日渐广阔。每当遇有自然灾害发生,则马上请教公卿,请他们大胆直言陈说朝政得失。各地前后出现吉祥的征兆有八十一处,而和帝还自称德行浅薄,都压下来不许宣扬。从前南海郡进贡龙眼、荔枝,每隔十里设一个驿站,五里设一驿馆,沿途道路艰险,使者飞奔急驰,累死者不绝于路。当时临武县县令汝南人唐羌,其县境与南海接壤,于是上书陈述这一情况。和帝下诏说:“远方进贡的珍馐美味,本来是进献祀奉宗庙的,如果因此而伤害了百姓,这哪里是爱民的本意呢?敕令太官不要再接受这一贡物了。”从此取消了这一进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