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突厥十姓

唐军突至,挥刃狂杀。

突厥抢粮军只余六千疲众,且大都带伤,如何抵敌?只半个时辰过后,河畔累累皆是胡尸,几乎全军覆没,片甲不回。

程务挺与李文暕合兵一处,打扫战场,因得六千匹良马,军械粮草无算。

自此战之后,唐军粮道通行无阻,再无突厥军敢于走近粮车十里之内。

复说裴行俭率领中军,至单于都护府之北,与李思文、周道务大军汇合。

扎营已毕,聚会众将问道:突厥叛军主力何在?

李思文答道:贼军五万,皆都屯驻黑山。闻我大军将至,正欲要退军远遁。

裴行俭点头,赞其探事清楚,于是便在中军大帐置酒,与诸将痛饮。

将至傍晚,裨将来报:已经扎好营帐,战壕亦全部挖好。

裴行俭率众将出帐查看,忽仰面观天,便即脸色更变,急下令道:速速拔营,移到左侧高冈扎寨!

李思文:十万大军刚然安顿,岂可自相扰乱?

裴行俭:休要啰嗦,速速依令而行。若再延挨,三军休矣。

众将虽然糊里糊涂,军令如山,也只得依令移营。大营迁移已毕,正好三更,狂风暴雨突至,原扎营处便成泽国,积水丈余。

直到此时,诸将无不惊叹,皆问元帅:将军怎知会有风雨?

裴行俭答道:为上将者,于万马军中取敌首级,下之下者也。公等若未习天文地理,则自今以后只须按我指挥办事,休问原因。

李思文、周道务闻之,皆都面有愧色。

来日暴雨止歇,晴空万里,裴行俭复命拔营向北,驱军以进。到至黑山,突厥军据险以御,但其后三路唐军皆至,三面围击,突厥便频遭失败,渐渐不支。

裴行俭下令:我军数倍于敌,又粮道畅通无阻,众将士只管尽情厮杀,休虑后计!

三军闻令,再无后顾之忧,于是前后数日,杀敌无算。

到第七日午后,突厥军矢尽粮绝,再也支撑不住,遂弃黑山,全面往后溃败。

便在此时,一支唐军自突厥北面出现,为首大将正是世袭卢国公程伯献。

突厥可汗阿史那泥熟匐将牙帐安扎于黑山之北,丝毫未防唐军会在背后出现,于是稍触即败,未及逃走,便被部下杀死,将其首级向程伯献投降。

程伯献率领八万精兵,便如虎入狼群,正遇上自黑山败回突厥兵马,于是挥军再战,又获大胜,并活擒阿史那奉职,然后与裴行俭中军会师。

这一场好战!突厥十余万大军伤损十之八九,阿史那伏念只率不足二万残部,逃往狼山,后同阿史那德温傅会合,方才立住脚跟。

裴行俭整理得胜之军,由此奏凯还师。

永隆二年,裴行俭驻扎代州陉口,派遣间谍展开离间,劝说阿史那伏念,使其与阿史那德温傅互相猜疑。

阿史那伏念忧恐至极,秘密送来降书,许以生擒阿史那德温傅来降,但请裴行俭保守秘密,以免泄漏其谋。

裴行俭从之,因不说与众将,只遣使密封奏表报告朝廷。

数日之后,尘土冲天向南滚来,探马屡报,诸将无不惊恐。

裴行俭道:诸公休要惊慌,此是阿史那伏念押送德温傅来降,并无他事。不过受降如应战,可严阵以待之。

于是命令严加防备,派使前去慰问劳军,果是伏念率众擒送德温傅来降。至此突厥残部全被消灭,漠南之地重复回归平定。

高宗闻报大喜,特派户部尚书崔知悌至河北劳军。

裴行俭由是率军班师,还于长安,向天子献俘,并以曾向阿史那伏念许诺不杀为由,奏请赦免其罪。

侍中裴炎妒忌裴行俭大功,出班奏道:阿史那伏念乃屡叛之人,向与我大唐为敌,不知天恩浩荡。此番反叛,其为祸首,又因被程务挺、张虔勖威逼追赶,更遭碛北回纥逼迫,走投无路方才诈降,并先求特赦,降则非其本意也。

高宗以为有理,遂命将阿史那伏念及阿史那德温傅并皆处死。又谓裴行俭不能明辨是非,反受阿史那伏念所欺,故此平定突厥之功也不予记载,只被封为闻喜县公。

裴行俭踉跄下殿,仰天叹道:晋王浑忌妒王浚平定吴国大功,今人尚谓可耻。今复有奸佞忌功杀降,恐以后再无甘愿归顺之人也!

