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
- 侯印国
- 4446字
- 2024-11-04 12:52:34
食蟹简史
蟹有不少别名,比如叫螃蟹,这个“螃”最早就是“旁”字,因为它是侧着走的;一名郭索,这是源自它爬行的声音;又名介士,这是因为古人觉得它骨头长在外面,非常硬气;又号无肠,因为古人觉得它“内空”,其实螃蟹也是有肠子的。《广雅》说公螃蟹叫蜋螘[1],母螃蟹叫转带。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说“蟹是美味,人人喜爱,无间南北,不分雅俗”,秋风起,蟹脚痒,膏满蟹肥,来聊一聊中国人吃螃蟹的文化历史。
· 先秦两汉:见过的人多,吃过的人少
中国人很早就见过螃蟹这种动物。被选进中学教材的《荀子·劝学》中就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是教育我们做人不能浮躁。不过我们见到的螃蟹都是八条腿,《荀子》里却说“六跪”,为什么呢?答案当然就是,抄错了。古代还真有人因为这个《劝学篇》吃了亏的。《世说新语》里记载东晋名臣蔡谟,到了江南看到一只蟛蜞,大为惊喜,说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螃蟹吗?马上让人煮好了端上来,吃完上吐下泻。名士谢尚听了这事就嘲讽他,“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意思是你不好好读读词典《尔雅》,弄明白螃蟹长啥样,读了《劝学》就到处乱吃,吃不死你!
我们还回到先秦两汉来。比《荀子》稍早的《庄子》,在《秋水篇》中说“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国语》里也有“稻蟹不遗种”的文字,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螃蟹已经是个常见的物种了。不过正如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经常有人说中国人吃螃蟹始于周朝,更有甚者,言之凿凿,说周朝螃蟹已经是御膳了。事实上,整个先秦以至到了两汉,文献中关于吃蟹的记载是非常少见的。
在《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中说“庖人”这个官职需要负责“祭祀之好羞(馐)”,那这个用来祭祀的好馐有什么呢,东汉郑玄的注里说有“青州之蟹胥”,这种产自山东的蟹酱用于祭祀,有没有人吃就不知道了。《汲家周书》里说,周成王时,海阳献蟹。但成王吃了没有,史无明文。秦汉两代则几乎没有关于吃螃蟹的记载。总的来说,整个先秦两汉,看见螃蟹的多,动口吃螃蟹的就很少了。
· 魏晋南北朝:有酒有蟹过一生
魏晋南北朝真是一个浪漫的时代,这个时候人们忽然就开窍了,吃螃蟹的记载层出不穷。最有名的莫过于《晋书·毕卓传》中记载的,晋朝名士毕卓一生的愿望,就是:“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一只手端着酒杯,一只手拿着蟹螯,人生之乐,莫过于此,这是多么潇洒的人生。后来宋代苏轼的诗句“万斛船中着美酒,与君一生长拍浮”,用的正是这个典故。
吃螃蟹的风气大概始于南方,所以当时北方人甚至有人觉得吃蟹是南方人的特征。《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杨元慎奚落南梁陈庆之说:“吴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语则阿傍。菰稗[2]为饭,茗饮作浆。呷啜莼羹,唼嗍[3]蟹黄。手把豆蔻,口嚼槟榔。乍至中土,思忆本乡。急手速去,还尔丹阳。”这里提到的“唼嗍蟹黄”,真是说出了吃螃蟹的精髓。嗍,就是用唇舌裹食,吮吸。
当时螃蟹的做法非止一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对蟹的吃法大谈特谈,有蒸、炸、面拖、酒醉等各种做法,还有用糖和盐腌制的“藏蟹法”。这其实就是后代的糖蟹。贾思勰还特别提到,吃这螃蟹要蘸生姜末和醋,一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吃螃蟹依旧还是用这样的佐料。
