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皮肤病三焦经络部位辨治
- 宫振甲
- 968字
- 2021-12-17 22:46:17
国维序
我与宫医生第一次相识是在2006年11月由广东省中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三次年会”上。宫医生在大会上做了题为《皮毛与大肠关系的探讨与研究》的演讲,得到了与会同仁的关注。宫医生根据《内经》“大肠者,皮其应”的理论,挖掘出中医大肠与皮毛有相属关系,提出从大肠辨治皮肤病的新理论,体现了宫医生不仅中医功底深厚,还有不断创新的精神。拜读了宫医生新作《中医皮肤病三焦经络部位辨治》一书,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宫医生的这一印象。
历代关于中医皮肤病方面的论述,绝大部分记录在中医外科著作中,也有一部分散见于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的著作中。近年来虽然有一些皮肤病学方面的专著,但大多数是以治疗经验介绍或者方药方面的研究为主,突出皮肤科特点的中医理论方面的著作很少。宫医生抓住皮肤病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特点,用三焦作为人体的横线,用经络作为人体的纵线,将体表纵横定位,既保留了三焦、经络的原意,又扩充了其内涵,创造了皮肤病辨证的新方法,对于指导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很有新意。
其次,本书理、法、方、药自成体系,实用性强。在提出三焦经络纵横定位理论后,接着详细地介绍了部位辨证的使用方法,正如一个正在给病人看病的大夫,每一步骤都很清楚地演示给读者观摩,如服药方法,相邻部位皮肤病的治疗,舌诊、脉诊在部位辨证中的应用等,都介绍得很清楚。在每个医案的述评中,先阐述辨证思路,又不厌其烦地介绍药物的归经和用药经验。书中的原创点较多,即便是年轻中医大夫,只要顺着书中介绍的思路和方法认真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中医的多面性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医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瓶颈。书中提出的纵横辨证理论,将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归纳依附在三焦、经络纵横交叉的两条线上,使中医传统的线性思维变成了立体思维。这为中医的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开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当然,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药物的三焦归属以及方剂的定位划分,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但是瑕不掩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就像宫医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新的辨证方法从提出到完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赞成这些观点,欣然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