于是归于府宅,就此杜门谢客,托病不出。

镜头速进,两年之后。

突厥十姓中车薄部落再次叛乱,北边告急。

高宗诏命重复起用裴行俭,任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准备领兵出征。

但大军未出,裴行俭便于四月二十八日卒于长安延寿里家中,享年六十四岁。

高宗闻言大为悲悼,诏命追赠为幽州都督,谥号为“献”。又令皇太子挑选六品京官,专门管理裴行俭家事,直到其子孙能够自立方止。

当年十月,裴行俭灵柩送还原籍,葬于闻喜县东良原。

镜头闪回,补叙裴行俭生平轶事。

裴行俭师从于大唐战神苏定方,是为鬼谷门亲传弟子,武略天下无双;兼且擅长草书、隶书,是位书法名家。

唐高宗曾赐裴行俭白绢,命其书写《昭明文选》,爱其用笔法度,赏赐颇为丰厚。

裴行俭不以武功兵法自夸,却常以文笔书法自矜道:若无精笔良墨,褚遂良不曾常写。不择笔墨优劣,而皆能书写机灵敏捷者,惟我与虞世南而已。

因撰写《选谱》、《草字杂体》等书传世,有数万字之巨。

裴行俭不但文武双全,且又自本门师兄李淳风处习学星占天文,更精通阴阳历法。由是每次行军作战,非但提前预知必胜,且都能预知获胜班师之期。

若预料其败,则必力谏天子罢战,或不肯挂帅,使他人先行出兵对垒。

至其晚年在家隐居之时,曾撰写裴氏兵法七篇,就安置军营、阵势摆列、预料胜负、识别人才等项用兵要素,编写出四十六条经验诀窍。

及裴行俭死后,武则天后使其侄武承嗣上门将此书取走,于是裴氏兵法就此失传。

裴行俭虽然官居高位,但待下极为宽厚,雍容待人。

唐高宗曾赏赐给裴行俭骏马以及珍贵马鞍,属下令史私自骑马奔驰,致马失前蹄摔坏马鞍,于是令史惧罪,吓得逃跑。

裴行俭使人寻找令史回来,照旧任职帐下,若无其事,并未追究。

其因通晓阴阳,深解富贵无常之道,于是从不贪财,甚至视如粪土。

唐军平定阿史那都支之后,缴获无数贵重珍宝。各国首领、将士皆请开眼一观,又恐大帅不肯。未料大帅裴行俭一口答应,并乘机设宴,于席间全部拿出,供诸将传看观赏。

传宝军吏因脚步踉跄,将手中所捧直径两尺大玛瑙盘摔碎。小吏惊怕,叩头出血。

裴行俭于座中笑道:公非故意,何惧如此?

根本不看碎盘,亦毫无不舍之色。班师还京之后,高宗叙功,赏赐给裴行俭金银、器皿三千多件。裴行俭全部分送给亲戚朋友及部下,自己一件不留。

裴行俭有知人之鉴,初为吏部侍郎时,见到前进士王勮、咸阳尉栾城苏味道,当时二人尚且籍籍无名。便谓其二人道:二公后当相次执掌铨衡,仆有后代弱息,愿以为托。

王勮之弟便是王勃,与华阴杨炯、范阳卢照邻、义乌骆宾王皆以文章享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对四人尤其看重,以为此后必然显达。

裴行俭相过四人,却道: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王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为沈静,应至令长;余者三人能得令终,便是万幸矣。

既而不久,王勃渡海堕水而死;杨炯终于盈川令任上;卢照邻恶疾不愈,赴水而死;骆宾王随徐敬业造反被诛。王勮及苏味道皆掌典选,悉如裴行俭之言。

裴行俭半生作为将帅治戎带兵,帐下所引偏裨诸将及弟子,如程务挺、张虔勖、王方翼、刘敬同、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皆是当世名将,亦多为鬼谷门传人。

