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中七年
- 李商隐(文化散文经典系列)
- 王军
- 5689字
- 2022-03-23 14:38:11
大中七年(853年),是李商隐来到梓州幕府的第三个年头,他的整个幕府生涯将达二十年。
也是他的一生的转折点。在东川这几年,柳仲郢举行的宴会和游乐,李商隐常常抱病不去,或聊为应付,没有陪同游欢。他业余时间一心向佛,和幕府同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李商隐常到郊外游玩,时时泛起思乡之情,曾作:“天涯常病意,岑寂胜欢娱。”(《西溪》)“怅望西溪水,潺湲奈尔何。不惊春物少,只觉夕阳多。”(《西溪》)“身属中军少得归,木兰花尽失春期。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三月十日流杯亭》)子规鸣声若曰“不如归去”,这是以闻子规寓归家之思。
头一年归葬王晏悦时赶上七夕。这是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七夕之夜,李商隐看着银河,想起民间传说。天帝的外孙女织女,住在天河之东,日夜勤奋,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将她嫁给河西牵牛,织女出嫁后就不再织布。天帝很生气,责令织女回到河东,每年七月七日夜才能渡河与牵牛相会。“七月七日夜,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淮南子》)
早在《诗经》里,就已经提到了牵牛星和织女星。“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大意是一昼夜有十二个时辰,其中从旦至暮有七个时辰;织女星每时辰更动位置一次,从旦至暮一共七次。一天七次,也没有织出一幅像样的布来。明亮的牵牛星徒有牵牛之名,却不能用来驾车载物。这里的牛郎织女各不相干,还只是一种陪衬性的文学因素。
到了东汉末期的《古诗十九首》,其中《迢迢牵牛星》第一次将牛郎织女故事构成独立的文学作品,把牛郎织女幻想成一对彼此相思而不得相见的恋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大意是:远远的是牵牛,亮亮的是织女。双手洁净纤细,抚弄梭子织布。整天织不成匹,泪水如雨下落。天河又清又浅,相距并不遥远。只有一水之隔,含情不能诉说。
正逢七夕之夜,怅惘中,李商隐写下了《辛未七夕》: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或可译为:
也许是神仙最喜欢人世间的别离,
故意在久别之后才安排相会佳期。
从来天上布满彩霞可以直垂银河,
何必非等金风四起玉露凝成之时。
仙界漏壶刻箭缓慢移动期盼已久,
两岸云气尚未接通云梯姗姗来迟。
莫非怨我没有酬谢填河搭桥乌鹊,
还是怪你忽略乌鹊只顾乞巧蛛丝?
二十年幕僚生涯,天南海北,聚少离多,夫妻二人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来东川的第二年七夕,李商隐写下了《壬申七夕》:“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月薄不嫣花。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李商隐以牵牛自况,确实他一生就像牵牛,四处漂泊,总是见不到织女。
这一年是闰七月,因而有两个七夕。在第二个七夕之夜,李商隐又写下了《壬申闰秋题赠乌鹊》:“绕树无依月正高,邺城新泪溅云袍。几年始得逢秋闰,两度填河莫告劳。”牛郎织女两度相逢,更反衬出自己和妻子终生不复相见的哀苦。
他还写了《银河吹笙》: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
