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国边疆学的定义及学科目标、学术结构

关于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学术界提出了一些思路,比如把学科分为边疆政治学、边疆经济学、边疆安全学,等等,这些思路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不同专业视角下边疆学的学科架构,而且不同程度上助推了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步伐。但是,中国边疆学并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也不是“边疆+某个学科”的简单公式。中国边疆学既然是一个学科,就一定有它的学术定义,有它的学术边界,而边疆政治学、边疆经济学、边疆安全学等都很难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边疆学”。

其一,一个学科可能源于某一个知识领域,但即使这个知识领域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学科,也不能替代一个全新建构的独立知识体系。“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6]如果中国边疆学仅仅停留在其他学科派生的层次,那么就称不上是一个学科,也就无须构建了。

其二,一个学科必须具有相对独立和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反映着不同科学领域的本质差异和原始属性。构建中国边疆学,必须立足于其自身具有的整体性和独立性,立足于科学归纳、提炼总结出来的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需要明确的是,中国边疆始终是中国边疆理论研究唯一的核心,是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唯一核心,一切研究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中国边疆学需要也必须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不是一个依附于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就如同边疆研究包含了边疆民族问题,但不是纯粹的民族学研究;包含了边疆宗教问题,但不是纯粹的宗教学研究;包含了边疆政治问题,但不是纯粹的政治学研究;等等。这其中有一个来源于专业性学科分野的、鲜明的学术边界。从单一专业领域的站位所定义的边疆学,充其量是“中国边疆学”学科门类之下的分支或下一级学科类别,而不是“中国边疆学”的主体。

1.关于中国边疆学的界定。定义“中国边疆学”,是建构中国边疆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依据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兼容性、扩延性、唯一性六个原则,从边疆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及目标等五个方面加以细致梳理、客观归纳、科学总结,才能更好地辨析中国边疆学与其他科学领域的本质差异,探究中国边疆学的原始属性。

何谓“中国边疆学”?简单说,中国边疆学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一门以中国边疆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知识体系。其包含的第一个要素即为“中国边疆”:中国边疆学把中国陆地边疆和海洋边疆作为整体进行全面考察,研究边疆起源、演进的规律以及国家治理边疆的全过程。其包含的第二个要素即为“独立知识体系”:边疆研究的理论(或知识)基础,决定了中国边疆学所具有的独立性,它包含了中国边疆从无疆无界,到有疆无界,到有疆有界的发生、发展的全部历史。在空间格局上,以陆地边疆和海洋边疆为主体,涵盖我国所有边疆地区;在时间脉络上,遵循历史发展轨迹,覆盖中国边疆由古至今的全时段;在研究内容上,通过对边疆历史和边疆现实多层次、宽领域的学术考察,诠释国家历史疆域与国家领土的形成与演进、边疆治理与边疆发展的嬗变与精髓。

2.关于中国边疆学的学科目标。显而易见,中国边疆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客体,有其特定的学术结构,有其特定的理论范式。既然是特定的,其研究对象不是内地也不是国外,尽管我们不能忽视从古至今边疆与内地、边疆与周边的互动和关联,但是中国边疆学面对的是包括陆地边疆和海洋边疆在内的所有边疆问题。

中国边疆学学科目标,是优化中国边疆学学术体系的基本依托,是衡量中国边疆学学科功能的价值指标,是判断中国边疆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的重要因素。明确了中国边疆学的学科目标,也就抓住了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核心要义和理论方向。

由中国边疆学的原始属性来观察,其学科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探寻我国边疆形成、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更好地阐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必然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提供理论基石;二是探寻我国边疆治理的历史脉络,在思想、制度、手段、方式等多个层面追溯历史根源,阐释时代特征,破解现实难题,从而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三是探寻我国边疆开发经营的历史轨迹、当代进程、未来方向,从而为边疆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边疆人民的福祉愿景提供理论支撑。

3.关于中国边疆学的学术结构。现代理论研究的学术分类大体上有三个类型,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通过对边疆史地到边疆学学术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边疆学学术研究始终是在基础、应用和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的。因此,对中国边疆学的学术结构应有一个基本判断,即中国边疆学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的集合体;其中边疆基础研究和边疆应用研究是中国边疆学的两个核心、两大主脉;尽管对策研究是中国边疆学的结构分支,但却是中国边疆学的重要功能性体现,同样不可或缺。

就边疆基础研究而言,其学术领域包括历代疆域史、历代边疆治理、边疆区域史或专题史等方面,可以统称为中国边疆史。其中以历代边疆治理所涉及的内容最为多样,包括历代治边政策、历代治边思想、历代治边制度、历代边疆开发等。就边疆应用研究而言,其学术领域包括边疆政治、边疆经济、边疆外交、边疆军事、边疆民族、边疆宗教、边疆文化、边疆法制等,可以统称为当代中国边疆治理。而将上述两类学术成果转化为党和国家决策的政策建议、学术咨询,即为边疆对策研究。

边疆基础研究和边疆应用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同等重要的作用。但是,没有边疆基础研究,边疆应用研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中国边疆史为主体的边疆基础研究是客观阐明边疆问题的一把钥匙,是科学回应边疆现实挑战的前提,是维护边疆稳定、实现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因此,边疆基础研究始终是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尤其需要重视。

直面边疆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着力解决边疆重大现实问题,历来就是边疆研究的出发点和使命所在,因此,以边疆治理为主体的边疆应用研究,始终是中国边疆学的理论重心,在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中发挥着导向性作用。

中国边疆研究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培育是一脉相承的,几乎所有关于中国边疆的历史研究,无一不是因对现实的关注而引发的。当研究者的视野放诸边疆演进的历史长河时,他们力图从中找到破解边疆现实问题的答案。在历史学科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得最为紧密的就是中国边疆学。可以说,边疆基础研究对于夯实边疆应用研究的理论根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边疆应用研究则以更加多样性和多要素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研究方法来审视边疆、探究边疆,使中国边疆学在内涵上不断丰富,在外延上不断拓展。

边疆基础研究和边疆应用研究并不是断然割裂的两个主脉,在具体化的、实证性的研究过程中,二者往往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托。事实上,在当今中国边疆学构筑的进程中,边疆基础研究和边疆应用研究彼此交融、相辅相成的特点日益明显,而构建边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互寓其中的完整的学术体系,在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尤为重要。