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的细节:从海洋帝国到欧洲联盟
- 叶克飞
- 1014字
- 2024-12-21 06:28:59
3 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堂改造经验
自从到荷兰以后,我就发现,在荷兰许多废弃的教堂不是成了书店,就是成了学校,有的甚至还成了纪念品商店。可问题也出来了,为什么在宗教盛行且经济发达的荷兰,会有那么多废弃教堂?
这就要说到荷兰社会的世俗化进程问题。我们知道,自启蒙运动开始,欧洲便开始了世俗化进程,在法国大革命等历史时刻达到高潮,且至今仍未终结。欧洲各国的世俗化进程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都与经济有关。经济停滞的南欧三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教会的影响力仍然极大,新兴国家如波兰,同样宗教基础坚实。但在欧洲北部的发达国家,宗教的影响力已远不如前。
荷兰就是典型例子,基督教徒数量渐渐萎缩,甚至影响了政治生态,曾经的第一大政党——基督教民主党,就是在世俗化过程中不断失去支持者,几年前沦为在野党的。
更重要的是,教会在荷兰不属于公共法权机构,在税收和教育方面没有任何优惠政策。荷兰没有教会税,教会的运作经费全部来自信众的自愿捐献。信众人数大幅减少,必然使许多地区的教会入不敷出,无法维持教堂的正常修缮与管理工作。因此,每年都有大量教堂被迫关闭、拆毁、出租或出售。
相比之下,世俗化程度同样极高的德国,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德国教会是公共法权机构,依法享有许多特权。作为对19世纪国家没收教会财产的补偿,德国专门征收了教会税,用以维系教会正常活动。
有意思的是,德国的教会税导致两种情况:一类人为了免交教会税而宣布退出教会,另一类人则是“名义教徒”,他们并不信仰基督教,留在教会就是为了缴纳教会税,而且理由五花八门,比如为了保护历史建筑。
法国的情况完全不同,法国大革命虽然引发了世俗化的一次高潮,但法国目前仍有70%以上人口信仰天主教。人口基数众多,使得捐纳者也多,因此即使没有教会税,教堂仍可维持使用。
荷兰有许多废弃教堂,而古建筑又不容破坏,于是催生了不少相关的中介公司,专门负责教堂和修道院的买卖。众多大大小小的废弃教堂,被改为博物馆、餐厅、咖啡厅、仓库、超市、溜冰场、健身房、幼儿园乃至住宅。
古建筑改造中,最让人诟病的改造方式就是对原貌的大肆破坏,但荷兰废弃教堂的改造显然注意了这一点。就像后面会提到的天堂书店一样,教堂内部没有遭遇任何破坏,甚至所有设施都未真正接触墙身。
这些看似废弃的教堂,完美地诠释了欧洲精神。无论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设计之美,还是宁静的氛围,都没有违背教堂的初衷——为了离上帝更近。这才是最完美的古建筑改造。
一座内部被改造为商店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