闪回结束,按下裴行俭既死,复说朝中发生之事。

调露元年,朝廷命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安置突厥降户。

此举一则便于唐廷运送军队、给养,镇压温傅、奉职二部反叛,二则加强对突厥降户统治,使之纳税服役,可谓一举两得。

东突厥寇定州之时,刺史霍王李元轨以空城计退敌,州人李嘉运与虏通谋欲为内应,其事便即泄漏。天子闻报,诏命李元轨穷究其党。

李元轨上奏:当时强寇在境,人心不安。若多所逮系攀咬,是驱之使叛也。臣已独杀嘉运,余者皆无所问,请陛下治臣违旨之罪。

高宗览表大喜道:朕亦悔之。向无霍王,失定州矣。

自是朝廷大事,多密敕问之。

当时唐高宗身体每况愈下,便思长生。因皇叔李元轨入朝,二人闲谈,高宗便问:闻说皇叔与道家处士刘玄平为布衣之交,此事有诸?

李元轨:确实有之。

唐高宗:我闻有道之士,皆善养生。此刘玄平是何来历,今有多大年纪?

李元轨:刘玄平乃北齐刘珉之子,因高蹈不仕,被隋文帝杨坚封赠为贞范先生。臣委实不知其年岁,但若依其父曾仕北齐而言,刘玄平今当一百二十岁矣。

高宗问:尚能请至长安,使朕聆听其教诲否?

李元轨摇头道:彼人犹如神龙见首而不见尾,忽在淮南,忽现朔北,只在云深之处,实在无处觅其所踪。

高宗叹道:我虽贵为帝王,直无此仙缘!

调露二年二月十八日,高宗偶览道家法藏,读到故玉清观道士王远知事迹,深加嗟讶赞叹,遂亲至玉清观降香礼拜,谥王远知曰升真先生,赠太中大夫。

又亲临嵩山,拜访隐士田游岩之居,更拜谒嵩阳观,及田游岩母庙,命立碑以赞其懿德。次日再访逍遥谷道士潘师正之居,表达对其尊崇之情。

画外音:唐高宗李治所拜此三位先贤,俱都是有道之士,远离红尘,各具仙家之名。王远知乃琅邪人,初入茅山师事陶弘景,得其道法。又师事宗道先生臧兢,曾入陈、隋之宫,讲论道学。唐太宗登极之时欲加其重位高官,王远知固辞不就,终请归山。太宗敕润州府为其修建太受观于茅山,王远知便在此隐居修道,得长寿之法,并度道士二十七人,由此道家茅山宗为之大盛。于贞观九年坐化,终年一百二十六岁。

田游岩乃京兆三原人,本是鬼谷派掌门李靖同乡。永徽中补太学生,学成后却自请罢归,与母妻同入太白山修道,二十余年后入箕山,居许由庙之东,自号“许由东邻”。高宗频诏,田游岩不出,于是便亲至嵩山,拜游岩为崇文馆学士。后在田游岩宅居之侧营建奉天宫,高宗特令免毁其居,并亲题额曰:“隐士田游岩宅”,悬于门榜。

复说潘师正,隋大业中被王远知度为道士,尽得其道门隐诀道术。居嵩山逍遥谷二十余年,食松叶饮山泉,清净寡欲。调露二年,高宗访其居,诏于其所居处建造崇唐观,又于岭上为之另造精思观。及营造奉天宫时,又特令面向逍遥谷开一门,号为“游仙门”;北面亦开一门,号称“寻真门”,皆为潘师正立名。潘师正于永淳元年卒,终年九十八岁。高宗追思不已,赠太中大夫,赐谥曰体玄先生。

调露二年,唐朝既平突厥之叛,高宗便命于剑南道募兵,在茂州西南筑安戎城,既压吐蕃之境,兼断吐蕃通蛮之路。

吐蕃遂以羌人为向导,攻陷其城,以兵据守,自后西洱诸蛮皆降吐蕃。

至调露二年夏,吐蕃已尽有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嶲等州,南邻天竺,北抵西突厥。汉魏以来,西戎之盛,以此为最。