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或可译为:
七夕之夜怅然地望着银河寂寞吹笙,
任寒意浸透小楼一夜无眠直到天明。
当年同衾共枕相互依偎转眼成旧梦,
昨夜离巢雌鸟声声悲鸣从梦中惊醒。
在微雨中观月台榭散发出阵阵余香,
风帘飘摇烛光黯淡阻隔着寒霜凄清。
不要再轻易幻想羽化成仙跨进仙境,
湘灵鼓瑟秦台吹箫人间自有那真情。
进入大中七年(853年),尽管柳仲郢对他甚好,李商隐还是屡屡泛起思乡之情。这一年从春天开始,他就一直在想家。
二月二日,李商隐到江边散步,看见柳叶嫩芽如人之睡眼方展,听到春江暖水拍打滩岸,又勾起思归之情。长期在外做幕僚,饱受天涯羁泊的痛苦和疲惫,满是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他以丽文写悲凉,以乐境写哀思,以华丽写凄凉,写下了《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或可译为:
二月二日踏青节我漫步江边,
阳光和煦笙歌清扬春风送暖。
花蕊如须柳叶细小睡眼方展,
紫蝶黄蜂穿梭追逐多情缠绵。
客居万里之外常思回归故园,
柳营任事羁旅愁怀不觉三年。
春江水涨不解心意溪流潺湲,
凄凄风雨夜半三更敲打房檐。
在诗里,他称自己所效力的幕府为“亚夫营”。这个典故源自西汉初期的大将周亚夫。周亚夫为了防御匈奴侵扰,曾在京师万年县东北三十里扎营屯兵整训。周亚夫以军纪严明著称,汉文帝亲来劳军亦不得入。后人称戒备森严的军营为“亚夫营”或“细柳营”或“柳营”。
到了七夕,他又写了一首《七夕》:“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此时,李商隐多么希望妻子就是那相隔着一条银河的织女啊,一年虽然漫长,但总有一年一度的相逢。
在这一年,他开始刻意事佛:“三年以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
巴蜀之地多高僧禅师。李商隐来东川后,特意戒酒,也几乎不再参加同事的聚会。他一心向佛,特意捐出自己的俸禄,在长平山慧义寺经藏院开凿五间石室,用金字刻《妙法莲华经》七卷,请求柳仲郢题字:
“二百日断酒,有谢萧纲;十一年长斋,多惭王奂。仰恋东阁,未归西林。近者财俸有余,津梁是念。适依胜绝,微复经营……今年于此州长平山慧义精舍经藏院,特创石壁五间,金字勒上件经七卷。既成胜果,思托妙音。”(《上河东公第二启》)这里用了萧纲二百日戒酒、王奂过午不食十一年斋戒两个典故。
李商隐从小就喜欢《妙法莲华经》,他认为这部经书是诸经中王,最尊最胜。
不久,柳仲郢赐撰《金字法华经记》。李商隐写了一封感谢信:“换骨惟望于一丸,剜身止求于半偈。岂谓尚书,载持梦笔,仰拂文星,入不二法门,住第一义谛。儒童菩萨,始作仲尼;金粟如来,方为摩诘。”(《上河东公第三启》)
大中七年(853年)也是李商隐从政的转折点,不再祈求别人的帮助。刚来东川的前两年,他还屡屡请托,想着高官的推荐。
比如大中五年(851年)十二月十八日,他刚到东川一个月左右,柳仲郢就派他前往西川推狱,也就是会审、协助审理案件。西川节度使杜悰是宪宗的女婿,也是李商隐的表兄,为人凶悍,时号“秃角犀”。
李商隐代拟了《为河东公上西川相国京兆公书》,以柳仲郢口吻推荐自己前去办理,并捎口信:“自奉台牒,夙夜兢惶,今谨差节度判官李商隐侍御往,以今月十八日离此。某素无材效,早沐恩怜,获接仁风,实为天幸,颇希终始,以奉恩光,事大之心,朝暾是誓,其他并附李侍御口述,伏为照察。”
此时,李商隐的职务是节度判官,职位在节度使、副使、行军司马之下,而在记室、各曹之上,可以代节度使行使职权。到大中七年(853年),李商隐又兼任记室,重新操持文字工作。
信中说的“口述”,是柳仲郢的私事。柳仲郢让李商隐在杜悰那里帮着自己的儿子柳珪谋取一个职位。
李商隐写了《献相国京兆公启》《献相国京兆公启二》,随信呈上旧诗一百首。后来他又写了《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辄以诗一首四十韵干渎尊严……亦诗人咏叹不足之义也》的长诗,表达了希求提携之意。
