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衡给小学生的经典美文
- 梁衡
- 3227字
- 2022-03-07 10:22:56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活动少不了拜谒故地,披览文物。
三月,我有事去福州,公余又去拜谒了一次林觉民故居。林觉民的《与妻书》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文物,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其事迹大多湮灭,幸有这篇美文让我们能窥见他们的心灵。广州黄花岗烈士碑上七十二人名单(随着后来的发掘,实际上已超过七十二人)中,林觉民三字人们抚摸最多,色亦最重。《与妻书》早已选入中学课本和各种文学的、政治的读本,我亦不知读了多少遍。印象最深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他反复给妻子解释,我很愿与你相守到老,但今日中国,百姓水深火热,我能眼睁睁看他们受苦、等死吗?我要把对你的爱扩展到对所有人的爱,所以才敢去你而死。
林家福州故居我过去也是去过的,这次去新增的印象有二。一是书信的原物。在广州起义前三天,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林知自己必死,就随手扯来一方白布,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信,竖书,二十九行。其笔墨酣畅淋漓,点画如电闪雷劈,走笔时有偏移,可知其时“泪珠与笔墨齐下”,心情激动,不能自已。其挥墨泣血之境,完全可与颜真卿的《祭侄稿》相媲美。
二是牺牲前后之事。起义失败,林受伤被捕。审讯时,林痛斥清廷腐败,慷慨陈词,宣传革命,说到激动处撕去上衣,挺胸赴死。敌审讯官都不由敬畏,下令去其镣铐,给以座位。两广总督张鸣岐,不得已下令枪决,后惋惜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 某日晨,家人在门缝里发现有人塞进来的《与妻书》,同时还有给父亲的一封信,只有三十九个字:“不孝儿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其壮烈而平静之举概如此。
福州之后又两月,有事去重庆之江津,才知道这是聂荣臻元帅的家乡,便去拜谒纪念馆并故居。聂帅抗日时主持晋察冀根据地建设,被中央称为“模范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主持“两弹一星”研究,为国防建设立了大功,总其一生都是在默默地干大事。他在二十岁那年离开家乡去法国勤工俭学,开始了探求真理、苦学报国的革命生涯。与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等,同为我党领导集体中的早期留欧人员。聂帅留法时期的家书保存完好,现在收书出版的就有十三封,且都有手迹原件,从中可以看到这批革命家的少年胸怀(去法国时聂二十岁,周二十二岁,邓十六岁)。现在故居前庭的正墙上有一封放大的家书手迹,是聂荣臻一九二二年六月三日写给父母的:
父母亲大人膝下:
不得手谕久矣。海外游子,悬念何如?又闻川战复起,兵自增而匪复狂!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私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男也,虽不敢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叩禀
我拜读这封九十年前(中国共产党建党之第二年)海外游子的家书,不觉肃然起敬。那个时代的有为青年留学到底为了什么?“决非一衣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这与林觉民“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何其相通。
要考察一个人的思想,家书大概是最可靠的。因为对亲人可以说真话,而且他也想不到日后会发表这信件。看了林、聂的两封家书,又使我联想到五年前,在河北涉县参观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旧址时,见到的另一封家书。那是一个不知名的普通八路军战士(或是干部),在大战前夕写给妻子的一封短信,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与妻书》。从重庆回来我就赶快翻检所存资料,终于找出那张发黄的照片,但手迹还清晰可辨,全信如下:
喜如妹:
我俩要短期之分开了,这是我们的敌人给我们的分开之痛苦,只有消灭了我们的敌人,才能消灭这个痛苦。
我的病暂时也没有什么要谨(紧),因病得很长,一时亦难除根。我很高兴在党和上级爱护之下给我这五个月的时间休养很不错。我这此(次)决心到前方要与我们当前的敌人搏斗,拿出最大决心和牺牲精神与人民立功。我第二个高兴是你很好,特别是对我尽到一切的关心和爱护。同时我有两个很天真活泼的小孩,又有男又有女。你想这一切都使我很满足,永远是我高兴的地方。
战斗是比不得唱戏,不是开玩笑,是有牺牲的精神才能打垮和消灭敌人。趟(倘)我这次到前方或负伤牺牲都不要难过,谨记我如下之言:
无产阶级的革命一定会成功的,只是时间之长短,但也不是很长的。家人一定要翻身。要求民主与独立,这是全世界劳苦大众都走革命这条道路,苏联革命成功是我们的好榜样。
就是我牺牲了也是很光荣的,是为革命而牺牲,是有价值。在任何情况下我是不屈不挠,坚决□□□部队与敌人战斗到底。一直把敌人消灭尽为止。望你好好保重身体,多吃饭,不生病,我就死前方放心。同时希你好好教育丰丰小儿、小女雪雪,长大完成我未完成之事。一直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到共产主义社会。谨记谨记。
我生于一九一九年十月(即民国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家居安徽省霍山县石家河保瓦嘴□。
这封信写得很镇静、乐观又有几分悲壮,作者和林觉民一样也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但其悲剧气氛要少些,更多的是充满胜利的信心。刘、邓领导的一二九师一九四○年六月进驻涉县时不足九千人,到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挥师南下时已发展到三十万正规军,四十万地方部队。这个署名“茂德”的作者,就是这支大军中的普通一员。也许他真的已经在战火中牺牲,那一双可爱的小儿女丰丰、雪雪现在也该是古稀老人。这封上战场前匆匆写给妻子的信,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真实生活。
我把三封家书的手稿影印件放在案头,轻抚其面,细辨字迹,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感慨良多。这三件文物,都是用毛笔书写,所书之物,一件是临时扯的一块白布,一件是异国他乡的信纸,一件是随手撕下来的五小张笔记本纸页,皆默默地昭示着其人、其地、其时的特定背景。
论时间,从第一封信算起已经整整一百年,恰是辛亥革命百年祭;第二封已经八十九年,与共产党党龄相仿;第三封也已六十四年,比共和国还长两岁。而写信者当时都是热血青年,都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准备牺牲的普通的战士。其结果,一个成了名垂青史的烈士,一个成了共和国的元帅,一个没入历史的烟尘,代表着那无数的无名英雄。细看就会发现,这三封跨越百年、不同时代的家书中,却有一条红线一以贯之,就是牺牲个人,献身革命,为国家、为民族不计自己与家庭的得失。林信说:当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聂信说:决非为一衣一食,而为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茂信说:我或负伤牺牲你都不要难过,是为革命而牺牲,是光荣的,有价值。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一条红线,舍己为国。我们还可由此上推一千年,政治家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上推两千年,思想家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目的不同)”。其一脉相承的都是这种牺牲精神——为理想、为事业、为进步而牺牲。国歌唱道:“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还有一首歌唱道:“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正是这一代代的前仆后继、不计牺牲才铸就我们这个民族,铸就中华文明。这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历史精神,而它在革命,特别是战争时期更见光辉,又由代表人物所表现。唯此,历史才进步,人类才进步。
我从百年历史的烟尘中检出这三封革命家书,束为一札,献给祖国,并祭先烈。这是一束永不凋谢的历史之花。
(本文见报后有热心读者多方查找,终于弄清茂德姓查名茂德,在写这封遗书的第二天牺牲于安阳前线,牺牲时为副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