二年七月,吐蕃发兵三万,侵扰河源。唐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率军迎击,并于河源之地广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屯田五千余顷,战守两备。

字幕:黑齿常之,字恒元,原是百济部民,初任百济达率兼郡将。

唐高宗灭亡百济后,曾率领民众参与复国运动,抵抗唐军,于龙朔三年受刘仁轨招抚降唐。麟德元年获授折冲都尉,奉命镇守熊津都督府,深受士卒拥戴。

咸亨三年,黑齿常之因功被加封忠武将军,行带方州长史,旋又升迁为使持节、沙泮州刺史,授上柱国。在任期间,因公正无私深受唐高宗赏识,加封浮阳郡开国公。

仪凤二年,黑齿常之调任洮河道经略副使,由辽东转守西北,离家万里之遥。

仪凤三年九月,吐蕃犯边,黑齿常之跟从洮河道行军大总管李敬玄前往征讨。右卫大将军刘审礼前军深入敌境,被吐蕃俘虏。吐蕃屯兵高岗,居高临下威压唐军,黑齿常之率敢死队五百人施行夜袭,吐蕃军溃散,李敬玄方得返回鄯州。

唐高宗叹服黑齿常之谋略才能,升任为左武卫将军,充任河源军副使;并检校左羽林军,赏赐黄金五百两、绢五百匹。

至此调露二年七月,吐蕃论赞婆、素和贵等率三万士兵侵扰河源,驻兵于良非川。唐朝河源诸哨烽火传讯,由是边境紧张,朝野俱震。

黑齿常之谓其部将道:敌情紧急,若待朝廷发兵来伐,养成贼势,是坐以待毙之局也。不如乘其立足示稳,主动袭劫其营,冀可全胜退敌!

遂简选精锐骑兵三千,亲自统领出城,乘夜袭击吐蕃军营。

论赞婆等果然不曾防备,于是大败。经此一战,吐蕃军被黑齿常之斩杀、擒获两千余人,缴获羊马数万头,赞婆与素和贵仅以身免,各自单骑逃走。

捷报入京,唐高宗大喜,命擢升黑齿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又赏赐布帛四百匹。

论赞婆与素和贵得以脱逃,遂于路收集败军,驻扎青海,思欲报仇雪恨。黑齿常之早已四面派出侦骑,打探论赞婆下落动向,因此其一举一动,皆在常之掌握之中。

闻报吐蕃军聚于青海,于是不待其喘息稍定,便复率领一万精锐骑兵,再次远程兼道包抄,重施故伎趁夜突袭。

论赞婆哪里料到唐军竟会如此拼命,如同冤魂不散,跟踪吊打?于是再次大败,部军四处逃散。

黑齿常之命人烧毁吐蕃军粮草储备,复缴获大量牛羊马匹、兵械铠甲,班师而还。

高宗闻说西北边患渐平,不胜之喜,遣使前往河源军营,犒赏三军,对黑齿常之厚加赏赐,深为褒奖。黑齿常之共在西北七年,吐蕃深畏惮之,不敢复为边患。

是年冬十月壬寅,武则天授意御史上奏,告发苏州刺史曹王李明、沂州刺史嗣蒋王李炜两位宗室皇子,皆是故太子李贤同党,谋反之心不死。

高宗此时已全为天后控制,不得自专,由是只得委曲求全,诏命将李明降封为零陵郡王,远流黔州安置;李炜罢爵除名,流放至道州安置。

虽是下策,但亦为先保二子性命,留住宗室血脉,以为今后翻盘之本。

此时正如当年李淳风与徐懋功所预言,武则天已开始向李唐宗室子弟挥起屠刀,逐一剔除;再回顾当初褚遂良力谏“废王立武”,方知其为大唐忠臣。

调露二年八月丙午,文成公主因患天花不治,薨逝于吐蕃,终年五十六岁,安葬于逻些。吐蕃王朝为其举行隆重葬礼,唐高宗闻之,亦遣使臣远赴吐蕃吊祭。

史谓文成公主祖籍山东任城,但其名字及出身来历却无详载,后世据江夏王李道宗曾为任城王,故而猜测应是文成公主生父。

文成公主自贞观十五年正月入藏,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当韶华妙龄;至调露二年命终,五十六年生命历程,为唐蕃和平大计,在万里异域生活四十年之久。