这种自荐无果而终,正如晚唐孙光宪在《北梦琐言》所言,杜悰“未尝延接寒素,甘食窃位而已”。《新唐书》也说杜悰“厚自奉养,未尝荐进幽隐”。杜悰没有帮助李商隐,但是把柳珪的事情办了。李商隐在万安驿乘舟顺内江而下回到梓州。
返途经金牛驿。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记载,战国时秦惠王觊觎蜀地,用五头“黄金”石牛骗取了蜀王开凿栈道通往秦国,而秦军则沿着蜀道将这片处女地纳入囊中。李商隐赞叹山川之险,作了《井络》:“井络天彭一掌中,漫夸天设剑为锋。阵图东聚夔江石,边柝西悬雪岭松。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将来为报奸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他警示野心家不要妄图凭借形势险要的蜀中进行割据分裂国家。
也是在大中七年(853年),杜悰迁淮南节度使,已定东下行期路线,即将启程。当时自益州赴扬州,有水陆二途:陆路取道长安、洛阳,再经汴渠南下;水路则由益州沿岷江南下至戎州,沿长江经渝州(今重庆)、三峡而东下。李商隐代柳仲郢作了《为河东公复相国京兆公启》,建议走相对坦夷之陆路,而杜悰则“决取峡路”。柳仲郢派李商隐在东川境内渝州界首迎送,事毕李商隐旋即返回梓州。
在大中七年(853年)前的两年里,李商隐除了请托杜悰,他还给河东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卢钧写信。卢钧是李商隐的弟弟羲叟的岳父,他曾出任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广州商贾云集,遍地是钱,岭南节度使是个肥差,前几任节度使无不捆装船载财物还京,卢钧为政廉洁,一概不受商人送上的厚礼。卢钧也始终没有给李商隐回信。
在大中七年(853年),李商隐已不再像头两年那样乞求为官,而是一心向佛,但是他时时想念两个孩子。
到了秋天,李商隐又作了《写意》:
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
人间路有潼江险,天外山惟玉垒深。
日向花间留返照,云从城上结层阴。
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或可译为:
就像燕子鸿雁远离长安上林,
天涯漂泊高秋望断发出悲吟。
茫茫人间路如潼江流急滩险,
远在天外的玉垒山高峻幽深。
夕阳返照花间留下暗淡影子,
暮云涌起城上密布浓云层阴。
三年来我尽力收住思乡泪痕,
新的一年怕难抑制思归之心。
总之,在东川幕府的第三年,李商隐的思乡之情难以抑制。这种情绪,在十月份杨本胜来幕府后得到爆发。
杨本胜是原右仆射杨汉公之子,虢州弘农人。他前来投靠柳仲郢,被授东川节度使幕府节度推官。这次,杨本胜还带来一个消息,就是他在京师见到了李商隐的儿子兖师,消瘦得不行。
兖师出生于会昌六年(846年),当时李商隐35岁,正任秘书省正字。女儿大约生于大中三年(849年)。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在给柳仲郢的信中说:“或小于叔夜之男,或幼于伯喈之女。检庾信荀娘之启,常有酸辛;咏陶潜通子之诗,每嗟漂泊。”(《上河东公启》)同年,他在给杜悰的信中也说:“男小于嵇康之男,女幼于蔡邕之女。”(《献相国京兆公启二》)
据《晋书》所说,嵇康(字叔夜)的儿子,“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后汉书》说,蔡邕(字伯喈)的女儿,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年六岁,蔡邕夜鼓琴,弦断。琰曰:第二弦。邕故断一弦,而问之。琰曰:第四弦。”
