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厌”家庭到“三鸡”关系


在期刊《爱情婚姻家庭:爱情故事》中的第11期版面上,曾描述了问题家庭的主要模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这也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当前婚姻家庭的现状。

近十年来,笔者通过接触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将问题家庭的模式总结为这里提到的“三厌”是指具体来说,孩子厌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作为参考,但它反映出问题孩子背后很深的原生家庭问题;丈夫厌家,则指的是丈夫常常借口忙于工作或玩乐(可能是无意识的逃避),对孩子的陪伴很少,甚至记错孩子所在学校,而这背后一定也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学原因;妻子厌活,与其说是讨厌自己一个人操持家务,不如说她是对婚姻关系已经彻底失望。频繁出现“三厌”问题,往往会导致整个家庭系统陷入僵局,有迅速瓦解的隐患。

而对青少年来说,“三厌”家庭往往是所谓“问题少年”产生的重要来源。往往是丈夫和妻子的问题首先显现,继而也引发孩子的厌学情绪,最终使得孩子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到了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尝试着挣脱家庭,形成独立的自我,言行及思维模式也趋向于固化,人格亦开始完成最后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家庭里,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责任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往往大于孩子对父母的影响。因而,父母的状态以及他们的关系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

丈夫厌家会导致父亲长期缺位。父爱长期缺席,会导致孩子懦弱、自卑、没有安全感。在学校,孩子就容易受到霸凌,做事也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长此以往,孩子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适应学校生活。

妻子厌活会导致母爱变质。孩子很容易变得戾气重,攻击性很强,失去了原本柔美的一面。长此以往,孩子就很容易变得焦虑烦躁,无心学业。

在这样环境氛围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到他今后的发展。

在“三厌”家庭里,夫妻关系往往是不良的关系,很容易诱发“踢猫效应”,即妻子埋怨丈夫,丈夫选择逃避;妻子迁怒孩子,孩子反抗;反抗无效,孩子变得很躁动不安;爸爸缺席,无处申冤,孩子选择寄情网络。

这种糟糕复杂的家庭关系在生活其实并不少见,只是呈现方式不同,或者程度各异罢了。我将其称之为“三鸡”关系——这样的家庭往往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问题孩子”以及“隐形炸弹”,也为他们今后埋怨原生家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们自我攻击和对外攻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所以,想要斩断这种糟糕的联系,丈夫就必须学习与孩子乃至妻子的相处之道,妻子也要给孩子营造一个优良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让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成长。也许到那个时候,“三厌”家庭就会变成和谐、和平、和而不同的“三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