次年,唐高宗诏命改元为永隆元年。是年暮秋,沙门禅师智运于洛阳龙门山南部凿成一万五千佛像。因是智运禅师亲自督造,故其洞名曰智运洞,又名万佛洞。

佛像镌于洞窟南北两壁,正壁为阿弥陀佛像,端坐于八角形束腰莲花座上。阿弥陀佛背后雕刻五十四枝莲花,分别坐有菩萨或供养人雕像,布局生动别致。

阿弥陀佛为西方净土教主,唐高宗时期净土宗遂在中原一带风行。

永隆二年,春正月庚辰。以初立太子之故,高宗敕宴百官及命妇于宣政殿,引九部伎及散乐自宣政门而入。

太常博士袁利贞谏道:天子正寝,非命妇宴会之地,路门亦非倡优进御之所。请命妇会于别殿,九部伎自东西门入,其散乐伏望停省。

高宗深以为然,乃更命置宴于麟德殿,赐袁利贞锦帛百段。

同年春二月,天后为掩饰意欲铲除李唐宗室图谋,表请以杞王李上金为沔州刺史,鄱阳王李素节为岳州刺史。但仍不许二王参与朝会,更禁止与天子相见。

李显既被册立太子,诏命刘仁轨兼任太子太傅。此后未久,刘仁轨上疏请求致仕,高宗同意其辞去尚书左仆射之职,仍以太子太傅之衔,参知政事。

时有少府监裴匪舒,极善营利,奏请售卖御马苑中马粪,以为京畿农田肥料,岁可得钱二十万缗。

高宗以此询问众臣,刘仁轨奏道:利则厚矣,恐后代称唐家卖马粪,非嘉名也。

高宗闻而失笑,于是乃止。

当时玻璃乃为极其稀有之物,源自波斯。裴匪舒又为天子监造镜殿,以为谄媚。镜殿造成,请天子临视,高宗便引刘仁轨前往同观。

未料刘仁轨刚迈步入内,便即转身,惊趋下殿。

高宗甚以为怪,命内侍将其追回,问其缘故。刘仁轨犹不进殿,只在门外奏道:俗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臣适才见四壁各有数个天子,不祥孰甚,岂敢再入其殿!

高宗转思其言有理,遂遽令剔去壁上玻璃镜面。

常州刺史来报,说有本地神汉刘龙子,袖中有龙,可吐神水治病。

刘仁轨笑道:此是先作龙头藏于袖中,再以羊肠盛蜜水,绕系龙头之上,挤压便可吐水,以此惑众也。

高宗亦笑,便诏命刺史捕斩刘龙子。

又说高宗之女太平公主,乃是武后所生,特承恩宠。

太平公主五岁时,常常往来外祖母荣国夫人家,随行宫女遭表兄贺兰敏之逼奸。

武则天大怒,加之此前贺兰敏之曾奸污未来太子妃,因此决定,撤销贺兰敏之先父继嗣身份,将其流放并中途处死。

太平公主八岁时,以替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祈福为名,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平,故世人皆称太平公主。虽然号称出家,却一直住在宫中。

十数岁时,太平公主穿武官服饰,在高宗及武后面前跳舞。

唐高宗大笑问道:你又不做武官,为何如此打扮?

公主答道:将其赐给驸马可乎?

唐高宗知其心意,便命其挑选驸马。其事未行,文成公主代吐蕃赞普来求和亲,请尚太平公主。武后不愿太平公主远嫁,乃命公主出家为道,以拒和亲。

永隆二年七月,太平公主十六岁,下嫁唐高宗嫡亲外甥,太宗女城阳公主与光禄卿薛曜之子薛绍。因不能在长安城中成婚,便以万年县衙为婚馆。

衙门隘窄,不能容翟车驶进,遂毁墙垣而入。婚礼盛况空前,燎炬相连,烟花盈天,于是夹路两侧槐树多被烤死。

武则天因谓薛绍二嫂萧氏、成氏皆非贵族,便不悦道:吾女岂可与田舍女为妯娌!

