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鲍罗廷披挂上阵

中山舰事变的发动和《整理党务案》的通过,不仅使蒋介石一跃成为国民党头号军事政治强人,集党、政、军权于一身,同时,再没有人能够反对他进行北伐了。

1926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布《北伐宣言》。

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正式誓师北伐。

7月27日,蒋介石率总司令部开赴湖南战场,指挥北伐军与吴佩孚部作战。

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吴佩孚主力被歼,北伐军很快占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这时,为了适应全国革命中心转移到长江流域的需要,蒋介石提议迁都武汉。

不料,这一提议遭到鲍罗廷的反对。

鲍罗廷是苏联代表团中曾经支持北伐、对蒋介石帮助最大的政治总顾问,但在1926年1月突然辞职回国,当他接替季山嘉重返广州之后,便肩负了阻止蒋介石北伐这一使命,只是他采取了与季山嘉不同的方式。

原因在于,鲍罗廷到广州之后,发现他已无法左右蒋介石,唯有曲意迎合取得蒋介石信任,方能施加影响。

也正是在此情况下,《整理党务案》得以顺利通过。

但鲍罗廷的退让只是缓兵之计,他的真正意图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趁蒋介石北伐远离广州之机,对国民党最高权力中心施加影响,从而削弱和剥夺蒋介石对党政的控制权。这样做的目的,与阻止北伐异曲同工,即防止凯末尔噩梦在中国重演。

蒋介石迁都武汉的提议,打乱了鲍罗廷的全盘计划,因此他第一个反应便是坚决反对。但鲍罗廷很快意识到,迁都武汉,蒋介石亦无法到武汉亲政,而武汉在地方军阀唐生智的控制之下,唐生智对蒋介石原本就不服气,何不利用二人矛盾,与蒋介石相对抗!同时迎接避居莫斯科的汪精卫出山,联合一切反蒋势力,逼蒋交权!

鲍罗廷改变主意后,12月,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到达武汉第二天,鲍罗廷立刻实施倒蒋计划,马不停蹄地召集谈话会,提议在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迁到武昌之前,先由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组织临时联席会议,行使“最高职权”。

12月3日,联席会议在武昌组成。身为国民党党政军最高领袖的蒋介石,及蒋在北伐期间委托代理其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张静江,均被排除在“最高职权”之外!

蒋介石很快意识到,这个行使“最高职权”的联席会议,使苏联顾问重掌国民党党政大权,一旦它通过决议推翻二届二中全会以来建立的种种军政体制,“中山舰事件”以来的种种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12月7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力主迁都南昌。

此时北伐军已歼灭孙传芳在江西的十万主力,并在肃清江西之敌后,开始扫荡孙传芳在闽、浙的兵力。蒋介石的总司令部,便驻扎在南昌。

1927年1月3日,张静江、谭延闿等中央执行委员在北上武汉途中,抵达南昌。蒋介石借此机会,在南昌召开中央政治会议第六次临时会议,劝说与会者同意将最高权力机关暂时设置于他直接掌控的南昌。

但对于鲍罗廷来说,若同意蒋介石的主张,不仅自己颜面尽失,而且意味着即将大功告成的倒蒋计划前功尽弃。于是,鲍罗廷横下一条心,决定公开与蒋介石摊牌。

鲍罗廷这个决定自认为是稳操胜券的,他知道国民党高层领导多数倾向联俄,同时不愿看到党内再生分裂,一旦与蒋介石公开针锋相对,必然会将南昌方面领导人从蒋介石身边拉走,使蒋介石陷入孤立无援之中,坐以待毙。

但鲍罗廷忽略了一个问题,那便是蒋介石是否会乖乖接受他的倒蒋安排!

尤其,蒋介石手中有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