在兖师四岁的时候,李商隐曾写了《骄儿诗》:“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四岁知名姓,眼不视梨栗。”“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大意是:衮师啊我最爱的骄儿,你美好聪敏无人能比。裹在绣褓中未满周岁,就已经知道数六和七。四岁便知道自己姓名,不再眼睁睁贪馋梨栗。阿爸从前喜欢读书,勤奋刻苦独自著述。如今憔悴年近四十,身上无肉害怕蚤虱。千万不要学习阿爸,应举求取科名甲乙。用武功博取万户侯,不要死守一部经帙。
在诗中,李商隐还转述亲朋对衮师器宇相貌的夸奖,说他有神仙之姿、贵人之相,是第一流的人品。大意是:朋友们常常暗地里端详,说你像丹穴山的凤凰。如果在重视仪容风度的六朝,这孩子的品级评定定是第一。说他要不就是神仙般的风姿,要不就是燕颔鹤步的贵骨。
兖师之名,取意于“帝王之师”。兖,兖衣,借指帝王,可见李商隐对其子的期望。
李商隐在“小男方嗜栗,幼女漫忧葵”(《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说,儿女尚未成年,因家境贫寒,常有衣食之忧。
《唐才子传奇》说,白居易特别喜欢李商隐的诗文,说死后愿意托生为他的儿子。李商隐生的第一个儿子即取名“白老”。等到“白老”稍微长大一点,略无文性。好友温庭筠戏说:“以尔为乐天后身,不亦忝乎?”古代长子用“老”,这个孩子应该年龄比兖师还大一点,但是考察李商隐生平,他只有这一个儿子。那么,兖师或者字“白老”?
早在会昌四年安葬侄女寄寄的时候,李商隐撰写了《祭小侄女寄寄文》,大意是:正月二十五日,伯伯用瓜果、玩具,召唤寄寄的魂魄,回归祖坟之旁。伤心啊!你出生四年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家中。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便逝去了。那时我在京都等待官职,移家到关中,世事纷纭,光阴迁移,寄埋你的遗骨,如今已经五年了。如今我的二姐,已经归返祖坟。于是也把你的魂灵迁葬至此。况且我续弦以来,仍然没有子女。尤其对你的疼爱,更甚于他人。你的大姑、二姑,坟地相接。我来祭奠你,你的父亲在哭送你。
从这篇祭侄女的文中,我们可以得知李商隐在娶王晏悦之前曾经成婚,可是没有子嗣。至少在会昌四年,李商隐和王晏悦还没有子嗣。至于李商隐和前妻的情况,我们一无所知。
李商隐和杨本胜一直谈到夜深,直到军营角声停歇:“闻君来日下,见我最娇儿。渐大啼应数,长贫学恐迟。寄人龙种瘦,失母凤雏痴。语罢休边角,青灯两鬓丝。”(《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兖》)说兖师长久贫困恐怕很难学乖,失掉了慈母往往会变呆。两人夜深说罢营中已吹起了号角,青灯照着自己的花白鬓丝。
李商隐来梓州的时候,妻子王晏悦刚去世不到半年,两个孩子都留在长安。他托付好友、连襟韩瞻夫妇照顾。孰料他刚到东川,韩瞻就奉命携全家到山南西道普州上任。孩子只好又转托他人帮助照料,李商隐一直放心不下。
李商隐临离开长安前,韩瞻携着儿子韩偓(韩冬郎)送行,一程又一程,长亭更短亭。《华阳国志》:“巴、汉、庸、蜀,属益州。”益州就是现在的四川成都,庸在川东夔州一带,蜀在成都一带。《旧唐书·地理志》:梓州至京师二千九百里。
客路初程,才到咸阳,而举头已不见长安,李商隐作了《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
佳兆联翩遇凤凰,雕文羽帐紫金床。
桂花香处同高第,柿叶翻时独悼亡。
乌鹊失栖长不定,鸳鸯何事自相将。
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
或可译为:
我们俩先后娶了王茂元女儿,
同享新婚之喜端坐金床羽帐。
当年蟾宫折桂咱俩同时登第,
如今柿叶飘翻我却独赋悼亡。
我就像失巢的乌鹊漂泊无依,
你们夫妇如同鸳鸯白头相望。
长安蜀地三千里路远求幕职,
送到咸阳望见夕阳岂不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