《齐民要术》书影
糖蟹是当时很受欢迎的一种吃法,《南史》记载佛教徒何胤早年侈于美味,每天都吃白鱼、鳝脯、糖蟹。隋炀帝也很喜欢糖蟹,《清异录》记载:“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就是说隋炀帝到扬州的时候,吴人进贡糟蟹、糖蟹,隋炀帝会亲自擦拭螃蟹的背壳,还要贴上黄金丝制成的龙凤花云,足见他对这美食的酷爱。
· 蟹黄包来了,唐代蟹肉美食多
唐宋时期是中国美食史上的一个高峰,螃蟹的吃法也翻出无数花样。糖蟹依旧是受欢迎的做法,隋炀帝之后,唐代的皇帝也很喜欢这种美食,《新唐书·地理志》中提到沧州景城郡的贡物,其中就有糖蟹。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提到平原郡的贡品糖蟹通过快递直接送到长安。唐代段公路的《北户录》中专门一条有“糖蟹法”,介绍糖蟹的详细做法,和《齐民要术》中的“藏蟹法”大致相同。
唐代已经有蟹黄包了,当时刘恂的《岭表录异》中介绍蟹黄,说“蟹壳内有膏如黄酥,加以五味,和壳煿[4]之。食亦有味。赤蟹壳内黄赤膏如鸡鸭子黄,肉白,以和膏,实其壳中,淋以五味,蒙以细面,为蟹饦,珍美可尚”。这里提到两种做法,一种是连壳带蟹黄一起,加上调料煎炒,另一种是把蟹黄蟹肉加上调料,用面粉做成“蟹饦”,后面这个蟹饦已经很像是蟹黄包了。而长安还有人销售蟹黄饆饠,饆饠也叫毕罗,是一种有馅儿的、蒸成的面食,蟹黄饆饠其实完全就是蟹黄包。
唐代对于蟹肉有非常精细的吃法。唐中宗景龙年间,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在家请唐中宗吃饭,当时的菜单部分保留了下来,菜肴共有五十八种,其中有个菜叫“金银夹花平截”的,看名字都不知道是啥,它的做法是“蟹肉剁细,包入卷筒”。
· 宋代迈上专业吃货道路,专人养殖螃蟹,还出了两本螃蟹专著
用一个词来形容宋代的吃蟹,那就是专业。五代开始,就有了政府安排专门养殖螃蟹的“蟹户”,螃蟹产业开始形成。最能代表专业性的是当时出现的两本螃蟹专著,北宋傅肱的《蟹谱》和南宋高似孙的《蟹略》。傅肱是北宋浙江绍兴人,《蟹谱》共两卷,上卷记录螃蟹的各种典故四十二条,下卷则记载自己所见所闻的和螃蟹相关的趣事二十四条,书写得非常“雅驯有趣”。高似孙是浙江宁波人,《蟹略》有四卷,卷一有螃蟹传记、螃蟹起源和螃蟹的考察,卷二对各地和各时节的螃蟹做了详细品鉴,卷三特别介绍了螃蟹相关的美食,卷四则介绍螃蟹相关的文艺作品、诗词歌赋。
宋 佚名《荷蟹图》
《蟹略》中记载的当时常见的“蟹馔”,就有十三种:洗手蟹、酒蟹、蟹蝑[5]、盐蟹、蟹馇、蟹羹、糟蟹、糖蟹、蟹斎、蟹黄、蟹饆饠、蟹包、蟹饭。在《东京梦华录》中,还提到煠[6]蟹、烁蟹等做法。其中最经典的当属洗手蟹,宋代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所谓洗手蟹,就是活蟹剖析后加调料,洗个手的工夫,立即可食。祝穆《事文类聚·介虫·蟹》:“北人以蟹生析之,调以盐梅[7]、芼[8]橙椒[9],盥手毕即可食,目为洗手蟹。”
宋代另一种经典美食叫“螃蟹酿橙”。南宋《梦粱录》卷十六记载:“取黄熟带顶大橙子,截顶去瓤,留少许汁液,将蟹肉、蟹黄、蟹油酿入橙盅,装入小甑,以酒、水、醋蒸熟,用盐拌而食之。”就是把大橙子切去顶,挖掉果肉,只保留一点汁液,再把蟹肉、蟹黄、蟹油放进去,最后再用酒、水、醋调和成的汁来蒸熟,出锅撒点盐就可以吃了。刘克庄有诗云“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估计说的就是这“蟹酿橙”。
当时北方能吃螃蟹的,大概还是富贵人家。很多平民从没有见过螃蟹,《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一件趣事,说当时很多陕西人从没有见过螃蟹,有个家境好一点的人,弄到了一只,但直到这螃蟹变干都没有敢吃,挂在墙上当装饰品。邻居们见了,吓得掉头就跑,以为是妖怪。后来见得多了,也慢慢就不怕了,但又觉得这东西可以辟邪。谁家里出了什么事儿,就把这干螃蟹借去挂在门口,居然往往有效。原来不仅人没见过这东西,连鬼也没有见过!