欲命薛绍之兄休妻,废其二人转回娘家另嫁。

刘仁轨上奏道:萧氏乃是前朝皇室,亦乃我唐朝旧姻,何谓田舍妇耶?

高宗以此转告武后,方止其议。薛绍长兄薛顗以公主宠盛,深为怀忧,便向族祖户部郎中薛克构求问避祸之计。

薛克构道:皇帝外甥尚娶公主,向来是国家故事,子苟以恭慎行之,亦何伤乎!然而长安向有谚曰:“娶妇得公主,无事取官府。”身为公主亲眷,不得不惧。

薛顗不得其要,只得杜门不出,以避公主。

刘仁轨既解仆射之职,乃擢升裴炎为侍中,崔知温、薛元超并守中书令。又征田游岩为太子洗马,但在东宫无所规益。

夏四月,甲子朔,日有食之。

高宗时谓关中饥馑,米斗三百,将率群臣驾幸东都以就食;于是自京师出发,留太子李显监国,使刘仁轨、裴炎、薛元超三人辅之。

只因出幸仓猝,中途粮草乏绝,致扈从之士有饿死于中道者。天子考虑道路多有草窃盗贼,使监察御史魏元忠检校车驾前后。

魏元忠受诏,阅视各处囚犯。至赤县监狱,见其中一盗神采殊异于众,遂命释其桎梏,并袭冠带以为随从,请为防盗,其人笑诺。

比及东都,士马万数,不曾损亡一钱。

魏元忠欲举将那位奇盗怪侠纳为麾下,荐其为官,于是叩其姓名。

那人笑道:我乃强盗世家,生来不愿为官。因与明公有缘在赤县监狱相识,故相陪一程而已。若非要问我出身根脚,则我祖父大人,便是当年瓦岗山三寨主单雄信。

说罢将双手一拱,上马扬长而去,再不回顾。

魏元忠望其背影,嗟叹半晌,再未向人提起此事。

四月辛未,阿史那车薄率西突厥十姓诸部叛军,进围弓月城,贼势猖獗。

鬼谷门传人、安西都护王方翼引军救之,行至葛水,见江水暴涨,军不能渡。王方翼于是在江边设坛以祭,效当年武侯诸葛亮渡泸水时之法,以馒首代替人头三牲,沉入江中,然后祝文祈祷。于是风平浪止,江水下降,军队得以平安渡过葛水。

七月时到叶河,苦于没有船只,又不能渡。当夜宿营江畔,只一夜大风,河面结冰盈尺之厚,次日三军尽得履冰涉河。

王方翼对诸将道:天公相助,此战必胜!

于是三军士气大涨,大破虏众于伊丽水,斩首千余级。

阿史那车薄不甘失败,又联合咽面三姓之兵,卷土再来,与王方翼与大战于热海。两军对垒交锋,王方翼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双方鼓角震天,箭发如雨。

正激战之间,一支流矢飞来,贯穿王方翼左臂。王方翼抽取佩刀截去箭杆,继续挥战,左右部将皆都不知。直至得胜还营,见血流如注,透湿征袍。

当时唐朝军中亦有突厥部兵,密谋擒执王方翼以应车薄,被人密报元帅。

王方翼既知其谋,乃思一计,悉召诸将会议,说来日当尽出军资劳军,先自突厥部军开始;其实是欲趁军卒领奖之时,将密谋反叛者以次引出斩之。

次日侵早,王翼方命中军在帐外排列,中间留出空地;又多置旌旗犹如密林,使突厥诸将入内领授军资。

适逢大风,军旗猎猎,诸将高呼,与风声旗响相和。王方翼令大振金鼓,连诛密谋反叛之将七十余人,其外面党徒竟毫无知觉。

惩处叛徒已毕,既分遣裨将,趁此大风沙天气,分道奇袭车薄、咽面二部。

突厥叛军毫无防备,咽面部众惊慌逃散,乌鹘可汗率先逃走;唐军擒获首领突骑施等三百人,西域震服。西突厥之乱平定,王方翼以功升任夏州都督。后被征召入朝,天子见其衣有血渍,问其缘故,王方翼具言热海苦战之状。(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