· 清蒸,明清人的螃蟹之道
明清时代,螃蟹的吃法返璞归真,更多用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清蒸。当时记载中的各种“蟹会”(螃蟹宴),吃法都和今天类似。比如明代刘若愚《明宫史》中记载的宫廷内的一次蟹会,“(八月)始造新酒,蟹始肥。凡官眷内臣吃蟹,活洗净,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食毕,饮苏叶汤,用苏叶等件洗手,为盛会也”。螃蟹洗干净,蒸熟,五六个人围在一起,一边嬉笑一边吃蟹,蘸醋蒜,再配上酒。有的心灵手巧的,吃完螃蟹肉之后,螃蟹壳都是完完整整的,他们把这壳儿拼成蝴蝶的样子。
明 徐渭《蟹鱼图》
晚明时期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也记载他们当年的“蟹会”,“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还要配上各种美味佳肴,“从以肥腊鸭、牛乳酷、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瓜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
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宝钗提议设螃蟹宴,“这个我已经有个主意。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前儿送了几斤来。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这就有了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对一大家子吃螃蟹有引人入胜的描写,也都是清蒸。每次读到这一回,都让人不由得垂涎三尺。
在明代以前,吃螃蟹都是用手。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发明了著名的“蟹八件”,有锤、镦、钳、铲、匙、叉、刮、针八种,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吃螃蟹一下子变得优雅起来。据说在晚清时候,“蟹八件”还是苏州姑娘们出嫁必备的嫁妆。
· “蟹仙”李渔,中国爱蟹第一人
中国古代爱吃螃蟹的名人太多了,比如宋代文豪苏东坡,苏东坡著有《老饕赋》,其中描述了自己最喜欢吃的几种美食:“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以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天美,以养吾之老饕。”“霜前之两螯”指的是秋后螃蟹成熟时那两只蟹螯,而“蟹微生而带糟”自然是指醉蟹。再比如陆游吃糟蟹,写诗感慨“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但要论爱蟹第一人,还当属被后人推为“蟹仙”的李渔。
李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素有才子之誉,是一个天才型的学者和艺术家,浙江金华人,后来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六年,又移居浙江杭州。他对螃蟹堪称痴迷,自称“终生一日皆不能忘之”,家人称他是“以蟹为命”。螃蟹价格贵,他吃的又多,囊中往往因之羞涩,于是每年不到螃蟹上市的时节,他就开始早早存钱,准备用来买螃蟹,这笔钱他叫作“买命钱”,他对螃蟹的痴迷可见一斑。
李渔爱吃螃蟹,更是会吃螃蟹,吃出了螃蟹的哲学。首先,他认为最美味的螃蟹,就是简单清蒸,“蒸而熟之,才能不失真味”,并且升华为一种哲学高度,提出“世间好味,利在孤行”,世间的美味,其实以简朴为上,这和宋人“人间至味是清欢”,正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他在《闲情偶寄》里写道:“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而食。”
李渔为了螃蟹,还专门在家养了一个丫鬟帮忙做蟹、剥蟹,取名就叫“蟹奴”,他还有专门用来做醉蟹的一整套物资:蟹糟、蟹酒、蟹瓮……这位爱蟹如命的大才子,真正堪称中国蟹仙。
注释
[1]蜋螘(láng yǐ),雄蟹的别名。
[2]菰稗(gū bài),茭白和稗子。
[3]唼嗍(shà suō),指吃食。
[4]煿(bó),烘烤。
[5]蟹蝑(xiè xū),也作“蟹胥”,一种螃蟹酱。
[6]煠(zhá),同“炸”。
[7]盐梅,指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
[8]芼(mào),用手指摘取。
[9]橙椒,指橙皮与椒类配合制成的调味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